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源閘路與南長河交匯處,是有“運河第一閘”之稱的廣源閘遺址。雖然有綠地流水,但老百姓往往只能遠觀。這里即將迎來一次改造提升,為周邊居民打造休閑的濱水空間。
像這樣的濱水空間改造提升將有不少。記者近日從市發(fā)改委獲悉,本市已啟動新一批公共空間改造提升試點,新一批項目將著重扮靚老百姓身邊一批濱河水岸空間,有4個項目已經納入試點,將通過打造綠道、擴展公共綠地、增加景觀小品等方式,為周邊居民提供水綠交融的濱水休閑空間。
打開圍欄創(chuàng)造更多親水空間
廣源閘是郭守敬白浮泉引水工程中的一座重要水閘,是調控長河水位和流量的關鍵閘門。然而,目前該區(qū)域相對雜亂,缺乏人與水的互動,植被層次單調,甚至還有違建侵占了綠化用地。
“過去雖然有綠地,但都被圍欄擋著,老百姓只能看,不能進去。”紫竹院街道相關負責人介紹,項目地周邊80%都是居住用地。為此,這次設計以“人”為出發(fā)點進行研究,景觀功能圍繞人的使用、交往進行設置。同時,增強沿河步道的觀感體驗,與周邊的龍王廟形成視覺上的連續(xù)景觀;拆除違建,還綠于民;還將在安全的基礎上,盡可能增加親水空間。
北京有400多條河流,是一個因水而生、逐水而興的城市。濱水空間面積約占市域面積的9.4%。但此前以防為主的理念導致親水性不足。濱水地區(qū)還開辟了大量的快速道路、高壓走廊等負面空間,使得濱水空間的使用率大大降低。
今年發(fā)布的《北京濱水空間城市設計導則》提出,可在不影響水系功能的前提下,通過多樣化岸線形式來拓展濱水活動空間;加強兩岸慢行系統(tǒng)聯系,開辟視線通廊等方式提升濱水空間可達性,方便人們觀賞水、親近水、享受水。市發(fā)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在本市新一批公共空間改造提升過程中,將專門設置濱水空間類型,著重扮靚老百姓身邊一批濱河水岸空間。
亮馬河東城段即將提升
今年,亮馬河國際風情水岸亮相,如今,東城段濱水空間的改造提升也已提上日程。
來自市發(fā)改委的批復顯示,亮馬河東城段濱水空間項目位于東城區(qū)區(qū)域的東北角,主要分布在東二環(huán)外與朝陽區(qū)交界的亮馬河沿岸。此次改造將整合東城區(qū)亮馬河沿線濱水綠地空間、周邊有條件統(tǒng)一改造的城市綠地空間和城市公園。整體綠色空間總面積約5.98公頃。
“亮馬河項目整體概況是以水為魂,打造世界級城市生態(tài)河流。”設計師介紹,東城段將配合朝陽部分,形成對景、互補等景觀結構,共同打造國際風情水岸;借鑒老城民居樸實、厚重的風格,并栽植四合院鄉(xiāng)土植物來展現東城古韻。
規(guī)劃顯示,項目將分為三部分:森林休閑水岸位于香河園大綠地周邊,依托香河園森林將朝陽和東城河道體系連接、融合為一體;社區(qū)休閑水岸主要考慮到胡家園社區(qū)居民的需求,盡量滿足周邊百姓休閑生活需求;尚品生活水岸位于正東國際大廈及萬國公寓沿線,結合建設前城市綠地,將此段河岸打造成擁有商業(yè)活力和高端交流功能的臨水景觀空間。
明年陸續(xù)開工建設
來自市發(fā)改委的數據顯示,在本市公共空間改造提升項目中,亮馬河東城段、小月河、豐臺涼水河沿線、包含廣源閘在內的紫竹院街道文化微景觀(長河)城市更新等4個項目著重打造濱水空間,其中亮馬河東城段、小月河2個項目獲批。這些項目將在明年陸續(xù)開工建設。
“對于這些公共空間改造后增加的功能,在方案敲定前就傾聽當地居民的聲音。”市發(fā)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這些項目在改造實施過程中,將對周邊居民的年齡分類、對空間主要使用方式、改造期望等逐一分析梳理,關注使用者需求,突出公共空間功能性。
記者獲悉,為常態(tài)化開展工作,今年11月,市發(fā)改委還結合前期試點項目推進經驗,對實施流程進行優(yōu)化,加快推動一批群眾意愿強烈、具備實施條件的項目落地見效。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