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道并不算新鮮事物,但是整個村子建在地道上面就不一般了。京西門頭溝區(qū)的趙家臺村,地下都是四通八達迷宮似的地道。
門頭溝區(qū)有108、109兩條國道,國道成了自然美景的觀光畫廊,趙家臺就在108國道旁邊。以區(qū)政府為起點,沿著108國道奔潭柘寺鎮(zhèn)政府,再向北入鄉(xiāng)道,駕車30分鐘就能到。春天,山桃花、杏花漫山遍野;夏天,草木蔥蘢,層巒疊翠;秋天,層林盡染,落葉飄飄;冬天,夕陽殘雪,草枯山瘦。國道沿途四季皆美。
文人總喜歡望文生義。乍聽村名,我以為趙家臺是這樣的:群山間敞闊處的平臺上建有一個小村,因為村中以趙姓人居多,或者最早到此居住的人姓趙,在此世代居住繁衍成村,就叫趙家臺。村名很北方,很煙火。
初冬的早晨,霧一直簇擁著我們前行。趙家臺并不平緩,整個村子依著山勢層疊而上,屬于典型的山地民居。村中院子挨著院子,房子連著房子,以三合院、四合院、套院居多,高矮錯落,像一盤凝固的棋局。農(nóng)村常見的門樓、石階、石碾,正如散落的棋子,這些景物足夠勾起來訪者的鄉(xiāng)愁,情不自禁會在某處門樓、影壁、磚雕前陷入思索追憶。孤零的柿樹,殘破的蛛網(wǎng),瓦礫,斷壁,紅漆斑駁的板柜……我好像是來這家做過客,女主人就是從這個板柜里給我端出榛子棗子的吧。
《現(xiàn)代漢語詞典》解釋“地道”:在地面下掘成的交通坑道,多用于軍事。說起地道,京郊并不少見,最負盛名的恐怕要算順義區(qū)焦莊戶的地道,而趙家臺地道并不是抗日戰(zhàn)爭的遺跡,而是歷史文明的遺存。不過趙家臺地道的確在抗戰(zhàn)中護佑了百姓,日軍多次入侵村莊,百姓因為能有地道藏身而免遭日軍屠戮,因而收獲了“鐵打的趙家臺”贊譽。
趙家臺村是門頭溝區(qū)潭柘寺鎮(zhèn)的行政村,上個世紀90年代,為了生態(tài)保護和更有利于致富,村民陸續(xù)搬遷,在鎮(zhèn)政府駐地附近建起了新村。老村保持原貌,地道也因此很好地保存下來。因為老村年久沒人居住,地道不能開放參觀。想要了解趙家臺,可以在《北京門頭溝村落文化志》中找到對該村的記述。
趙家臺成村于明代,這在門頭溝區(qū)并不算稀有,《宛署雜記》中記載的村落就有一百多個。趙家臺說“古”不占優(yōu)勢,卻因獨一無二的古地道遺存而聞名。相傳趙宋時期一個皇族看到這里山清水秀,景致宜人,便在此落腳生息,為防范盜賊,抵御戰(zhàn)亂,精心設(shè)計了地道。因著這個原因,村名成了“趙家臺”。
村子的東西南北都有地道入口,依照地形,地道從村子低處一層一層一直修到坡上。入口并不寬綽,僅能容一人進出,并用條石砌筑。
在一處院落的臺階上看到一塊標牌,上面寫著“趙家臺地道入口處”,我便開始尋找。在屋里看到了爐坑,里面還留有煤炭燒盡后剩下的灰渣。炕席被掀到一旁,露出炕箱。院子靠墻沿的地方也露出一個見方的坑口。這些都是迷局,而我是那舉棋不定的棋手。志書記載,趙家臺地道做足了偽裝,生人根本找不到。進入地道,就到了一個拱形洞廳處,大約五十多平方米,穹頂和四周都用石頭砌得很規(guī)整,這個拱形大洞連接的小洞才是地道真正的入口。遺憾的是,地道還不具備參觀條件,因此不得而入。
同學(xué)靜敏是趙家臺人,從她那兒知道許多趣事。比如不想上課,不用裝病騙家長、騙老師。趁老師黑板抄習(xí)題的空檔,翻出教室窗戶,就近找個地道口,瞬間就無影無蹤。這隱蔽處可能是墻根處一口大缸,或者馬圈喂草料的大木槽……哧溜鉆下去,別有洞天。曲徑通幽的地道里面伸手不見五指,怎么走?這根本難不倒趙家臺的孩子。從小耳濡目染,他們閉著眼睛都知道哪里有油紙油氈。孩子們身上帶著火柴,找到油紙油氈點燃就好。出了地道山高林密,剛才還是在教室聽課的學(xué)生娃,再鉆出來就是攀附在高枝上摘果子的“小猴子”了。
杏、梨、核桃、柿子等山貨野果隨季節(jié)上新,果子個兒大汁兒多,幾個就可以吃到撐。山下書聲瑯瑯,山上鳥語花香。等老師發(fā)現(xiàn)為時已晚,不過責(zé)罰自然也是逃不掉的。比如入冬多交10斤干柴——那時農(nóng)村學(xué)校取暖是學(xué)生帶干柴生煤火,或者把摘到的野果分給同學(xué)。懲罰之于滿山撒歡兒地玩半天感覺超值,所以罰歸罰,逃歸逃。恣意撒歡兒的童年多么讓人懷念。
關(guān)于趙家臺紛紜的傳說無從考證,但趙家臺特色礦產(chǎn)“一黑一白”遠近聞名。黑就是煤炭,白就是葉蠟石。煤炭自不必說,葉蠟石被村里人叫作畫筆石。它雖為石頭,卻質(zhì)地軟滑,可以在石板上畫畫寫字。門頭溝區(qū)煤炭資源豐富,但只有趙家臺葉蠟石儲量可觀。葉蠟石是一種不可再生的礦產(chǎn),廣為應(yīng)用在陶瓷制作、雕刻工藝中,建材中的白水泥也少不了它。現(xiàn)在為了生態(tài)涵養(yǎng),煤礦和葉蠟石礦都已關(guān)停。
沿著趙家臺東山坡向上攀登就到了峰口庵,一段長約10米,寬約1米的古道保存完好。最讓人驚奇的是鐫刻在石板路上的深深蹄窩,大小深淺不一,有百余個,成了歲月的化石。趙家臺毗鄰皇家寺院潭柘寺,又有特色礦產(chǎn),自古商賈往來,一直是富庶之地,土匪響馬猖獗,幸有地道護佑而村富民安。
漫步老村街巷,我的每一個細胞都興奮起來。想到腳下是千百年前已經(jīng)為人所造、為人所用,縱橫交錯、蜿蜒盤復(fù)的地道,怎不讓人思而生敬。如果你在21世紀的某年某月某日,從地道鉆進去,就能摸到古石壁,多么神奇!先人的勞動穿越時空,留下太多神秘等待今人發(fā)現(xiàn)。京西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古地道像時間的化石被封存于趙家臺厚土之下,歷經(jīng)戰(zhàn)火,歷盡滄桑。人去人來,四季輪回,像是捉迷藏,宛如時光隧道。
趙家臺老著,也年輕著。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