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僅靠其五千言的著作《道德經(jīng)》就成為了人類文明史上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可見他具有高深的智慧。以老子為開端的道家思想對宇宙、社會、人生都有著透徹的了解和高明的見解。本段報告,北京大學哲學系王中江教授主要通過列舉西漢史學家司馬談和經(jīng)學家劉歆對道家思想的看法,說明了道家在治國經(jīng)邦、修身養(yǎng)性方面的智慧,并敘述了老子之后,道家學派的發(fā)展情況。[文稿][課件][專輯]
老子的世界觀,或者說其哲學思想的中心觀念是“道”。什么是道?按照中國文化的核心價值,“道”可以理解為道德、道理。老子所理解的“道”是一種超感知的實在。本段報告,報告人首先通過推理論證了作為老子哲學思想根基的“道”是切實存在的,接著具體論述了老子哲學思想中道生萬物、道是宇宙萬物統(tǒng)一的基礎和根據(jù)等觀點,最后說明了“道”運行的方式及道家的道德觀念。[文稿][課件][專輯]
老子具有辯證的思維方式,注重事物之間的相互轉化,并且慣于從弱勢一方的角度去考慮問題,擅長逆向思維。老子認為,事物包含著相反相成的因素并不斷發(fā)生轉化,而轉化的條件是不斷積累,比如過分強盛的事物就會逐漸走向衰?。蝗崛鮿賱倧?,“柔弱”是保持事物存在的最大力量;即使偉大的事物也都是有缺陷的,因為好與壞相互依存。[文稿][課件][專輯]
在政治方面,老子強調(diào)“自然無為”。“道”在創(chuàng)造世界后讓所有的事物各行其是,按照自己的選擇和意愿去發(fā)展,老子將這種規(guī)律運用到政治生活中,勸諫統(tǒng)治者采取“無為而治”的治理模式,讓所有人都能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作用,建立良好的秩序。這種模式想要達到理想中的效果,需要統(tǒng)治者做到“勇于不敢”,即認識到人力的有限,進行自我約束,不濫用權力。[文稿][課件][專輯]
王中江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
今天我們討論的題目是《老子的洞見和智慧》。
一、對道家文化的總體認識
(一)千古名對“老子天下第一”
在討論之前,我們可以先提出一個問題,為什么世間流傳一千古絕對說“老子天下第一”?老子的著作《道德經(jīng)》只有五千言,在所有偉大的古代文明國家里,沒有哪一位思想家或哲學家憑五千言的著作就得到這么高的評價。老子對宇宙、社會、人生都有著高明的見解和透徹的了解,他的著作雖然篇幅短小,但表現(xiàn)出了無窮的智慧。近代以來,在東西方文化交流過程中,中國的一些著作被翻譯成各國語言。據(jù)統(tǒng)計,全世界翻譯版本最多的著作是《圣經(jīng)》,排名第二的就是《道德經(jīng)》。為什么《道德經(jīng)》能夠在世界范圍內(nèi)得到普遍傳播,并成為各種語言都會翻譯的著作?說明老子的智慧是高深的。
明代哲學家王陽明的思想受到老子的影響,他年輕時認為“科舉并非第一等要緊事”,天下最要緊的是讀書做一個圣賢的人,后來取得了非常了不起的成就。近代思想家章太炎通過研究著作《道德經(jīng)》,認為老子是一個膽小的人。一個膽小的人竟然能得到“天下第一”的贊譽,這不是很奇怪嗎?我們該如何理解?我認為老子是謙卑、謙虛,對于這個問題后面我們還會談到。
(二)為什么我們需要智慧?
知識和智慧是不同的。知識是各種各樣的技術或基礎學問中的某一個方面、某一個領域里的真理,或是我們該如何去做的具體技巧。如果仔細區(qū)分的話,知識和技術是可以分開的,但它們都是對某一個方面的解釋;而智慧是整體性的,是對宇宙、世界、社會提出整體的解釋。社會學是研究社會的一部分,經(jīng)濟學研究如何通過勞動獲得最大收益,是社會里經(jīng)濟的部分。哲學提供的智慧是如何建立一個好的社會的整體理想、理念,以及我們每個人怎樣過好個人生活,即人生觀、價值觀的問題。
老子的哲學屬于智慧。智慧不像具體的知識,有物理、化學、經(jīng)濟學、法學的,它非常難以把握,是抽象、虛無縹渺的。但某種意義上講,智慧也是非常實在的,比如孔子、孟子講的一些真理,孟子講“充實之謂美”。在這里我們強調(diào)的老子的智慧,就是樹立遵循自然法則、社會法則、人生法則的個人價值觀,這是一個真理,也是獲得美好生活的捷徑。
宋代開國君主趙匡胤曾問過宰相趙普一個問題,“天下何物最大?”信仰權力的人可能會說權力最大,最有勢力的人就是最了不起的。從權力上講,趙匡胤是天下之主,宰相趙普的權力次之,他們是否認為權力最大?趙普一時回答不了這個問題,因為“最大”沒有空間、時間或其他限定條件。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思考之后,他答:“道理最大”。
為什么說道理最大?這個問題涉及到中國文化的核心價值理念。“道理”現(xiàn)在仍然是我們經(jīng)常使用的一個基本詞匯,是做人做事的基本標準。還有一個詞是“道德”。道德是中國人對倫理道德的最高概括,它的詞源非常久遠,既可以說源于儒家,也可以說源于道家??鬃雍屠献拥乃枷腚m然不同,但都講“道”和“德”。道理、道德里面都有一個“道”,我們可以把“道”提煉出來,作為中國文化的核心、最高價值和真理,因此我們講的老子的道是一個能代表中國文化的核心符號。
趙普說道理最大,趙匡胤對他的回答非常滿意。在中國歷史上,道教和佛教基本上是在野的,儒家具有主導性,是在朝的。所以這里講的“道理最大”更傾向于儒家的道理。有句話叫“半部《論語》治天下”,它的出處就是趙普輔佐趙匡胤打天下又坐天下的故事。《論語》的字數(shù)也很少,篇幅比《道德經(jīng)》稍長一些。“治天下”只要半部《論語》就夠了,另外半部做什么了?打天下用。這樣一來好像一部書就可以做任何事,說明什么?書中的智慧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老子《道德經(jīng)》的智慧同樣如此,可大用之也可小用之,大之治天下,小之用于修身。其中的妙處我們要用心慢慢思考、理解、掌握、運用。
韓非子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也是歷史上第一個為《道德經(jīng)》作注的哲學家。為什么法家的韓非子會為道家老子的書做注釋呢?說明廣義的道家學說、黃老學包含非常豐富的內(nèi)容。
前面我們說追求智慧可以解釋自然、社會、人生,讓每個人過上好的生活。那什么是好的生活,或者說什么是幸福?西方哲學家伯特蘭·羅素認為,一個幸福的人,以客觀的態(tài)度安身立命,他具有自由的愛和廣泛的興趣。憑著這些愛和興趣。同時憑著它們使他成為他人的愛和興趣的對象,他獲得了幸福。我們可以理解為具有知識和愛心的人是最幸福的。而愛心是需要智慧、倫理、價值提供給我們的。一個人不是有了愛的動機、愿望就能真正去愛,培養(yǎng)出愛心的人實際上是能夠運用知識和智慧實現(xiàn)愛的目標的人。人類追求知識和智慧整體上要解決三個問題:一是如何過上與外部自然環(huán)境相適應的生活,解決生活方法的問題;二是要建立人與人能夠和睦相處的良好社會秩序;三是要實現(xiàn)自我的身心和諧。身心關系很復雜,哲學里對此有非常多的討論。一個身心充滿矛盾和沖突,不可能擁有好的生活。身心和諧是人生觀里非常重要的問題,解決這個問題就要靠倫理和信仰。
(三)什么是道家的智慧?
道家思想,特別是老子的思想為我們解決上面三個問題提供了什么樣的智慧?
漢代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里對子學進行了一些概括,他說“儒者博而寡要”,意思是儒家太廣博了,結果就是“勞而少功”。漢初七十年是道家對中國影響最大的時期,從文帝到景帝再到竇太后都是信仰黃老學的,這也解釋了為什么司馬遷對儒家的評價沒有對道家高。司馬遷在《史記》中評價道家說“道家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贍足萬物。其為術也,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道家的黃老學里融合了儒家、墨家、名家和法家思想,適應廣泛,可以做最少的事,成就最大的功業(yè)。怎么能達到這樣的效果?要把握“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的核心。班固的《漢書·藝文志》也對道家學派做了概括,“道家者流,蓋出于史官,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執(zhí)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術也”。意思是道家這個學派大概是出于古代的史官。他們記錄了很多歷史上的成敗存亡,懂得了“秉要執(zhí)本”。道家的本就是“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老子強調(diào)弱和柔的概念,章太炎說老子膽小,班固把道家的思想概括為“卑弱以自持”,我們至少可以看出老子是一個謙虛謹慎、處事低調(diào)的人,而不是一個狂傲自滿的人。呂不韋的《呂氏春秋》分別用“貴仁”和“貴柔”兩個字概括了孔子和老子的思想。貴仁就是崇尚仁愛,貴柔的柔即柔和、柔弱。
近代在理解中國古代文化特別是道家文化時,往往會產(chǎn)生一個表面性的誤解,認為老子的哲學太消極,比如老子主張“無為而治”。認為無為的結果是能把事情都做好,消極的做法產(chǎn)生了積極的結果,看起來好像有點矛盾。還有人覺得老子的哲學是種愚民政治,讓大家不要運用聰明智慧。究竟老子的智慧該如何理解?
老子的智慧整體上可以分為三部分:一是提供了一個世界觀、宇宙觀。老子講,“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圣人抱一為天下式”。二是提供了一個建立好的國家的方法。《道德經(jīng)》第八十章有一段關于“小國寡民”的描述,人們認為是老子對建立好的國家的設想。即一個人口稀少,面積不大的小型國家,生活在里面的人安其居,樂其俗,非常幸福??雌饋砩a(chǎn)、技術水平很低,但生活質(zhì)量非常高。這句話也被人們認為是消極的,因為老子提倡把國家變小,為什么不能追求成為大國呢?老子也講了大國的治理,如“治大國若烹小鮮”,“大邦者下流”。大國對小國要友好、謙虛、甘居“下流”,不能強橫地去征服,這樣才會贏得小國的尊重。三是提供了一套修身的方法。儒家講修身,道家也講修身。但老子講的修身不是后來道教發(fā)展出來的用來求長生的保健方法,而是如何提高我們的精神境界,是精神、心靈的一種修煉。
老子之后,道家思想出現(xiàn)了分化發(fā)展,其中最主要的支流以莊子為代表。莊子一支上的代表人物還有楊朱。除此以外,道家的主要發(fā)展是黃老學派。這一學派將對黃帝的信仰與老子的思想相結合,產(chǎn)生了非常大的影響。馬王堆出土的帛書里有一部經(jīng)典叫《黃帝四經(jīng)》,就是關于黃老文化的。包括先秦時期管子的學說,源頭也在老子。
老子是長壽的,有人說他活了200歲,這種說法不免有些神話色彩。今天我們猜測老子活到了90多歲,以古代的生活方式來說已經(jīng)相當長壽了。老子最終歸隱的地方跟他的年齡一樣,也是一個謎。他曾任守藏室史一職,離任后打算隱居起來。傳說他一路向西走到函谷關,守關的尹喜將他攔住,請他將畢生所學寫下來。于是老子留下五千多字的《道德經(jīng)》,繼續(xù)西行。有人說他后來到了印度,成了佛陀的老師,這種說法很可能是道教信徒編出來抬高老子的。我覺得對于老子,我們不需要這樣去抬高,客觀看待就能發(fā)現(xiàn)他的智慧博大精深,值得學習。
世界哲學里有一種女性主義哲學(女權主義哲學),如果要討論中國哲學里有誰是女性主義哲學的創(chuàng)導者,我認為就是老子。中國古代傳統(tǒng)社會是農(nóng)業(yè)社會,由于社會分工的問題,處于統(tǒng)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在某種意義上講是存在重男輕女觀念的。而佛家和道家沒有男女不平等觀念,佛家講眾生平等,道家注重發(fā)揮柔弱一方的力量,在男和女中,女性代表柔弱的一方。
上圖是馬王堆出土的帛書《道德經(jīng)》。帛書以白色絲帛為書寫材料。古代文明真的很了不起,古人的絲綢埋在地下上千年還保存得很好,只是略有殘缺。迄今為止,我們一共發(fā)現(xiàn)了四種《道德經(jīng)》的地下抄本,其中最早發(fā)現(xiàn)的是郭店甲本抄本,然后是馬王堆的帛書甲本和乙本,還有抄錄于漢武帝前后的漢簡。除了《道德經(jīng)》以外,《周易》這本書也被挖掘出了四種,二者在古籍中同為發(fā)掘數(shù)量最多的,說明在中國早期,這兩本書的影響力最大,傳播得最廣。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