泱泱古國,悠悠華夏,之所以生生不息、薪火相傳、興旺發(fā)達,就在于愛國主義精神深深根植于歷代炎黃子孫心中,流淌在中華民族血脈之中,去不掉,打不破,滅不了,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中華民族團結奮斗、自強不息的精神紐帶,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維護民族獨立和民族尊嚴的強大精神動力,始終激勵中華民族共同體自強不息。
值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及五四運動100周年之際,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從總體要求、基本內(nèi)容、群體對象、載體手段、氛圍營造和組織保障六個方面為加強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提供科學指導。深入貫徹《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須深刻把握其四重特性:戰(zhàn)略性、時代性、全民性、實踐性。
一、愛國主義教育的戰(zhàn)略性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對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決定性意義。黨的教育事業(yè)始終遵循“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這個初心和使命,不斷使教育同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要求相適應。1994年8月,黨中央頒布《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便是面對冷戰(zhàn)終結與蘇東劇變這一全球歷史轉折,立足于鄧小平同志設計的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分三步走”的發(fā)展戰(zhàn)略,激勵全黨全社會在解決全國人民溫飽問題的基礎上推動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此次,黨中央印發(fā)《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就是胸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zhàn)略全局與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兩個大局,著眼于“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為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并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匯聚磅礴偉力。
二、愛國主義教育的時代性
馬克思主義認為,愛國主義屬于歷史范疇,具體而真實。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問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歷史只會眷顧時代潮流中的堅定者、奮進者、搏擊者。黨的十八大以來,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匯流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個新的歷史方位對愛國主義教育提出新挑戰(zhàn)、呼喚新使命、期待新思路。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充分發(fā)揮時代楷模的引領作用,聚焦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就是賦予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鮮明的時代特征。創(chuàng)新既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稟賦,也是當今時代最顯著的稟賦。要充分利用數(shù)字化技術創(chuàng)新愛國主義教育載體與手段,使互聯(lián)網(wǎng)這個最大變量變成愛國主義教育的最大增量,讓愛國主義充盈網(wǎng)絡空間。
三、愛國主義教育的全民性
中國夢是國家的夢、民族的夢,也是每個中國人的夢。對每一個中國人來說,愛國是本分,也是職責,是心之所系、情之所歸。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最深層、最根本、最永恒的就是愛國主義。這份情感最自然,也最樸素。弘揚愛國主義精神,須把愛國主義教育作為永恒主題。故而,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面向的是全體人民。通過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把“愛我中華”的種子埋入每個中國人的心靈深處,讓每個中國人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愛國主義歸根結底就是家國情懷。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意味著愛國主義教育的課堂一頭接著國家紀念日與各級各類學校各科教學,一頭連著各地傳統(tǒng)節(jié)日與家鄉(xiāng)山水風俗。愛國主義教育實為全體中國人的一門必修課。
四、愛國主義教育的實踐性
經(jīng)由愛國主義教育,憂國憂民之心、愛國愛民之情、效國效民之志得以在每一個中國人內(nèi)心深處升騰。愛國主義教育的使命經(jīng)由培養(yǎng)愛國之情與砥礪強國之志升華于實踐報國之行。由深層的愛國主義情懷升華為自覺的愛國主義壯舉,須把愛國主義教育與生產(chǎn)勞動、社會實踐、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相結合,使個人歷史擔當展露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生動實踐中,使個人成功果實結在愛國主義這棵常青樹上,所樹之人定能以一生的真情投入、一輩子的頑強奮斗來肩負“天將降大任于斯人”的時代使命。報國之行,所行的既是家國情懷與民族大義,亦為天下為公之大道。愛國主義教育須堅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在增強中華文明生機活力與推動人類文明發(fā)展進步之中檢驗自身的效能。
唯有深刻把握愛國主義教育的戰(zhàn)略性、時代性、全民性、實踐性,抓好愛國主義教育這門極端重要的課,讓愛國主義的偉大旗幟始終在每一個中國人心中高高飄揚,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就能在改造中國、改造世界的拼搏中迸發(fā)出排山倒海的歷史偉力。
(作者系同濟大學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研究員、上海師范大學中德教育研究與協(xié)作中心總干事、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高等教育學專業(yè)委員會副秘書長)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