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纂民法典是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確定的一項重大政治任務和立法任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法治建設部署。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第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預示著我國將正式步入法典時代。
法典、民法典與理性主義
“法典”一詞,既可指通過法律匯編所形成的典籍,也可指經法律編纂而產生的正式法律文獻,而大陸法系的法典便是針對后者而言,即對某一部門法進行系統(tǒng)而全面的編纂,進而形成一個正式的法律文件。因為大陸法系是在羅馬法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以《法國民法典》和《德國民法典》為代表的強調私法法典化的法系,故而其有著深厚的法典化傳統(tǒng)與偏好,而該傳統(tǒng)、偏好背后則是對形式理性的推崇與理性主義的向往。
創(chuàng)立“形式理性”一詞的德國法社會學家馬克思·韋伯認為,法所追求的最高層次的合理性便是形式理性,也即邏輯形式的合理性,而只有成文法才具有這一品質,民法典又是成文法的具體體現。因此,民法典理應體現出形式理性這一品質。事實上,這一品質在《德國民法典》中才得到最充分的體現,因為該部法典所采納的“潘德克頓法學”的意識形態(tài)基礎是理性主義。而在該主義的支配下,人們認為可通過理性認識并解決問題,甚至連立法者都認為,僅僅借助理性的力量便能發(fā)現一個理想的法律體系。因此,“他們都力圖系統(tǒng)地規(guī)劃出各種各樣的自然法的規(guī)則和原理,并將他們全部納入一部法典之中。”雖然晚近“解法典化”的思潮不斷錘擊著法典化與民法典的編纂,但民法典的編纂仍然是大陸法系國家的標志性建筑。
“難產”的中國民法典
在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將“編纂民法典”作為一項重點立法任務進而預示著新一輪編纂民法典工作正式啟動前,我國曾分別于1954年、1962年、1979年和2001年進行過民法典的制定工作。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黨和國家對民法典的重要性便有著清晰的認識。1954年,全國人大常委會組織專家學者起草民法。1956年12月,完成了第一部民法草案,但囿于當時政治與經濟環(huán)境,第一部民法草案便被迫中止。1962年,面對陷入困境的國民經濟,毛澤東指出,“不僅刑法要制定,民法也需要制定”,但1964年7月完成的《民法草案》(試擬稿)也因政治運動的影響而被再度擱置。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市場經濟逐步確立,持續(xù)、健康發(fā)展的經濟以及由此取得的經濟成就亟待法治建設予以維護,因此,民事立法再度回歸。1979年11月至1982年5月間,共完成4稿《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草案》。但因轉型期的中國尚未做好迎接民法典到來的準備,在“公”“私”之爭中,起草工作又一次夭折。2001年,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組織起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草案)》,并于2002年12月進行了第一次審議,但該部民法典因立法機關與法學界的觀點分歧最終被“成熟一部制定一部”的理念代替。至此,我國步入了民事單行法時代,先后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法》等民事法律規(guī)范。
客觀地講,編纂一部影響深遠的龐大法典,必然要經過長時間的準備、辯論、修改和審議,即便在法律傳統(tǒng)久遠、學術積淀深厚的國家,民法典的編纂也非一蹴而就,舉世推崇的《德國民法典》僅制定過程就歷時22年之久。因此,盡管我國民法典的編纂歷程較為曲折,但在該過程中逐漸成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門類齊全的法學理論體系、豐富的法律創(chuàng)制經驗以及法律共同體所擁有的法理闡釋能力和公眾對民法典編纂過程及結果的社會心理基礎,則都為此次民法典編纂工作的順利進行提供了法律、知識、能力和心理資源。
中國民法典的政治意蘊與法理意義
民法典被視為現代法治文明的扛鼎之作,被譽為法治健全完善的重要標識。對于推進法典化議程的政治家而言,民法典歷來就不是一個單純的技術文本。因此,此次民法典的面世,首先在于完成了其“政治使命”,即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全面依法治國以及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其次,也為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和私權利的保護提供了基本遵循。
民法典的編纂是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需要。
編纂民法典在人類文明發(fā)展史上是一件具有標志性意義的法治事件,也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走向繁榮強盛的象征與標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多年尤其是改革開放40余年,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成功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而我國的民事法律制度正是在這一歷史進程中形成并不斷發(fā)展完善起來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獨特的文化傳統(tǒng),獨特的歷史命運,獨特的基本國情,注定了我們必然要走適合自己特點的發(fā)展道路。在此意義上,經過系統(tǒng)總結既有制度成果與實踐經驗編纂而成的具有時代性、民族性與充分體現人民意愿的民法典,將充分彰顯立法過程中的文化自信與制度自信,促進和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不斷發(fā)展。
民法典的編纂是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大舉措。
健全完備的法律規(guī)范體系是全面依法治國的前提與基礎。在我國,民法典所內含的規(guī)則具有基礎性與典范性的特點,是最為重要的民事法律規(guī)范。民法典通過具體的民事主體、民事權利、民事法律行為、民事責任以及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侵權等制度調整民事關系,并與國家其他領域的法規(guī)規(guī)范一同支撐著國家制度與國家治理體系,是保證國家制度與國家治理體系正常有效運行的基本法律規(guī)范。此次編纂民法典,通過全面總結我國民事立法與司法實踐經驗,將相關民事法律規(guī)范編纂成一部綜合性法典,對于以法治方式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發(fā)揮法治固根本、穩(wěn)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意義重大。
民法典的編纂是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客觀要求。
根據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的表述,“編纂民法典”是置于“加強市場法律制度建設”之后的,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以法治為基礎并受其規(guī)則調整的經濟制度,是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因此,民法典編纂也是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客觀要求。這部民法典,其所確立的平等、自愿、誠實信用等基本原則,皆與服務于法治目標下市場經濟合理需求的定位一致,而法人制度、代理制度以及調整財產關系、交易關系的物權制度、合同制度與救濟民事權益的侵權責任制度等,都是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不可或缺的制度規(guī)范與行為規(guī)則。此外,鑒于我國秉承“民商合一”的傳統(tǒng),部分商事規(guī)范被納入民法中,故此次民法典的編纂還有利于調動民事主體的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維護交易安全與市場秩序,推動經濟高質量發(fā)展。
民法典的編纂為私權利的保護提供基本遵循。
尊重和保障人權與公民權利是現代法治國家的最本質特征,也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宗旨和建設法治中國的強大動力。中國民法典就其性質而言是一部權利法典,權利是其邏輯起點與制度本體。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保護人民的人身權、財產權與人格權,但我國現行民事法律規(guī)范有時已難堪當此重任。一方面,部分民事基本制度在我國未能以基本法律的形式體現出來,也就是說,未以具有高度穩(wěn)定意義的國家法律意志予以表達,這便使一些民事基本制度與法律中的行政法、刑法等公法間的關系難以正位甚至出現了錯位的認知。另一方面,隨著信息化和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既有民事規(guī)則對于民事權利的確認與保護較為保守甚至捉襟見肘。而此次民法典的編纂,健全和充實了民事權利種類,完善了權利保護與救濟規(guī)則,進而形成了更加完備的民事權利體系和規(guī)范有效的權利保護機制。
中國民法典的體例與制度創(chuàng)新
我國民法典以自身實際情況為出發(fā)點,在借鑒兩大法系經驗的基礎上,構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體例與制度,較好地回應了時代之問與中國之問。
人格權獨立成編,高揚人格尊嚴。
作為大陸法系民法典代表的《法國民法典》與《德國民法典》,前者為“人”“財產及對于所有權的各種限制”與“取得財產的各種方法”的三編結構,后者則分為總則、債的關系法、物權法、親屬法與繼承法五編。而我國民法典分為總則、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以及侵權和附則等七編,在傳統(tǒng)民法典體系的基礎上增加了人格權編和侵權責任編。我國民法典將人格權獨立成編,順應了尊重與保障人權這一歷史趨勢,體現了黨和政府對人民權利的日益關切和人民至上這一理念的堅定奉行。填補了傳統(tǒng)大陸法系“重物輕人”的體系缺陷,使大陸法系民法典有了新的體系結構,從而為世界民事立法與民法典提供了中國方案。
貫徹綠色原則,彰顯綠色發(fā)展理念。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tài)文明思想,體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fā)展理念,我國民法典將綠色原則確定為民法的基本原則,要求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于節(jié)約資源、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綠色原則使民法典具有了“生態(tài)世紀”的鮮明印記,彰顯了中國特色的生態(tài)文明建設。作為民法基本原則,綠色原則不僅具有宣示功能,還應適用于分則其他各編。據此,民法典物權編中的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制度、用益物權人的合理開發(fā)利用資源的義務以及設立建設用地使用權當符合節(jié)約資源和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要求,都體現了對物權的“綠色限制”;合同編中的合同履行要避免浪費資源、污染環(huán)境和生態(tài)破壞以及舊物回收義務,也都體現了“綠色約束”;更值得一提的是侵權責任編中的環(huán)境污染與生態(tài)破壞責任。根據民法典第七章的規(guī)定,侵權人故意污染環(huán)境、破壞生態(tài)造成嚴重后果,要面臨相應的懲罰性賠償。若是違反國家規(guī)定造成生態(tài)環(huán)境損害且能恢復的,侵權人則要承擔修復責任。
新設居住權制度,實現“住有所居”。
“讓全體人民住有所居”是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政策要求,而從法律技術的角度看,這一要求的實現策略并非只有人人擁有房屋所有權一種,還包括物權制度中的居住權制度。此次我國民法典物權編專門設立了居住權制度,為物權性的居住提供法律保障。所謂居住權,是指以居住為目的,對他人的住房及其附屬設施所享有的占有、使用的權利。該權利是為了扶養(yǎng)、撫養(yǎng)以及贍養(yǎng)等生活需要而設,旨在處理特定家庭成員以及家庭服務人員間的居住困難問題。例如,夫妻離婚后,一方若經濟困難且無房居住,那么另一方則有為其提供居住權的義務。當然,該制度更大的意義在于解決老齡化社會“以房養(yǎng)老”的問題。依據居住權制度,老年人可以與相關機構達成設定居住權并以房養(yǎng)老的協(xié)議。待協(xié)議生效,老年人需將房屋所有權轉移給相關機構,而相關機構則在該房屋上為老年人設定永久居住權,并根據房屋價值向老年人定期支付金錢。值得注意的是,根據民法典第三百六十八條、三百六十九條的規(guī)定,原則上居住權無償設立且不得將設立居住權的房屋出租。
完善農村集體產權相關制度,切實保障農民土地權益。
眾所周知,我國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經過一系列的試點已經取得了相應的成果。民法典作為調整民事關系的基本法律,其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制度的修改也妥善地回應了新一輪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一方面,民法典構建的農村土地權利體系體現了“三權分置”的改革要求。具體而言,增加了土地經營權的規(guī)定,承包戶可以將其土地承包經營權中的土地經營權流轉給其他經營主體。與此相適應,承包地的流轉規(guī)則體系也發(fā)生了變化,即根據土地承包經營權轉讓、互換和出租、入股間不同的法律效果,輔以不同的交易規(guī)則。另一方面,民法典為農村土地金融的發(fā)展提供了適度空間。例如,刪除耕地使用權禁止抵押的規(guī)定,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抵押采取登記對抗主義。再如,土地承包經營抵押權的實現主要不采取變價而是收益實行的方式,如此一來,以土地經營權的流轉清償債務,保證了農民不失承包地。
創(chuàng)設多項人格權制度,體現人文關懷。
“私法的基本概念是人”,民法的理念集中表現為對人的終極關懷。從這個角度上講,民法除了確認、尊重個人的主體地位外,更應充分尊重人格尊嚴這一人之所以為人的關鍵。此次民法典人格權編中的人格權制度,為全面維護人格尊嚴提供了具體規(guī)則。首先,民法典規(guī)定了一般人格權,即相對于具體人格權而言的、概括了人格尊嚴、人格自由和人格平等等一般人格利益的概括性權利。這一規(guī)定一方面可以實現對各項人格利益的兜底保護,一方面還能對各種新型人格利益提供保障。其次,民法典還規(guī)定了各項具體人格權制度,包括生命權、身體權和健康權、姓名權和名稱權、肖像權、名譽權和榮譽權以及隱私權和個人信息。其中,民法典明確指出了生命權的內涵不僅包括生命安全,還涉及生命尊嚴,而生命尊嚴這一概念則可容納對胚胎、胎兒以及遺體等特殊存在物的保護,以及對人體基因、人體胚胎醫(yī)學科學研究的限制。此外,在各項具體人格權制度中,值得一提的是對個人信息的保護。民法典一方面將個人信息確定為民事權益中的人格權益,另一方面將個人信息的保護與隱私權合并規(guī)定,同時又明確個人信息中私密信息的保護適用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的規(guī)定。
完善高空拋物墜物治理規(guī)則,凸顯公平正義。
高空拋物墜物是發(fā)生較多的具體侵權類型。為保障好公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此次民法典編纂,對原有高空拋物墜物規(guī)則作出了全面修改,體現了以法治手段應對高風險社會帶來的侵權威脅這一法治國家的特質。首先,從建筑物中拋擲物品屬于法律所禁止的行為。其次,無論是高空拋物還是高空墜物,相關責任人都要承擔侵權責任。再次,針對實踐中行為人難以確定的問題,民法典規(guī)定了“連坐”制度,即除非能夠證明自己不是侵權行為人,否則,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需要給予受害人補償。而此處的建筑物使用人,既包括住戶也包括租戶。此外,民法典還要求物業(yè)服務企業(yè)等建筑物管理人應采取必要安保措施防止高空拋物墜物的情形發(fā)生,若其未能履行該項義務,則也要承擔侵權責任。上述規(guī)定體現了我國民法典改變傳統(tǒng)民法典以加害人為中心構建侵權責任的自信與自覺,對強化受害人的救濟和保護提供了堅實基礎。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