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醫(yī)學是一門醫(yī)學???,內容是關于心智或精神疾患的預防、評估、診斷、治療和復健。其主要目標在于減輕精神疾病對患者所造成的痛苦,以及促進健全的心靈。治療方式包括藥物治療、心理治療及其他形式的治療。[文稿]
古希臘醫(yī)生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提出了精神病的體液病理學說。他認為人體內存在四種基本體液:即血液、黏液、黃膽汁和黑膽汁,四種體液平衡則為健康;如果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失衡,人就會生病。中世紀時,如果有人得了精神病就會被當成魔鬼,最后往往會被燒死。18世紀,歐洲進行了工業(yè)革命,人們更加文明,這時大家開始對精神病人提供照顧和給予人文關懷。現代精神醫(yī)學多從生物、心理、社會三個方面進行研究。相較過去,現代精神醫(yī)學更加科學和具有人文精神。[文稿]
精神障礙指的是大腦機能活動發(fā)生紊亂,導致認知、情感、行為和意志等精神活動不同程度障礙的總稱。其生物學病因主要是遺傳、中樞神經感染與外傷。其心理、社會病因主要是人格障礙和應激。[文稿]
報告在這一部分澄清了一些概念。如: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個方面及活動過程處于一種良好或正常的狀態(tài)。精神障礙指的是大腦機能活動發(fā)生紊亂,導致認知、情感、行為和意志等精神活動不同程度障礙的總稱。[文稿]
社會上對抑郁癥常存在誤解,應加強三方面認識:第一,抑郁癥不完全等于精神病,少部分人伴有幻覺、妄想的屬于精神病,但大部分抑郁癥不屬于一般意義的精神?。坏诙?,不只有少數人有抑郁問題,在實際生活中有抑郁問題的人其實很多;第三,抑郁不是情緒問題。[文稿]
抑郁癥又稱抑郁障礙,以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為主要臨床特征,是心境障礙的主要類型。臨床可見心境低落與其處境不相稱,情緒的消沉可以從悶悶不樂到悲痛欲絕,自卑抑郁,甚至悲觀厭世,可有自殺企圖或行為;甚至發(fā)生木僵;部分病例有明顯的焦慮和運動性激越;嚴重者可出現幻覺、妄想等精神病性癥狀。每次發(fā)作持續(xù)至少2周以上,長者甚或數年,多數病例有反復發(fā)作的傾向,每次發(fā)作大多數可以緩解,部分可有殘留癥狀或轉為慢性。[文稿]
社會上對抑郁癥常存在誤解,應加強三方面認識:第一,抑郁癥不完全等于精神病,少部分人伴有幻覺、妄想的屬于精神病,但大部分抑郁癥不屬于一般意義的精神??;第二,不只有少數人有抑郁問題,在實際生活中有抑郁問題的人其實很多;第三,抑郁不是情緒問題。[文稿]

田成華 北京大學第六醫(yī)院精神衛(wèi)生研究所主任醫(yī)師
患有精神疾病的人占總人口的百分比是多少?國際權威學術期刊《柳葉刀》曾發(fā)布過中國精神障礙患病率的數據。我挑了一些患病率相對較高的精神疾病數據。

圖片中,中國精神障礙患病率數據最高的是抑郁障礙,其終身患病率為6.8%,12月患病率為3.6%?;疾÷史謨煞N:一種是終身患病率;另一種是12月患病率。我解釋一下什么是終身患病,它的意思是只要人這輩子得過一次就算終身患病。比如,感冒的終身患病率是100%。到現在為止,我還沒有遇到從來不感冒的人。
其實,終身患病率數值高,并不能說明什么。因為有些病比較輕,比較好治療。在醫(yī)學上更關注12月患病率,它的意思是往前數12個月之內,某病新發(fā)病的人數在整個目標人群中的比例。
在上圖中,抑郁障礙的數據是最高的,其次是酒精使用障礙,再往下是特定恐怖,強迫障礙,然后是沖動控制障礙,之后是癡呆。癡呆的調查人群是18周歲以上,它沒有上限,但我們把癡呆限定在65周歲以上。65周歲是國際的標準,中國的標準是60歲。
然后,我單獨把精神分裂癥標黃了,這個數據看著不太高。精神病與精神疾病還不太一樣。精神分裂癥是精神科比較重視的一種精神疾病。但這個病的終身患病率和12月患病率數值卻不太高,都是0.6%。
還有個時點患病率,它的意思是今天查了某個病人患有這個病,我們就列入統(tǒng)計。但昨天得的病今天好了這種不算。其實在我國的人群中有16.6%的人患有精神疾病。這個數據與國際上的數據基本保持一致。我們要注意,這個數據是把癡呆排除在外了。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