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是百年來全球發(fā)生的最嚴重的傳染病大流行,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遭遇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重大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面對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我國以前所未有的反應速度與應對強度,用3個月左右的時間取得武漢保衛(wèi)戰(zhàn)、湖北保衛(wèi)戰(zhàn)的決定性成果,進而又接連打了幾場局部地區(qū)聚集性疫情殲滅戰(zhàn),奪取了全國抗疫斗爭重大戰(zhàn)略成果。在此基礎上,我國統(tǒng)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fā)展工作,抓緊恢復生產生活秩序,取得顯著成效。
抗疫有力的大國典范
流行病的出現、傳播是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現象,無論從歷史史實還是科學真理的角度來看,流行病的暴發(fā)具有很強的隨機性、不確定性以及無差別性。流行病是需要全人類團結起來、共同應對的公共問題。
從抗疫初期到取得重大階段性抗疫勝利的過程,充分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所具有的顯著優(yōu)勢,這一優(yōu)勢是抵御風險挑戰(zhàn)、提高國家治理效能的根本保證。在抗疫過程中,中國共產黨以卓越的領導能力與規(guī)模治理的巨大優(yōu)勢,號令四面、組織八方共同應對,充分彰顯了社會主義制度具有非凡的組織動員能力、統(tǒng)籌協(xié)調能力、貫徹執(zhí)行能力和能夠充分發(fā)揮集中力量辦大事、辦難事、辦急事的獨特優(yōu)勢。
我國獨特的治理模式充分地轉化為疫情防控的高效治理能力,與其他和我國相似體量的大國相比,成效與績效都極為突出。世界上許多國家和組織,都對我國應對疫情的治理表現予以了客觀公正的評價。
疾病控制需要在科學邏輯中進行推進。面對前所未知的新型傳染性疾病,我國秉持科學精神和態(tài)度,把遵循科學規(guī)律貫穿到決策指揮、病患治療、技術攻關、社會治理等各方面全過程。從新冠肺炎診療方案的總結與介紹、中西醫(yī)藥物結合治療辦法的嘗試與推廣、方艙醫(yī)院模式的復制與推介以及在民眾流動循蹤管理、檢測方案的大膽創(chuàng)新等方面,都鮮明體現出我國科技大國、創(chuàng)新大國的國際形象。中國的抗疫斗爭,充分展現了中國精神、中國力量、中國擔當,為全世界樹立了一個抗疫有力的大國典范。
做好后疫情時代國際形象話語權的構建
精心設置議題。首先,借助科研力量及時開展后疫情時代中國國際形象調查評估研究,形成外宣研判基礎。其次,組織海內外相關外宣、科研、慈善機構,圍繞3個方面進行議題開發(fā):一是疫情的全球挑戰(zhàn)與國際社會的未來出路,強調全球合作與分工,防止以鄰為壑的噪音。二是強化國際合作,紓困疫情沖擊下的發(fā)展中國家,關注這些國家的后疫情恢復問題,展示我國務實樸實的國際形象。三是針對全球治理體系面臨的公共衛(wèi)生事業(yè)挑戰(zhàn)提出改革動議,由于目前構建起來的全球化體系在應對全球公共衛(wèi)生突發(fā)事件中存在明顯不足,需要鼓勵后發(fā)國家進行合作,對短板與不足進行合理的修正,調整發(fā)達國家民眾對我國優(yōu)勢體制模式的認知偏差。此外,盡快建立聯(lián)合牽頭的國際性疫情互助組織或機構,致力于與WTO及世界各國開展合作,探討如何改進世界性流行病防控體系,從而完善全球應對相似危險的能力。
推動話語下沉。首先,后疫情時代我國國際形象傳播的話語重心,應該進一步實現受眾層次的下沉,使得原本讓國外政要精英熟悉的話語,下沉為能夠讓國外普通民眾熟悉和理解的話語。例如,不僅要展現我國之于疫情的國際責任和擔當,還要強調我國在開發(fā)普通民眾能夠低廉、便捷使用的防疫物品方面的巨大努力,以及我國在解決疫情沖擊下的就業(yè)與民眾福利上的具體成果與事實表現。其次,后疫情時代我國國際形象傳播的話語方向,應該進一步實現故事層次的下沉,將我國防疫事業(yè)有關的生動故事、感人敘事,轉化為文藝產品進行傳播。利用民間公共外交資源,充分發(fā)揮民間資源在故事傳播與講述中的作用。再次,我國國際形象傳播的話語邏輯要改變簡單的因果邏輯,防止造成國外民眾一些不必要的誤解。從具體的、豐富的案例材料展開話語宣傳,通過復雜但有條理的事實羅列,讓受眾更加全面地了解和認知我國防疫成就的原因以及基礎性條件,從而降低邏輯上的躍遷性,減少認知上的負荷,讓受眾感受到我國在防疫中的表現,不僅說得好,而且做得比說得還要好,進而不斷提升我國國際形象的美譽度。
求取最大公約數。首先,要尋求目標用戶偏好差異的最大化。對外傳播是對內宣傳的延伸,但是既然是延伸,就有不同于對內宣傳的特征。在對外傳播中,國內公眾普遍支持的觀點,可能會引起國外讀者、聽眾、觀眾或網民的誤讀。因此,應該適當考慮目標用戶群體的差異性,在差異性這一前提下,兼顧代表性、公正性。也就是說,包容和理解別國部分民眾的偏見、激進以及易被利用,這應該是開展國際形象外宣工作需要注意的地方,也是開展工作可以借助的有利契機。其次,適當借力借勢。在國際輿論體系博弈競爭中,西強我弱的格局仍然沒有發(fā)生根本改變。雖然我國一些媒體國際傳播的步伐不斷加快,但在目標國家的落地率還沒有達到預期,外國公眾仍然主要通過本國媒體了解和認識中國。因此,一定程度上,需要爭取別國媒介客觀公正報道我國國際形象。雖然這個過程會面臨諸多阻礙,但是只要足夠的誠意和耐心,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相信秉持媒體的職業(yè)操守,海外媒體會不斷改進他們的認知態(tài)度。最后要注意“涓流效應”,因循“流量思維”,抓住輿論權力的源頭,從高影響力和傳播效力的媒介展開攻勢,也就是跑到媒介世界的上游,從而起到“一石多鳥”的作用。“流量思維”即意味著要遵守媒介工作的職業(yè)性,職業(yè)性意味著敏感性,而敏感性會催生流量價值。這樣,對我國國際形象的傳播擴散,才會更加切實有效,才能真正實現借助他人之手,使得我國國際形象從“他塑”為主轉向“我塑”為主。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