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相關史料記載,在汲黯為官時,河內郡發(fā)生了災害,漢武帝劉徹派其作為救災特使前去察看災情。汲黯見到災情緊急,在痛斥地方官員不作為的同時,未經皇帝批準,決定動用國家的戰(zhàn)備糧食救濟災民。汲黯這種冒著死罪風險舍身為百姓安危著想的光輝精神,在今天也值得贊頌![文稿][課件]
清朝的方觀承任直隸總督時,發(fā)現(xiàn)每到冬季,直隸地區(qū)就有很多流民因天氣原因受凍而死,因此,在其大力倡導下設立了“留養(yǎng)局”。據(jù)乾隆年間《河間府志》記載,設立了“留養(yǎng)局”后,因天氣原因受凍而死的流民數(shù)大幅降低??梢姡鲐毦葹牡男袆颖刃膭痈匾?。[文稿][課件]
明朝宗室、醫(yī)學家朱橚非常關心百姓疾苦,當他看到有很多百姓因吃不上飯,靠野菜充饑時,為了讓老百姓不被有毒的野菜毒死,編撰了《救荒本草》一書。此書共兩卷,記載了植物400多種,并配有插圖,便于人們識別野菜。朱橚認為,脫貧首要任務是讓百姓能吃上飯。[文稿][課件]
扶貧救災如果監(jiān)管不力,極有可能出現(xiàn)基層官員舞弊的情況。而基層官員舞弊很多都源于上級主管部門的官員和基層官員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報告介紹了元代官員張養(yǎng)浩在陜西扶貧以及解決陜西當?shù)丶樯涛劾魻I私舞弊問題的故事。[文稿][課件]
暢通運輸不僅有助于扶貧救災,更重要的是關系國計民生,從古至今皆是如此。報告講述了西漢武威太守開通河道、改善當?shù)亟煌?,幫助貧困百姓脫貧的故事?a href=http://416w.cn/2020/0618/1090306.shtml target=_blank>[文稿][課件]
三國時期,魏明帝太和年間,倉慈調任敦煌太守。敦煌郡在西部邊疆,因為戰(zhàn)亂和內地隔絕,太守職務曾空缺二十多年,因此當?shù)睾篱T大戶強橫自大,成為習俗。前任太守官員只遵守奉行舊有的各項制度,對這類壞習俗沒有進行糾正。倉慈到任以后,抑制打擊豪強勢力,救濟照顧貧弱的百姓,處理政事非常符合當?shù)貙嶋H情況。過去大戶族所占田地有剩余,但是普通百姓卻沒有立錐的土地,倉慈割取大戶族多余的田地按人口都分配給貧弱的百姓,只讓老百姓逐漸歸還土地的成本。倉慈的做法消除了大戶族的特權,保證了百姓的利益。[文稿][課件]
隋朝大臣辛公義被任命為岷州刺史。當?shù)仫L俗懼怕疾病,假如一個人患病,全家人都躲避他,父子夫妻之間互相不看護照料,毫無孝義之道,因此患病的人大多數(shù)死亡。辛公義想改變這個風俗。于是分別派遣官員巡行管轄地,凡是患病者都用床運來安置在廳堂里。辛公義親自擺放一榻,從白天到黑夜面對病人處理政務,所得俸祿全部用來救治病人。辛公義教導百姓:過去病人之所以大多病重而死,是因為沒有人照料的緣故。病人的子孫聽后都很慚愧,稱謝而去。從此人們開始互相關愛,陋俗被革除,全境的人都稱呼他為“慈母”。[文稿][課件]
春秋時期,齊國有一年鬧大饑荒。有個人叫黔敖,他煮了一大鍋粥,擺在大路邊,救濟挨餓的人。有一個人餓得有氣沒力,跌跌撞撞地從大路那頭走過來。黔敖看見了就大聲吆喝說:“嗨,到這兒來!我讓你吃個飽!”那個人抬起頭來,瞪著眼睛對黔敖說:“你吆喝什么!我才不吃你的東西!”黔敖才覺得自己的態(tài)度不好,趕忙道歉??墒悄莻€人無論如何也不肯吃,最終還是餓死了。這個故事說明扶貧要注意方式方法。[文稿][課件]
南宋大臣董煟非常善于處理知和行的關系,他編撰了一部扶貧救災專著——《救荒活民書》,據(jù)書前自序稱,其自幼便立志減輕貧苦農民水旱霜蝗之苦,后來總結歷代救荒賑災政策利弊得失,寫成此書。全書三卷,全文38000余字,附《拾遺》7000余字??梢姡瑥牧⒅镜南敕ǖ骄唧w的實踐,是扶貧工作的關鍵。[文稿][課件]
古代扶貧救災也提倡扶貧的精準化,這就如同治療某些疾病需要精準用藥一樣,是一種“好、省、快”的行為和舉措。同時,因為這種舉措具有精準性的特點,從而避免了扶貧資源的損耗,使那些真正需要被幫扶的對象能獲得更多資源。[文稿][課件]
張志君 中國教育電視臺副總編輯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xiàn)之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收官之年。
早在先秦時代,我們的先輩就提出過“小康”社會的偉大理想,但由于種種原因,這個理想在中國古代只能是夢想!
當下,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通過全國人民的一致努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即將實現(xiàn)!這是一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震古爍今的偉大事業(yè)!本期報告將以《中國古代扶貧救災故事及其啟示》為題,通過若干中國古代扶貧救災故事及其啟示,對中國古人在扶貧救災方面積累的經驗和做法進行梳理總結。
一、中國古代扶貧救災故事及其啟示:心系百姓
中國古人對扶貧救災有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其中一些人為了做好扶貧救災工作而不顧自身安危。比如,西漢敢于直諫的名臣汲黯就是這樣的人。據(jù)《資治通鑒·漢紀·漢紀九》記載:“河內失火,延燒千馀家,上使黯往視之;還,報曰:‘家人失火,屋比延燒,不足憂也。臣過河南,河南貧人傷水旱萬馀家,或父子相食,臣謹以便宜,持節(jié)發(fā)河南倉粟以振貧民。臣請歸節(jié),伏矯制之罪。’上賢而釋之。”
這段話的意思是,有一年,西漢的河內郡(今河南省焦作)一帶發(fā)生了火災,漢武帝委派汲黯作為特使前去查看情況。在路過河南郡(今河南省洛陽市)一帶時,他目睹了當?shù)匕傩诊柺芩禐暮Φ膽K狀,災民多達萬余家,有的竟至于父子相食,于是,汲黯就假托皇帝懿旨,打開了當?shù)氐恼畟}庫,動用了國家的戰(zhàn)略儲備糧在當?shù)亻_展了聲勢浩大的救災扶貧活動。賑災結束,汲黯回朝面圣說,我現(xiàn)在請求繳還符節(jié),承受假傳圣旨的罪責。漢武帝認為汲黯賢良,免他無罪。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