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下午,正在安徽省考察調研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阜陽市阜南縣蒙洼蓄洪區(qū)曹集鎮(zhèn)利民村西田坡莊臺。看到莊臺街道整潔、村民生活井然有序,習近平總書記感慨地說,愚公移山、大禹治水,中華民族同自然災害斗了幾千年,積累了寶貴經驗,我們還要繼續(xù)斗下去。這個斗,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規(guī)律,與自然和諧相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我們要提高抗御災害能力,在抗御自然災害方面要達到現代化水平。
要有“精衛(wèi)填海”迎難而上的精神,吹盡狂沙始到金。《山海經·北山經》曰:“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wèi)。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于東海。”這個故事講的是,在波濤洶涌的大海上,一只弱小的鳥兒艱難飛行,以其微薄之力,投入細石和微木,抱著“以堙于東海”之決心,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奮斗著。中華民族與自然災害斗爭了幾千年,從黃河到淮河再到長江,從古代到近代再到現代,跨越時間之長,涉及空間之廣,受災程度之甚,但每次災難面前,我們都能“越是艱險越向前”“粉身碎骨渾不怕”,主動迎難而上,與災害抗爭、不屈不撓,最終通過抗爭,保衛(wèi)了家園,繁衍了后代,使得中華文明五千年延續(xù)不斷,燦爛輝煌,滋養(yǎng)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
要有“愚公移山”久久為功的精神,咬定青山不放松。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愚公不愚,他辯證分析山與人的關系,堅持不懈,世代為之,最終能夠將山移走,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氣魄。萬里長城巍峨壯觀,是歷代修繕之結果;京杭大運河歷史悠久,是古今積淀之結果;黃河長江造福萬民,是歷代治水之結果;南水北調成功實施,是數代人艱辛探索之結果……試想,如果中華民族沒有久久為功之境界,而是“殺雞取卵、竭澤而漁”的急功近利,會是如何?因此,作為黨員干部,要深刻認識到,在自然面前,人的力量是渺小的,我們要像愚公分析人與山的關系那樣,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咬定目標不放松,提升抗御災害能力。
要有“大禹治水”公而忘私的精神,先天下之憂而憂。“一心可以喪邦,一心可以興邦,只在公私之間爾。”大禹治水時始終與人民站在一起,置個人私利于度外,舍小家保大家,“三過家門而不入”。今年,全國多個省份不同程度遭受洪澇災害,廣大黨員干部聞“汛”而動,一馬當先沖到抗洪搶險第一線,譜寫了一曲曲“舍小家保大家”的贊歌。7月20日上午,接國家防總命令,位于安徽省阜陽市阜南縣的淮河王家壩閘開閘放水,蒙洼蓄洪區(qū)啟用蓄洪,王家壩時隔13年后再次開閘泄洪,也是蒙洼建成以來的第16次蓄洪。這既是一種“舍小家保大家”的自我犧牲精神,也是擁護中央決策部署的大局觀的展現。唯有公而忘私,做到心底無私天地寬、先天下之憂而憂,方能增強抵御災害的“免疫力”。(來源:宣講家網)
本文鏈接:http://416w.cn/2020/0821/1098074.shtml(轉載請保留)
作者單位:安徽省六安市霍邱縣委組織部
【聲明:本文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僅供參考。本文系宣講家網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來源?!?/p>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