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古剎眾多,而靜修于馬鞍山蒼茫之中的戒臺寺獨具魅力,現(xiàn)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在他的散文《潭柘寺戒壇寺》所述的戒壇寺就是戒臺寺。為什么朱自清先生言“戒壇寺”而非“戒臺寺”?帶著疑問和好奇,我查閱資料踏訪古剎。
據(jù)《門頭溝文物志》記載,戒臺寺始建于隋代開皇年間,原名慧聚寺,是一座沒有名氣的小寺。到了明代,由英宗賜名萬壽禪寺,也沒有什么顯赫之處。遼代咸雍五年,在寺中修建戒壇,與福建省泉州市的開元寺戒壇、浙江省杭州市的昭慶寺戒壇并稱為“全國三大戒壇”。這萬壽禪寺中的戒壇規(guī)模居三座戒壇之首,故有“天下第一壇”之稱。且因寺廟曾經(jīng)持有遼道宗皇帝親筆抄寫的金字《大乘三聚戒本》,故而從遼代至元代中期,這里被公認為北方律宗中心。萬壽禪寺因為戒壇,又得名戒壇寺。朱自清先生稱作戒壇寺,緣為此吧。乾隆皇帝留下“戒臺六韻”詩篇后,人們被皇帝御筆感召,又把戒壇寺叫作戒臺寺,沿用至今。
后花園有朱自清先生的半身塑像,旁邊石刻他寫戒臺寺的一段文字,足見先生于戒臺寺的重要。游人到此,往往會在塑像前流連,想想大師筆下的戒臺寺與自己眼前的戒臺寺有何異同,邊游邊尋,自有妙得。
牡丹院是兩進四合院,每逢牡丹花期之時,牡丹院常引得游人駐足忘返。牡丹院特別,不僅因為牡丹,還跟一個人有關(guān),他就是慈禧太后的小叔子恭親王奕訢。從光緒十年開始,他在此以養(yǎng)疾為借口避世,一住就是十年。奕訢出資改建,造就了寺中花園庭院別墅。牡丹院進門就能看見他的塑像,太湖石疊砌而成的花壇影壁不由讓人遙想江南。院內(nèi)東、南兩側(cè)有房,前有回廊相連,西側(cè)為靠山花壇,兩院之間以木質(zhì)垂花門相連。既然叫作牡丹院,牡丹自必不可少,而且這里有極其名貴的黑牡丹。四合庭院將南方園林與北方傳統(tǒng)庭院建筑巧妙融合,身在其中,恍入江南,似小橋流水鶯啼柳垂,幽靜雅致不言而喻。
戒臺寺殿宇依山而筑,是北京地區(qū)保留遼代建筑風格最多、最完整的寺廟,殿堂坐西朝東,戒臺是戒臺寺的中心建筑。軸線上依次排列山門殿、鐘鼓二樓、天王殿、大雄寶殿、千佛閣(復建)、觀音殿和戒壇大殿,中軸線直指距離35公里的北京城。
戒壇大殿位于戒壇院內(nèi),始建于遼咸雍五年,金元明清各代均有維修。大殿外側(cè)四周有20根檐柱支撐,四面正中部分均配置有稱作“戒壇枋”的外枋門,正面門額上掛有“選佛場”匾額。殿內(nèi)天花板金漆彩畫,正中部分為“斗八藻井”,方形的井口內(nèi)壁四周雕有許多小天閣,閣內(nèi)雕有小佛龕,龕內(nèi)圓形小門洞內(nèi)均有木雕漆金小佛像。藻井穹頂上倒掛著一條木雕團龍,龍頭居于藻井中心,俯視下方。團龍四周的穹壁上還雕有八條“升龍”,合為“九龍護頂”。
享譽盛名的戒壇高3.25米,雕刻精美,113尊環(huán)壇雕刻的戒神,形神迥異,或威武雄壯,或面目猙獰。這些是1980年整修戒臺寺時重塑的,出自第四代“泥人張”張銘先生及其弟子之手。無論是頂盔摜甲,還是道骨仙風,在你凝神的剎那,好像不知哪位戒神就倏忽飛了起來,真是傳神之作,堪為瑰寶。
大雄寶殿在天王殿后面,坐落在近兩米高的月臺上。門額上高懸清乾隆帝手書“蓮界香林”雕龍橫匾。原來還掛有清康熙帝所題“般若無照”匾額和“禪心似鏡留明月,松韻如莫振舞風”的楹聯(lián),今已不存。
“潭柘以泉勝,戒臺以松名。一樹具一態(tài),巧與造物爭。”戒臺寺的奇松是遠近馳名的,其中最負盛名的為遼代存活至今的十大名松:臥龍松、自在松、抱塔松、活動松、九龍松、龍鳳松、鳳尾松、鳳眼松、菊花松和蓮花松。在戒臺寺隨便一株古樹都是千歲老人呢!
要說華北地區(qū)樹齡最老的白皮松當屬九龍松,它在戒壇院山門的南側(cè),植于唐武德年間,已有1300多歲,樹高18米,樹干周長6.8米。仲夏濃蔭華蓋,樹冠九大枝干如九條銀龍凌空舞動,故得名“九龍松”。
我們在大雄寶殿后面臺階上看到對稱而生的臥龍松和自在松。臥龍松蜿蜒橫生,若在雨后觀看,寺院霧氣繚繞,臥龍松就像蒼龍歸來,繞過石欄,翹首橫臥在刻有“臥龍松”三字的石碑之上。與臥龍松相對而生的自在松名副其實,枝葉恣意,儀態(tài)舒朗,一副逍遙自在的樣子。戒壇院山門前的北側(cè)見抱塔松,又稱抱浮圖。這是一棵形態(tài)怪異的古松,5米有余的主干如巨龍手臂伸出山門前的矮墻,兩條枝杈扭轉(zhuǎn)抱定法均大師墓塔,以抱為護,斗轉(zhuǎn)星移,矢志不渝。“怒濤夜吼雷雨聲,抱塔龍松啼月黑”,清代詩人李恒良的《戒壇古松歌》這樣吟誦抱塔松。
龍鳳松在天王殿院內(nèi),它們像是一對曠古戀人,雖然身軀不能緊緊相依,但是樹冠高處卻枝杈相連,仿佛久別重逢再不愿意分開。它們是愛情的歲月化石嗎?
出了山門,俯瞰這塊沖積平原,眼前盡是鱗次櫛比的高樓。忽然想朱自清先生若還健在,再次游玩戒臺寺,他會多寫一些文字嗎?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