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12月4日,《北京大學日刊》刊發(fā)一則啟事——《北京大學社會主義研究會成立通告》,宣布由李大釗(守常)、何恩樞(北衡)、徐其湘(六幾)、陳學池(儒康)、郭弼藩(夢良)、陳顧遠(晴皋)、費秉鐸(覺天)、鄢祥禔(公復)8人發(fā)起的研究會,已于12月2日正式成立,其宗旨是“集合信仰和有能力研究社會主義的同志,互相的來研究并傳播社會主義思想”。其方法為文字宣傳、講演兩種,而文字宣傳又分為編譯社會主義叢書、翻譯社會(主義)研究集、發(fā)表社會主義論文三類。會員必須是“對于社會主義有信仰和有研究能力的北大同學,由本會會員介紹或自愿入會,均經(jīng)全體會員通過加入”。通信處是北大第一宿舍(也就是西齋)郭夢良處。
請名人演講是研究會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1921年1月,研究會邀請英國哲學家羅素作有關基爾特社會主義的演講?;鶢柼厣鐣髁x是一種資產(chǎn)階級改良主義思潮,提倡由工人而不是由政府管理工業(yè)。羅素認為國家權力是一種勢在必行的惡,應該被限制,而基爾特社會主義制度被其認為“是目前為止最好的建議”。
北京大學社會主義研究會的成立,說明當時在北京大學對社會主義的學習、研究,已經(jīng)從個別的、秘密的階段走向有組織的、公開的階段。后來,因為研究會人員在社會主義主張上認識不同,研究會分裂成幾個團體,如郭夢良、徐六幾等組織了基爾特社會主義研究會,翻譯了《基爾特社會主義發(fā)凡》一書;陳顧遠等組織了工團社會主義研究會;李大釗等具有共產(chǎn)主義思想的先進分子,則走上了追求科學社會主義的道路。
我認的主義一定是不變了
出國去,
走東海、南海、紅海、地中海;
一處處的浪卷濤涌,
奔騰浩瀚,
送你到那自由故鄉(xiāng)的法蘭西海岸。
??????
三月后,
馬賽海岸,
巴黎郊外,
我或者能把你看。
這是1920年6月8日,周恩來在天津警察廳監(jiān)獄中創(chuàng)作的一首詩,送給即將赴法國勤工儉學的女同學李愚如。4個月后,10月8日,周恩來和南開同學李福景一同獲得了北京華法教育會開具的赴法證明。出發(fā)前,他與天津《益世報》商定,作為該報駐歐記者,以撰寫旅歐通訊所得稿費來維持旅歐期間的生活。
1920年11月7日,22歲的周恩來與李福景等同學一起,在上海登上法國郵船波爾多號,駛向遙遠的法蘭西。途中,在香港、西貢(今胡志明市)等地暫停,過蘇伊士運河,12月13日抵達馬賽港,隨后換乘火車來到巴黎。
在巴黎,周恩來廣讀博覽,了解各種學說思潮。他認真研讀了《共產(chǎn)黨宣言》《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fā)展》《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法蘭西內(nèi)戰(zhàn)》《國家與革命》等大量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著作,訂閱或購買了各國共產(chǎn)黨機關報,如法國的《人道報》、英國的《共產(chǎn)黨人》,以及《共產(chǎn)黨人評論》《勞動月刊》等,并就社會上流行的各種思潮、主義,與覺悟社社員多次通信,反復研究比較,選擇并確定自己要走的道路,尋求拯救中華民族的具體途徑。
經(jīng)過反復地思索、探究,周恩來作出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抉擇。
1922年3月,他在致覺悟社成員諶小岑、李毅韜的信中說:“我從前所謂‘談主義,我便心跳’,那是我方到歐洲后對于一切主義開始推求比較時的心理,而現(xiàn)在我已得有堅決的信心了。我認清C.ism(共產(chǎn)主義)確比你們晚,一來因為天性富于調和性,二我求真的心又極盛,所以直遲到去年秋后才定妥了我的目標。” 1923年4月15日,他在《伍的誓詞》中立下誓言:“我認的主義一定是不變了,并且很堅決地要為他宣傳奔走。”
甘肅海原環(huán)球大地震
1920年12月16日,居住在北京的魯迅先生在日記中記下寥寥8個字:“夜地震約一分時止。”魯迅先生記下的,正是甘肅海原環(huán)球大地震傳到北京的余波。
在相關的記錄中曾這樣描述當時的海原縣:“晚7時大震,突見大風黑霧,并見紅光。大震時約歷六分,地如船簸,人不能立……”緊鄰海原的固原縣,在當?shù)乜h志中記載:“狀如車驚馬奔,轟聲震耳,房倒墻塌,土霧彌天,屋物如人亂拋,桌動地旋,人暈難立。”
瞬間釋放的巨大能量,在黃土高原上撕開了一條長達237公里的斷裂帶,跨越好幾個縣。許多山像被利斧劈過一樣,一半留在原地,另一半?yún)s分開了。海原縣西安鎮(zhèn)哨馬營村一棵500年樹齡的古樹,地震斷裂帶剛好從樹的中間穿過,生生把兩人合抱粗的樹體撕裂成兩半。海原縣唐家坡12條南北走向的石壘田埂,被地震斷層橫切后,斷為三四節(jié),最大位移達7.4米。
海原大地震震級8.5級,烈度達到最高的12級,釋放能量相當于11.2個唐山大地震,波及地區(qū)遠達越南的海防市。
上海徐家匯觀象臺在《1920年12月16日大地震的概述和評注》中詳細記錄了當天緊張的監(jiān)測情景:鐘表突然停擺,而吊燈奇怪地搖晃起來。20時16分,強烈的震動竟讓地震儀難以承受,筆尖半途跌落了。日本東京地震儀檢測到地震表面波繞著地球轉了一圈,數(shù)小時后又轉了回來,再次被記錄下來。當時世界上96個地震臺都記錄到這場地震,由此被稱為環(huán)球大地震。
這場大地震造成27萬人死亡。海原縣城以東不遠,現(xiàn)在還有一處埋葬地震遇難者的地方。每到地震發(fā)生的“紀難節(jié)”,來自四面八方的后人們,前來祭奠先人。
2010年12月16日,大地震90周年祭日,海原地震博物館正式開館,供人們憑吊。
中華民族一路走來,篳路藍縷、坎坷叢生。于個體于自己,一代代革命志士不改初衷孜孜以求;于民族于家國,一輩輩中華兒女置身艱難困苦之境,仍奮勇向前——“艱難困苦,玉汝于成”體現(xiàn)的正是中華民族性格中的韌性與達觀。
(作者簡介:劉岳,中共北京市委黨史研究室、北京市地方志辦二級巡視員)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