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不僅僅只有浪漫。浪漫不等同于忠貞不渝、不離不棄的愛情。
農(nóng)歷七月初七是我國傳統(tǒng)的“七夕節(jié)”,沿襲了悠久的歷史文化傳承。“七夕節(jié)”的中心文化內(nèi)涵是由牛郎織女神話故事引發(fā)出來的情結(jié),這種情結(jié)在中華大地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七夕民俗文化,豐富著人們的精神生活和情趣。
牽牛和織女本是自然天象中的星宿。但從先秦時期起,就開始將其擬人化。《詩經(jīng)·小雅·大東》中就有關(guān)于銀河、牽牛與織女的描寫,但還沒有任何神話的內(nèi)容。到漢代,即發(fā)展成為牛郎與織女的神話故事?!豆旁娛攀住分械?ldquo;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講述了故事梗概。《史記·天官書》中指出“織女,天女孫也”,明確將織女身份定為天帝之女。在《淮南子》中,則演繹為織女和牛郎隔河相對而不能相聚,以“鳥鵲填河成橋以渡織女”的浪漫故事。后來雖然衍變成多個神話版本,但牛郎與織女的愛情以及王母娘娘狠心拆散有情人,并用金簪劃成濁浪滔滔的銀河將他們隔開,只允許他們每年于七夕之夜相會一次的情節(jié)都是一樣的。于是,每年的“七夕”就成了“雙星”(牽牛星與織女星)相會的良辰吉時。有楹聯(lián)寫道:“五夜照天漢,雙星會女牛。”
“雙星”的神話故事不僅流傳于民間,還進入了文學藝術(shù)作品。如“星橋通漢使,機石逐仙槎”(北周庾信的《七夕》)、“鸞扇斜分鳳幄開,星橋橫過鵲飛回”(唐李商隱的《七夕》)、“佇靈匹于星期,眷神姿于月夕”(唐王勃的《七夕賦》)。順便說一句,王勃的《七夕賦》還把“星期”與“月夕”相提并論,點出了一年四季中與愛情相關(guān)的最美好也最動人的兩個夜晚,即新婚之夜與夫妻久別相會之夜。所以,人們就將洞房花燭之夜稱為“星期”,將夫妻久別相會之夜稱為“七夕”,亦稱為“月夕”。
“七夕”主要內(nèi)容是神話愛情故事。這個故事所體現(xiàn)的是忠貞不渝、不離不棄的愛情真諦。此真諦大致可以概括為幾個方面:
一是“兩情相悅”的擇偶觀??椗臼翘斓壑?,身為天上神仙,高居于天庭,卻沖破重重阻力,與人間貧窮但勤勞忠厚的放牛娃牛郎結(jié)為夫妻。織女的擇偶標準不是“門當戶對”,不是“高官厚祿”,而是“兩情相悅”。
二是“相互守望”的夫妻觀。有嚴格門閥等級觀念的封建代表勢力王母娘娘,用金簪劃出銀河,欲強行拆散這對恩愛夫妻,使之天各一方。然而,織女與牛郎相互守望,始終未能動搖在一起的決心,終贏得每年七夕借鵲橋相會一次。我們應從牛郎與織女的相互守望夫妻觀中,學會體諒,學會堅守,學會關(guān)愛。這樣,就可以越過無數(shù)“銀河”阻隔,就會憑借多座“鵲橋”走到一起。
三是“相濡以沫”的家庭觀。人是會老的,然而愛情是不會老的。“七夕”雖然是有關(guān)青年人的愛情故事,但不要忘記,年輕的夫妻都要走向老年。在走向老年的途中,總會經(jīng)歷各種意想不到的變故。無論如何,雙方都應相互尊重,相互關(guān)愛,相互扶持,走到生命的盡頭。
過七夕,不僅僅只有浪漫,浪漫不等同于忠貞不渝、不離不棄的愛情。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