作為大運河文化旅游景區(qū)申報國家5A級景區(qū)的重要組成部分,通州“三廟一塔”文物保護工程預計年內完工。按計劃,這里將重現(xiàn)泮池、泮橋,按照歷史文獻改建圣訓亭,重建文廟院落內圍墻。更值得關注的是,此次大修還將恢復存在于文廟與佑勝教寺、紫清宮之間的西塔胡同北段,重現(xiàn)“三廟”歷史上的位置格局。
通州文廟,始建于元代大德二年(1298年),比位于東城區(qū)國子監(jiān)旁孔廟還要年長4歲,是北京地區(qū)現(xiàn)存最古老的孔廟。“一支塔影認通州”里提到的燃燈塔,就坐落于文廟之內。塔廟相映相依,成為城市副中心地標性古建。2017年,燃燈塔率先完成修繕,2248枚懸掛在塔檐上的銅鈴經過保養(yǎng)后,重新懸掛回原位。微風吹過,古塔“層層高聳接青云,朗朗鈴音空里鳴”。如今,通州文廟也正在經歷一次大修。
文廟戟門前,有泮橋、泮池。其中泮橋由三座小石橋構成,自元大德二年始建起,歷經元、明、清多次擴建。泮橋下是泮池。在古代,新晉的秀才進入縣學“深造”,都要從泮橋經過去參拜孔子。1900年,八國聯(lián)軍侵占通州時,泮池和泮橋均被損毀,僅留下部分殘存的橋墩。通州區(qū)“三廟一塔”景區(qū)辦公室主任李雙江說,此次文廟大修工程始于去年4月,截至今年1月,首先完成修繕的部分就是泮橋。通州區(qū)文物管理所的工作人員通過查閱大量史料,同時參照專家給出的意見,復原了文廟泮橋舊貌。記者在現(xiàn)場看到,此前一直用于保護殘存橋體的玻璃板已經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裝飾有祥云紋飾的漢白玉石橋。橋體內側,青灰色石磚之間,摻雜著少量灰白色的磚。據介紹,這些是此前舊橋的老磚。泮池也經過修葺,鋪設了防水磚,未來還將打造水系景觀。
文廟院內西路北端,端立著一座紅柱灰檐六角形的亭子,這是文廟內的圣訓亭。圣訓亭與文廟的歷史一樣長,是文廟的附屬建筑。“圣訓”表示尊重先圣的訓誡,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尊師重教的傳統(tǒng)。“這次文廟修繕中,圣訓亭也將有較大改動。”李雙江介紹。
“現(xiàn)在廟內幾進院落之間沒有圍墻,此次修繕之后每個院落都會單獨砌起圍墻,恢復文廟的院落格局。”承擔此次文廟大修的北京市文物古建工程公司第11項目部負責人說,歷史原因,文廟曾被當過廠房,當時為了方便搬運生產機器,拆掉了院落之間的圍墻;此次施工將逐一將其恢復,未來開放時,游客看到的文廟將是一座相對規(guī)整的中國傳統(tǒng)古建院落。
通州區(qū)政協(xié)特邀文史委員任德永介紹,在文廟與佑勝教寺、紫清宮之間,歷史上被西塔胡同的北段進行了分隔。如今“西塔胡同”只留下與原“大成街”相接的南段,北段已經徹底消失了。而此次修繕,將恢復“西塔胡同”的北段,讓這條胡同再現(xiàn)全貌,同時也讓“三廟”恢復原有的歷史格局。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