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端午節(jié)又要到了,這個節(jié)日是在中國農歷的五月初五,主要習俗包括吃粽子、吃咸鴨蛋、喝雄黃酒、掛艾草、貼鐘馗像、佩香囊、賽龍舟、迎接出嫁的女兒回娘家等。端午節(jié)的由來,有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 、紀念曹娥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等,其中以紀念愛國主義大詩人屈原說最為百姓熟知。中國民眾把端午節(jié)的龍舟競渡、歌舞賽詩、吃粽包等,都與紀念屈原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2006年5月,國務院將端午節(jié)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該節(jié)被確定為法定節(jié)假日。2009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準將中國端午節(jié)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端午節(jié)”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名錄的節(jié)日,端午節(jié)的世界性影響進一步擴大。端午節(jié)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愛國主義、關愛生命、詩性特質、力爭上游等文化內涵傳承古今。但有一種文化內涵卻挖掘不夠、研究不深、傳播不廣,那就是預防疾病的文化內涵。這一文化內涵在庚子年全球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背景下,應該得到充分認識和高度重視。
一、餐飲方面的預防疾病習俗
端午節(jié)有喝雄黃酒、吃粽子、吃咸鴨蛋等飲食習俗,這些飲食習俗的形成,追根溯源是與百姓預防疾病的現(xiàn)實訴求有絕對關系。端午節(jié)正值暑熱大開,百毒暢旺之時,因此有“惡月惡日”之說,民間逐漸盛行在端午節(jié)吃一些具有消殺功效的清火殺菌性食物,因此,“雄黃”“粽包”“咸鴨蛋”等餐飲食材逐漸成為固定的節(jié)日佳肴。所謂雄黃酒,其實就是在白酒或黃酒里加入微量的雄黃制作而成,雄黃是一種礦物質,俗名“雞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具有一定的滅活性,因此民諺說:“飲了雄黃酒,病魔都遠走。”雄黃含微毒,在殺滅病菌的同時也對人體有影響,內服需慎,外用更好。吃粽子是端午節(jié)最普遍的餐飲習俗。南朝梁文學家吳鈞在《續(xù)齊偕記》載:“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遂竹筒貯米,投水祭之。”屈原投汨羅后,當?shù)匕傩論那氖w會被魚鱉吞食,便想出用粽包裹米、竹筒儲米等辦法來吸引魚鱉,后慢慢演變成只將一部分裹米粽包和儲米竹筒投入水中,相當一部分留下自食。用于裹米的粽葉主要有箬葉、竹葉、蘆葦葉等,這些植物葉片的共同特點是葉面寬大,清香宜人,天然防腐,無毒有嗅,粽包具有一定的清火祛熱功能,是老少咸宜的端午佳食。端午節(jié)還有一種餐飲習俗是吃咸鴨蛋。鴨子是水上家禽,屬寒性食物,咸鴨蛋亦為寒性,食之有助于清火、防暑,可治療咽痛、牙疼。
二、服飾方面的預防疾病習俗
端午節(jié)在服飾佩戴方面也有很強的預防疾病功效。“簪蒲”“佩蘭”“囊香”等端午服飾佩戴習俗均屬此類。“唯有兒時不可忘,持艾簪蒲額頭王。”“簪蒲”就是頭戴菖蒲。菖蒲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可防疫驅邪的靈草,在現(xiàn)實生活中也扮演著預防疾病的重要角色。菖蒲是多年生草木植物,有毒性,具有一定的消殺功效;“佩蘭”是端午節(jié)又一傳統(tǒng)佩戴習俗?!峨x騷》:“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這是“佩蘭”之名的由來。端午時節(jié),正值蕙蘭、建蘭花期,蘭草豐茂、蘭花盛開,幽香“佩蘭”,沁人心脾,可防疫祛病。“囊香”是中國古代文人士大夫及女子的配飾傳統(tǒng)。端午時節(jié),佩戴裝有花椒、茅香、艾草、丁香、白芷、辛夷等香料的香囊、香袋等,其作用為“抗疫氣,令人不染”。
三、環(huán)境衛(wèi)生方面的預防疾病習俗
端午節(jié)在環(huán)境衛(wèi)生方面也有非常之多的防病措施。浴蘭、沐芳、懸艾、熏香、儲藥、點丹等都是非常具體有效的預防疾病舉措。浴蘭和沐芳之名來源于屈原的《云中君》,“浴蘭湯兮沐芳,華采衣兮若英。”端午節(jié)有“浴蘭”“沐芳”之俗,因此該節(jié)又被稱為“浴蘭節(jié)”?!洞蟠鞫Y記》云:“午日以蘭湯沐浴。”端午時值仲夏,易發(fā)皮膚病,民間逐漸流行起在端午節(jié)采蘭草、蘭花等作為中草藥煲水沐浴之習俗,故稱“浴蘭節(jié)”。“懸艾”和“熏香”功用類似于“浴蘭”“沐芳”。“熏香”是將各種香料點燃,由此產生強烈香氣,以達到清新空氣、防蚊祛疫之目的,“懸艾”則更具端午特征,所謂“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時節(jié),熱氣上揚,蚊蠅毒性較強,極易傳播疫病,因此家家戶戶都會在房門窗框上插一束艾草,以驅蚊避疫。南朝梁宗懔編撰的筆記體文集《荊楚歲時記》載:采艾“懸于戶上,可禳毒氣。”端午節(jié)百姓還有制作和儲藏各種草藥的習俗。陸游《乙卯重五詩》:“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儲藥”是傳統(tǒng)習俗,目的就是防病治病,而“點丹”則是在身體的某些穴道部位點上丹藥,目的也是防病。
綜上,在深廣豐厚的端午節(jié)文化內涵中,除人們熟知的愛國主義、生命關愛、詩性傳揚、競渡爭先等顯性文化內涵外,還有長期被忽視的防病的隱性文化內涵,值得我們重新認識,認真研究,系統(tǒng)總結,并廣泛傳揚。(來源:宣講家網)
本文鏈接:http://416w.cn/2020/0624/1090945.shtml(轉載請保留)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
【聲明:本文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僅供參考。本文系宣講家網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來源。】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