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把創(chuàng)新擺在國家發(fā)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提出“要推動以科技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全面創(chuàng)新”。當前,我國科技發(fā)展水平總體不高,對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支撐力度不足,科技貢獻率遠低于發(fā)達國家,其中,制度問題又是關鍵所在。我國科技管理體制對創(chuàng)新規(guī)律與創(chuàng)新發(fā)展路徑還不能完全適應,科技體制改革許多重大決策還沒有落實,科技創(chuàng)新與經濟、產業(yè)政策的統籌銜接還不到位。在“放管服”宏觀改革背景下,國家針對科技領域發(fā)布了一系列重要改革舉措,包括優(yōu)化科研管理體制提升科研績效,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機制,賦予科研機構和人員更大自主權,把科研人員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從不合理的項目經費管理中解放出來,等等。高校哲學社會科學作為科學研究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進一步通過“放管服”改革釋放創(chuàng)新活力,以改革賦能創(chuàng)新成為亟待突破的重點。
放與不放,放哪些,抓哪些?如何厘清相關主體角色定位?如何理順和銜接其相互關系?首先需明確的是“放管服”的邊界問題。過去往往靠“學者需求+行政放權”博弈、制度成本考量等協調達成權限調節(jié),但二者予取有度,一方不能無約束地無限索取,另一方也不能守舊固權一成不變。而如何量“度”,“邊界”如何確定?“能放盡放”的關鍵在于設定標準、表明邊界,如果沒有放權準則與邊界,那只會一放就亂、一管就死。只有邊界定義清楚,權力才不至于缺位、僭越或錯位。哲學社會科學科研管理“放管服”顯然不是簡單地放,而是集中有限精力去管,突出管住核心要塞,同時以市場化理念加強服務建設。不僅僅是“放”,也可能要“收”,將原以服務為主而實施中出現業(yè)務渙散、無效益但又涉及長遠發(fā)展部分,“放權”新增到權力清單中管起來。“放管服”實則是高效科研管理權力清單重新厘定的一個過程。在厘定權力清單基礎上,高校哲學社會科學“放管服”更需要鮮明穩(wěn)健的改革邏輯引領。
一是目標統領。“放管服”是行政工具,至于放哪些、如何放、如何管、如何服,最終需要統一目標引導實現。科研管理領域“放管服”重在解除行政羈絆,釋放創(chuàng)新活力,這也跟其他領域“放管服”目標有著顯著區(qū)別。所有“放管服”措施應統一在這個目標下,避免盲目作為。“放管服”的目標是職能轉變,其實質是科研管理理念轉變,因為管理創(chuàng)新、制度創(chuàng)新、服務創(chuàng)新歸根到底需要的是思想觀念創(chuàng)新。要建立適合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發(fā)展特點的科研經費管理制度,大力推進包括科研組織模式、資源配置、經費管理、學術評價和績效獎勵等在內的科研管理領域綜合改革,從制度上形成推動知識創(chuàng)新、理論創(chuàng)新、方法創(chuàng)新的源動力。從長遠看,高??蒲泄芾?ldquo;放管服”改革不僅是行政改革,更是關系高校自身發(fā)展全局的改革,必須通過目標導向內化形成高校自我革新理念,以制度革新引領“雙一流”建設。
二是尊重規(guī)律。要落實智力勞動認定,明確知識產權歸屬,建設適合哲學社會科學發(fā)展的科研成果評價與經費補償等制度。譬如,明確界定科研成果的知識產權歸屬,降低制度成本,使市場實現更加有效的成果轉化與資源配置,將知識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將資政建言轉化為落地舉措。如果缺少標準、沒有邊界,就容易“左”“右”為難。一方面放權力度小了,則創(chuàng)新活力難以得到有效釋放;另一方面放過了,又會觸碰紀檢“紅線”。
三是職能轉變。“放管服”涉及教育科研主管部門、財稅部門、高校、科研人員甚至市場等不同主體,涉及各方利益博弈,如何以“私利”達成“公利”,其實施成效不僅取決于機制改革,更依賴于體制改革,因為科研規(guī)律與財稅準則有著截然不同的價值取向、邏輯思維,其制度安排也迥異。比如“報銷繁”的問題,財稅、法制的配套改革就異常迫切,直接影響到改革成效。而科研經費管理的改革屬于科研管理體制改革的深水區(qū),如果不推動內核變革,盡管可以解決一些具體細節(jié)的難點、痛點,卻很難達成改革初心。
四是動力機制。要“放管服”三管齊下,打好組合拳,權責齊放,形成改革合力??蒲泄芾?ldquo;放管服”改革是個系統整體工程,亟需理順各方所涉及的權責利益,聯動協同,作通盤考慮。項目及經費管理要以“放”為主,突出責任,譬如探索以科研誠信為基礎的包干制;成果評價要以“管”為主,突出精準評價、質量評價;資政建言、社會服務則要突出“服”,提升高校為黨政部門、社會各界服務的能力。通過壓力、引力轉化為改革動力,自上而下的“放管服”行政改革歸根到底還得由市場來引導,深入改進自身制度建設達成發(fā)展目標。對于科研成果轉化,產學研合作并不局限于傳統科技領域,哲學社會科學同樣可以鼓勵實踐,即理論向現實轉化,推動思想文化向觀念思維創(chuàng)新、移風易俗轉變,向政策舉措轉變,向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文化產品轉變。
(作者系華南理工大學副研究員)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科研管理‘放管服’改革法治保障研究”(19BFX058)的階段性成果)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