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為促進提升新時代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社會意識視域中的媒介輿論引導理論研究》站在宏觀的視角,把社會意識理論作為理解媒介輿論引導相關問題的理論源泉,努力拓展輿論和媒介輿論引導研究的高度與深度,主要由緒論、五個章節(jié)的主體部分和結語構成。緒論部分根據(jù)社會意識結構理論,闡明輿論在社會意識結構中的特殊位置及其特征,提出輿論的本質是一種可以具有多種社會意識特征的特殊社會意識,而構建社會意識是媒介的“元功能”,媒介引導輿論的深層根源在于二者都同社會意識密切關聯(lián),現(xiàn)代輿論的轉向則深化了這種關聯(lián)。
作者簡介
-------------------------------------------------------------------------
許 海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碩士,北京大學哲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傳播學博士后,現(xiàn)在北京市委宣傳系統(tǒng)工作,主持和參加科研項目10多項,發(fā)表哲學、文學、新聞傳播學等文章100余篇,著有《第一項修煉:二十年文學作業(yè)》(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2015年版)、《七種錯誤社會思潮評析》(學習出版社2018年版)等書。
第一章根據(jù)社會意識來源理論,把社會存在作為輿論的根本來源,認為由于主觀局限,輿論內容的“有限價值”特性是其需要引導的內在原因。
第二章根據(jù)社會意識要素理論,分析了媒介能夠引導輿論的具體依據(jù)在于,媒介為輿論形成創(chuàng)造了輿論客體、輿論主體和輿論內容等基本條件,從理論上回答了媒介引導輿論的原因。
第三章根據(jù)社會意識運動理論,運用社會意識從低級向高級運動的規(guī)律,提出媒介輿論引導正是通過“訴諸理性”開展有針對性的引導,這體現(xiàn)在引導主體的“理性選擇”、引導渠道的“理性組織”、引導內容的“理性結構”、媒介與輿論的“理性關系”和追求“理性秩序”的效果目標上。
第四章根據(jù)社會意識成分理論,提出當前媒介輿論引導需要結合輿論的意識要素,圍繞利益、情感、價值三個基本方面,通過傳播信息、撫慰情感、凝聚共識提升媒介輿論引導效果。
第五章根據(jù)社會意識建構理論,在把握當前媒介輿論引導從“宣傳”到“說服”的趨勢基礎上,提出從思想理論宣傳、新聞輿論宣傳、文化藝術宣傳三個方面構建實踐工作體系,實現(xiàn)從“看得見”到“看不見”的引導效果。
結語部分根據(jù)社會意識作用理論,分析了媒介輿論引導的正面價值和負面局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媒介在當前環(huán)境下合理發(fā)揮輿論引導作用的建議。
目 錄
CONTENTS
序:社會輿論與社會意識的流動及其互動…………………………劉建明 1
緒論:社會意識理論——媒介輿論引導的方法論基礎……………………1
第一章 媒介輿論引導原因…………………………………………………………17
第一節(jié) “眾人之論”:輿論的內涵與特點 18
第二節(jié) “有限價值”:輿論的歷程與性質 23
第二章 媒介輿論引導依據(jù)…………………………………………………………33
第一節(jié) 拷貝世界:提供輿論客體 34
第二節(jié) 閱讀公眾:培養(yǎng)輿論主體 47
第三節(jié) 傳播整合:形成輿論內容 64
第三章 媒介輿論引導過程…………………………………………………………74
第一節(jié) 主體特征:理性選擇 75
第二節(jié) 渠道特征:理性組織 81
第三節(jié) 內容特征:理性結構 85
第四節(jié) 角色特征:理性關系 90
第五節(jié) 效果特征:理性秩序 97
第四章 媒介輿論引導方法…………………………………………………………104
第一節(jié) 傳播信息,平衡利益關系 105
第二節(jié) 撫慰情感,滿足心理需求 122
第三節(jié) 凝聚共識,推進價值認同 152
第五章 媒介輿論引導體系…………………………………………………………173
第一節(jié) “引領風潮,釋疑解惑”:思想理論引導 173
第二節(jié) “提高輿論引導能力”:新聞輿論引導 181
第三節(jié) “看不見的引導”:文化藝術引導 189
結語:媒介輿論引導反思……………………………………………………………199
參考文獻……………………………………………………………………………………204
后 記………………………………………………………………………………………215
序:社會輿論與社會意識的流動及其互動
劉建明
《社會意識視域中的媒介輿論引導理論研究》一書,是我國研究社會意識、社會輿論與媒介報道三者關系的第一本著作,深刻揭示了社會意識如何形成社會輿論,大眾傳媒對二者的互補和互動所產(chǎn)生的多重驅動力。全書觀點新穎、體系完整、思辨深刻,是一部難得的輿論學力作。正如本書所確認的那樣,社會輿論是一種浮動意識,是社會意識的一種特殊形態(tài)。因而,社會輿論總是處于社會的外部空間,構成社會的表層意識。社會意識具有多層結構和豐富內容,無論是處于深層狀態(tài)的科學、理論、倫理等思想體系,還是處于表層狀態(tài)的感情、風俗、習慣等社會心理,最終都表現(xiàn)為社會輿論,并在人們的日常意見中得到反映。反之,透過社會輿論,人們又可把握科學、理論和倫理這類深層意識和各種表層意識形成的過程和它們的底蘊。本書把社會意識的結構和各層次之間的關系論述得十分清楚,這是研究社會輿論的根本前提。
輿論的浮動、張力和可塑性是社會輿論十分重要的特征,其他特征恐怕是許多社會現(xiàn)象的普遍性。由于社會輿論在社會空間中不斷游移、浮動,是一種顯著的流動意識,所以社會輿論與社會意識的互補和互動都體現(xiàn)為一種流動狀態(tài)。一種輿論總是不斷從某一社會空間向另一社會空間傳播,傳播速度之快并伴有波動是其他意識形式所不具備的。輿論流動借助心理傳染和模仿機制,極大地增強了輿論的流量和強度,以至造成社會運動。特別是當人們對公共事務認識一致,一旦有多數(shù)人共同發(fā)表意見,在眾人集結和大型聚會的輿論場,輿論流動將達到鼎沸的程度,許多社會運動都是這樣促成的。正如黑格爾所說:“因此無論哪個時代,公共輿論總是一支巨大的力量,尤其在我們這個時代更是如此,因為主觀自由這一原則已經(jīng)獲得了這種重要性和意義。”
輿論有正確與錯誤之分,這是由輿論的類型、分布范圍及主體的利益訴求和社會地位決定的。因此我們在給輿論下定義時,必須考慮輿論的各種分類、它的主體人數(shù)和分布的各種因素。有的輿論是幾百萬人的意見,僅在一個城市里流行;有的輿論是幾千萬人的意見,只在幾個省市空間中訴說;有的輿論在占人口總數(shù)70%以上的人數(shù)(幾億或十幾億)中流動,聲勢浩大或歷久彌堅。不能把輿論簡單地稱為眾人的意見,眾人的數(shù)量可多可少,分布的空間可大可小,他們的社會顯赫程度有很大差別。任何制度、任何政權,如果不能體現(xiàn)民意、反映民意,站在民意的立場上,就不可能得到人民的擁護,這是被無數(shù)歷史事實所證明的。所以,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義是最強的力量。
在互聯(lián)網(wǎng)條件下,存在非理性、侵犯隱私、群體極化、網(wǎng)絡暴民等現(xiàn)象,尤其是群體極化現(xiàn)象突出,輿論呈現(xiàn)出更不易把握的非線性特征,這種內容本身的缺陷正是需要輿論引導的根本原因。作者以此破題,提出媒體輿論引導的問題,符合本書研究的邏輯。同正確的輿論和民意相反,有些輿論雜亂無章、主觀武斷,一些人僅憑自己的眼前所見和浮想聯(lián)翩,就對社會現(xiàn)象做出結論、發(fā)表意見。這類錯誤輿論包括群體的偏見,荒謬的猜測和判斷,誤傳的謠言和誹謗,以至出現(xiàn)群憤互感的社會情緒,進而導致少數(shù)暴民和集體暴力等問題。對混亂、錯誤的輿論,社會管理機構和大眾傳媒不能聽之任之,而應時刻注意社會思潮的動態(tài),觀察社會話語和社會情緒的苗頭,對可能形成錯誤輿論的社會意識加以引導,推動社會輿論健康發(fā)展。這就是許海同志寫作這本專著的主要動機和要達到的目的,它對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發(fā)展以及指導人們改造社會的實踐,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
媒體對社會輿論的影響和建構,不只是發(fā)揮引導作用。從總體來看,媒介可以反映民意、反映社會的正確輿論,以至反映少數(shù)人的正確意見,讓全社會知曉這種意見,成為社會意識的燈塔。媒體可以把分散的、微弱的來自群眾的正確意見集中和組織起來,提升它的真理性和完備性,形成強大的社會意識,用它去指導廣大群眾的思想和行為。媒體可以把兩種相反的輿論加以比較,對正確的輿論和錯誤的輿論進行對比分析,批駁錯誤觀點的荒謬之處,指出如何認識社會問題和社會發(fā)展趨勢,矯正社會意識中的錯誤傾向。媒體的一則報道可能誘發(fā)和刺激輿論,社會意識突然高漲,出現(xiàn)輿論高潮或輿論激蕩。最后,媒體以正確的觀點引導社會輿論的走向。但是,媒體對社會意識的引導只是一種運作,并不能駕馭社會意識的全部,難以影響整個社會意識的發(fā)展。
媒體同社會輿論的關系是驅動與被驅動的關系,即掌握和運用前面所說的媒介反映輿論、組織輿論、辯析輿論、誘發(fā)輿論、提升輿論和引導輿論的全部活動、機制和理論,只有這樣才能達到對全部社會意識的認識、培育和掌控。這一切既在考察輿論流動中發(fā)現(xiàn)某些動因和契機,又在輿論主體和社會生活的互動中,探知輿論變動的方向和歸宿。過去,雖然有些論著涉及這些問題,但沒有演繹和深化其理論體系。本書正是一部研究媒體通過驅動輿論來影響社會意識的系統(tǒng)理論著作,開辟了輿論研究的新領域,這一學術貢獻和創(chuàng)新,勢必引起相關領城的注意和借鑒。
本書研究的范疇廣泛,觸及許多社會重要問題,提出的某些重要觀點引人深思。比如媒介建構社會意識的元功能、拷貝世界的特征、輿論引導的辯證思想、社會轉型期的特征、社會發(fā)展的精神資本、召喚結構和認識結構等命題,頗有新意。如能在當前基礎上,對這些輿論學知識及其理論進行深思熟慮,并挖掘其理論深度,揭示出社會意識的深刻淵源,無疑將進一步提高本書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指導意義。
(作者為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