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近期,黨員干部網絡直播帶貨掀起了一波熱潮。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guī)劃的收官之年,是脫貧攻堅的決勝之年,如期實現(xiàn)目標任務本來就有許多硬仗要打,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又給這項工作增加了難度。領導干部化身“網紅”助農銷售,既是疫情防控局面下助力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必然之舉,也是脫貧攻堅的新作為、新?lián)敗?/p>
直播帶貨火爆開啟 干部上陣誠摯為民
網絡直播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基層黨員干部在直播間賣力吆喝,一改往常嚴肅的面貌,吸引大量消費者的同時,有效解決農產品滯銷問題,助力脫貧攻堅。這不僅體現(xiàn)了基層管理理念的創(chuàng)新,更反映了黨員干部誠摯為民的服務意識。
“每賣一份產品,就能給村集體掙兩毛錢,拼了!”
4年前,闞閱到吉林省磐石煙筒山鎮(zhèn)大黑山村當第一書記時,村里連手機信號都沒有,經過幾年努力,村里現(xiàn)在已形成了蔬菜種植、育肥牛養(yǎng)殖和光伏發(fā)電為主的村集體收益產業(yè),以及蜂、鹿、牛、豬、林下遛達雞養(yǎng)殖和木耳種植為輔的產業(yè)發(fā)展格局??紤]到資金、物流、品牌等多種因素,他帶著村里設計出一條“現(xiàn)代化農業(yè)企業(yè)+村集體+貧困戶+金融機構”的攜手扶貧模式:村外的企業(yè)與村里合作共贏。“直播帶貨,見效快,廣告效應好,而且間接帶動所有購物的消費者都參與扶貧。我們和企業(yè)有協(xié)議,每銷售一份,就會給村集體帶來兩毛錢收入,不要小看這兩毛錢,千千萬萬個兩毛錢就能匯聚成巨大的力量,就能讓更多村民走上小康路,讓村里的貧困戶一個都不掉隊。”
“代言美食,最考主播的胃了,你必須得不停地吃,只有自己吃出感覺和激情,才能觸動網友的消費神經!”闞閱其實是半個素食主義者,但為了把扶貧產品賣出去,這些天和鴨脖“杠”上了。“瞧,包裝袋自帶尺子,為啥?自信唄,市面上最長鴨脖,絲絲入味,好吃到爆!”他用招牌式的慢鏡頭手法掰斷鴨脖,讓根根肉絲透著誘惑展現(xiàn)在鏡頭前。風干鴨脖、山楂汁、乳酸菌、炒雞蛋、小米粥、鹿產品、鍋巴、水發(fā)木耳……4月30日,從晚上6點半到10點,他的嘴就沒閑過。“吃這么多東西,我是真難受。每次直播后,連著幾天吃白菜土豆腸胃都調整不過來,但每賣出一份產品,就能給村集體掙兩毛錢,拼了!”
書記直播賣茶促脫貧
河南省羅山縣委副書記張長斌走進抖音直播間,在線推介羅山生態(tài)茶。“今年由于疫情的影響,茶葉有所滯銷,影響了茶農收入。今天的直播就是為了借助電商平臺,通過直播帶貨為茶農解困,為扶貧助力。”張長斌在直播中介紹說。
張長斌還在直播中賣力推介羅山生態(tài)茶的獨特之處,追溯了羅山的種茶歷史和羅山生態(tài)茶斬獲的榮譽。目前,羅山縣茶園面積已發(fā)展到30萬畝,每年茶葉總產值超過12億元,茶葉收入幾乎占茶農收入的70%以上。
“縣領導這么親民,又這么給力地宣傳推介家鄉(xiāng),我們羅山的茶葉品質又那么好,而且能幫助茶農增加收入,作為一名在外地創(chuàng)業(yè)的羅山人一定支持一下,我一次性買了10斤茶葉。”一名直播間的網友留言說。
在直播間第二現(xiàn)場的朱堂鄉(xiāng)黨委書記孫明術與主持人伍婭妮,分別在朱堂鄉(xiāng)老寨山茶園和炒茶間為網友們解疑釋惑,介紹朱堂茶的特點以及朱堂茶產業(yè)助力脫貧攻堅的成效。
此次由縣委副書記硬核“帶貨”,當天就有近50萬網友實時觀看,當天訂單量價值近70萬元,在線瀏覽觀看重播日均增加點擊量高達10萬次以上,收效顯著。
沒有架子,只有為民服務的樣子
“縣長沒有縣長的樣子,但這就是我們?yōu)槿嗣穹盏臉幼印?rdquo;“第一次獻愛心不買,是你的責任;第二次不買,那是我們的責任。”湖南城步縣委常委、副縣長劉書軍一邊啃著泡椒,一邊吸著牛奶解辣,為城步縣農貨“直播賣貨”,面對網友的各種靈魂拷問時,金句迭出。
“直播帶貨主要針對個人消費者,銷量雖不大,但對貧困戶來說,卻是實打實的增收。而且,直播效果也能引來更多企業(yè)與生產基地對接。”自2019年9月首播以來,劉書軍已帶貨70余場。
劉書軍剛到城步就發(fā)現(xiàn)當地的民族文化、自然環(huán)境、地域故事是產品加分項,在一村村、一戶戶走訪中有了脫貧思路:靠網紅帶貨搞火電商產業(yè)。
從副縣長到網絡博主,身份轉換很自然。直播中,劉書軍經常和農民一起挖冬筍、采蜂蜜、捉雞、割稻谷、擠牛奶,把最真實的農業(yè)生產場景呈現(xiàn)給粉絲們。為了讓買家放心,劉書軍還作出擔保:“如果買了不滿意,我可以做你的專屬客服,保證給你滿意答復!”粉絲評價說,副縣長在直播間沒有架子,只有為民服務的樣子。
今年3月初,城步縣正式脫貧摘帽。
借勢發(fā)展特色產業(yè) 帶“新鮮”更要帶“長遠”
“帶貨”帶的更是一種思路。黨員干部直播,賣貨并不是最終目的,而要在解決當下農產品滯銷的基礎上,借直播爆火之勢,深入挖掘地區(qū)特色和資源優(yōu)勢,加速打造當地特色農業(yè)產業(yè),給貧困山村留下一個長遠的致富模式。
為地方特色產業(yè)拓寬銷路
“煮一碗薏仁米面條,就著酸爽的鹽菜,既健康又開胃;再蒸一籠香噴噴的鹽菜包,炒一盤折耳根鹽菜,一起下肚,好吃同時折耳根還能‘護體’,喜歡的朋友抓緊下單了……”
直播間里,貴州黔西南州晴隆縣委副書記馮子建對著鏡頭,向網友們滔滔不絕介紹“晴隆好物”。通過直播,有效提升了晴隆縣農產品的品牌影響力,各路訂單量激增。
通過電商直播,不僅晴隆縣的“肥姑鹽菜”成了熱賣的“香餑餑”,作為興義市扶貧特色產業(yè)的石斛、芭蕉、茶葉等也在直播間里“走俏”。
在擴大農產品銷路上,晴隆縣設立了農產品銷售保底保障金和線上線下應急收購系統(tǒng),保障生產銷售主體基本收益、保證老百姓保底收購。
借力直播帶貨 助力消費扶貧激活鄉(xiāng)村旅游
在新疆阿勒泰地區(qū)哈巴河縣,為助力消費扶貧、激活鄉(xiāng)村旅游,當地政府探索“黨支部+直播+助農”新模式。
當地“網紅”——哈巴河縣醫(yī)療保障局駐薩爾塔木鄉(xiāng)鐵克吐爾瑪斯村“訪惠聚”工作隊隊長、第一書記阿達力別克·哈萬,目前在短視頻直播平臺上擁有7萬粉絲。
為了打開農產品銷售渠道,阿達力別克·哈萬通過各大直播平臺宣傳推薦本村土豆,同時,在田間地頭直播“播種”“刨土豆”等,與網友共同分享農民豐收的喜悅。從2019年7月至今,直播活動帶動銷售農產品6萬多元,有力地促進了村民增收。
除了“直播帶貨”,哈巴河縣引導14個基礎設施完善、文化較高的農家樂經營戶以“網絡主播”、電商為抓手,開設手工藝品網店,通過在線交易、線下配送、電話聯(lián)系等方式,打通“產-銷-運”環(huán)節(jié),打開手工藝市場,有效保證村民家庭收入。
哈巴河縣還圍繞“旅游+民俗文化”發(fā)展方向,挖掘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資源,成立黨員幫扶小分隊,組織村民開發(fā)敞篷馬車、山羊車、騎駱駝、制作民族手工藝品等具有當地民俗風情文旅活動,吸引游客感受民俗多元文化,激活鄉(xiāng)村旅游。
借直播東風 靠電商立品牌
吉林省靖宇縣大北山村是長白山下的一個小山村,自然資源豐富,可很多農副產品都被困在大山里。第一書記直播帶貨,是利用新媒體打開銷路,打破目前農產品走不出村這一被動局面的方法之一。但無論哪個平臺,都還是借臺唱戲。“想要打主動戰(zhàn),必須打造自己的平臺和直播間。今天,我們又添了兩個直播間,裝修風格一個是黨建紅,一個是鄉(xiāng)村綠,以后,可以同時開3場直播。而且再過幾天,我們就有自己的專屬直播平臺了!”4月30日晚8點,已連續(xù)奮戰(zhàn)17個小時的高世龍已是面色青灰、走路打晃,但仍掩飾不住內心的興奮。
脫貧項目再好,如果沒有品牌支撐,也賣不上好價錢。在幫扶單位吉林廣播電視臺的支持下,高世龍帶領村班子建起了山野菜加工廠,并在國家工商總局注冊了“老農夫”品牌,村集體成立了“老農夫”生態(tài)產品開發(fā)有限公司,開啟了品牌引領扶貧的新模式。現(xiàn)在,縣域內幾十種特色產品都納入了“老農夫”品牌。為了拓寬銷售渠道,高世龍開設了大北山村線上銷售平臺,打造了線上交易、線下物流為一體的縣域電商,累計帶動銷售達到2.3億元,帶動523戶貧困人口穩(wěn)定脫貧增收。貧困地區(qū)綠色農產品從此走出山溝溝。
如今“老農夫”旗下已有163個產品。一水激活萬水流,走出了“品牌+媒體+電商+基地+貧困戶”的扶貧產業(yè)發(fā)展模式。有了品牌,再打通電商渠道,在直播帶貨中,“老農夫”產品順利走上無數網友的餐桌,獲得大把好評。
加大培訓“授農以漁” 增強扶貧造血功能
領導干部終究不是“網紅”,過多精力放在直播“帶貨”上并不是經濟發(fā)展的“最優(yōu)解”。因此,多地積極推進黨員干部“直播帶貨”的后半篇文章,加大鄉(xiāng)村電商培訓,讓電商助農成為長遠之策,讓更多農民“接得住”電商這項新技能。
流量變成“新農資” 直播成了新農事
“2萬、5萬、10萬、100萬!”網店粉絲人數一路上漲,讓江西尋烏縣桂竹帽鎮(zhèn)華星村黃洪林格外興奮:“太棒了,太棒了,積壓的果子山總算不愁了!”
果業(yè)是尋烏農民的致富產業(yè),全縣種植面積有30多萬畝,華星村幾乎家家種百香果。今年疫情來襲,采購商卡車不見蹤影,村里人犯了難。
黃洪林決定一邊聯(lián)系線下客商,一邊在網上找機會。他在拼多多上注冊了店鋪,自己上網吆喝,“鬧了不少笑話,果子沒賣出去多少。”
3月4日晚上,尋烏縣縣長楊永飛走進黃洪林的網上直播間,為農產品代言。楊永飛當場切開果子,介紹起花式吃法,很快,在線觀看人數超過了130萬。
“流量就是‘新農資’,讓好果子飛出了大山!”黃洪林感嘆,一場縣長直播,讓他的網店火了起來?,F(xiàn)在他和鄉(xiāng)親們讓直播常態(tài)化,每天直播兩小時以上,帶動華星村的百香果基地又熱鬧起來,鄉(xiāng)親們忙著打包裝箱,發(fā)往全國各地。如今,30多萬斤滯銷百香果基本賣完,80%靠的是線上銷售。
“我賣的是希望”
山西省臨汾市吉縣大田窩村扶貧第一書記姚曉奎每天下午一兩點,會準時出現(xiàn)在某個貧困戶家里,打開直播開始吆喝:“看看這的蘋果,咬一口,嘎嘣脆。”截至到今年一月初,姚曉奎已幫老百姓賣了將近5萬斤蘋果,貧困群眾能增收3萬元左右。
在姚曉奎的賣貨直播中,不時有老鐵詢問主播身份,“我不是果商,也不是助農民間團體,我是駐村扶貧第一書記,我不光賣蘋果,我還想吆喝出條道來,就是咱們大田窩村能脫貧致富的道兒,我賣的是希望。村民們都關注我了,他們會慢慢跟我學會的。”
姚曉奎說,電商是村里的新銷路、新希望。但是村民對新事物很謹慎,輕易不敢嘗試。“扶貧最終得村民能自己走,我能做的就是給他們的農產品找出路,做給他們看,慢慢他們就會自己走起來,就不需要扶了。”
大田窩村目前的集體經濟只有一個國家投資的光伏電站,年收入大概10萬元左右,貧困戶缺資金、缺技術、缺勞動力,年輕人大多也都外出打工了。
村里缺少年輕人,可能意味著電商活力無法延續(xù)。“我駐村時間還有一年,2021年我走了之后咋辦?所以我得抓緊2020年的時間,把大田窩村的蘋果品牌化;另外,還要繼續(xù)嘗試林下經濟,試驗林下養(yǎng)雞,把果園和快手都充分用起來。”姚曉奎說。
舉辦網絡直播帶貨培訓班
“齊泰原切牛排匠心調味,貴在原切,純牛肉非常適合兒童、孕婦和您的家人食用,限量100份,欲購從速哦。”在山東泰安市泰山區(qū)邱家店鎮(zhèn)李家莊村的齊泰食品有限公司,李家莊村第一書記蘇建輝變身網紅,為企業(yè)生產的牛排等經典食材賣力“打call”。
為突破技能“短板”,盡快讓更多第一書記、黨員群眾從“門外漢”變成“多面手”,泰山區(qū)舉辦了網絡直播帶貨培訓班,邀請?zhí)┌舱褶r電商產業(yè)園電商講師授課,以黨員干部示范帶動更多群眾學習參與網絡直播銷售。
泰山區(qū)還與“第一書記直播帶貨”活動同一時間推出鄉(xiāng)村“云”振興系列活動,依托直播之勢,圍繞當地特色農產品做文章,同步策劃延伸活動,目前已推出多個鄉(xiāng)村文化特色主題。
(綜合人民日報、人民網、新華網、紅網、吉林日報等)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