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側腳
我國清代建筑古建筑中,外圈柱子都有側腳。側腳指柱子并非完全垂直于地面,是下腳向外側出一個尺寸,這個尺寸一般是柱高的1%,就像人稍息時的姿勢。比如柱高3米,那么就側出3公分,這樣有利于建筑的穩(wěn)定。
如上圖所示,周邊的柱子都向外側出1%的尺寸;角上的柱子向兩個方向有側腳。
明代初年和明代以前的建筑,所有柱子都有側腳,并且都是以建筑的中心點為主向外側。因此明代以前的建筑的穩(wěn)定性更好一些。到了清代就簡化為僅外圈柱子有側腳。當然,也有部分建筑的柱子全都垂直,沒有側腳,比如牌樓。
(四)上出與下出(出水與回水)
“上出”“下出”又叫“出水”“回水”。中國傳統(tǒng)建筑屋面向外挑出,有較大的出檐。小式建筑的“上出”指椽子向外挑出的長度,約為柱高的十分之三。大式建筑的出檐是椽子挑出尺寸再加上斗拱挑出尺寸。所以通常我們知道了柱徑就等于知道了柱高,知道了柱高就能算出上出應該是多少。
此外,中國古建筑建在臺基上,臺基露出地面的部分叫作“臺明”。臺明并不是到柱子中線為止,而是邊緣要向外延伸。臺明由檐柱中線向外延出的部分稱“下出”。延伸多少呢?下出的尺寸約為上出的70%到80%,具體要看建筑的高度。“上出”“下出”二者的尺寸差叫“回水”,其作用在于保證屋檐流下的水不會澆在臺明上,從而保護柱根、墻身免受雨水侵蝕。
(五)斗口
大式建筑的基本模數(shù)是“斗口”。斗拱最下面是一個斗型的構件,叫“大斗”,又叫“坐斗”,即“斗口”。建筑的所有尺寸都與其“斗口”有倍數(shù)關系。按清代工程的做法,臺明的上皮到挑檐桁下皮為斗口的70倍。70倍的斗口去掉斗拱的高度,剩下的是柱子的實際高度。
另外補充一點,小式建筑上出是柱高的30%,由兩部分構成上檐出:一部分是檐椽的出頭,一部分是飛椽的出頭,我們把上面覆的一層椽子叫飛椽,飛椽占整個上檐出的三分之一,檐椽部分占三分之二。在大式建筑上,從挑檐檁的外皮到飛檐椽的外皮,是固定的21個斗口,這21斗口也分兩個部分:三分之二是檐椽,三分之一是飛檐椽。同樣,大式建筑下面也有臺基,臺基漏出地面部分叫臺明,臺明也有向外的出檐,這個出檐是小于上檐出的,相當于上出的80%,它和上出之間的差叫“回水”?;厮彩菫榱朔乐褂晁疄R到臺明上的。所以我們的古建筑,無論是大式的還是小式的,無論是硬山、懸山還是廡殿歇山,都是按照一樣的規(guī)矩建造的。
(六)步架與舉架
中國建筑屋架中,兩鄰兩檁向的水平距離叫“步”,垂直距離叫“舉”,由于自上而下各步的舉高不同。因此,中國古建筑的屋面不是一條直線,而是若干段折線,苫背瓦瓦以后形成曲線,屋面自下而上角度越來越陡。為什么要是一條曲線?一是增加采光,尤其是增加冬天的采光,如果屋面是曲線的話,能形成一種“反宇向陽”的形式,檐口的部分翹起一點會有更多的陽光照進去;二是屋面是曲線的,雨水自屋頂沖到到檐口部分就會像拋物線一樣,把屋面的雨水拋得更遠。所以古人總結,叫做“上尊(陡)而宇卑(緩)”。
中國傳統(tǒng)木構建筑,每一步的舉架不同,但其變化是有規(guī)可循的。舉高與步架大小的比值稱為舉架,一般有五舉(0.5)、七舉(0.7)、九舉(0.9)。古代民居的屋面一般兩步或三步到頂,兩步到頂時,第一步五舉、第二步七舉,一般建筑不管有幾步,最大不應超過九舉。祈年殿屋面頂端的舉架達到了十三舉,坡度遠遠超過45度。這是特例。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