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引用的至理名言。讀習近平總書記的文章,看他的講話、演講、訪談等,無論是誕生于外交舞臺上的,還是發(fā)自于國內視察、調研、會議中的,總會感到一種濃郁的書香撲面而來——慣于用典、善于用典、精于用典,正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最是書香能致遠”,海外媒體紛紛稱之為“習式風格”“習式演講”。而這種獨具個性的語言風格背后,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對接與交融,是一種溢于言表的中國智慧、中國力量、中國風范的文化自信。
慣于用典——信手拈來,揮灑著書的芳香和文化自信。習近平總書記對四書五經(jīng)典故運用嫻熟,諸子百家文史筆記盡入文彀(音:gòu)。他引用的典文詞句,從諸子百家到唐詩宋詞,從孔圣人到偉人毛澤東,從民間諺語到格言警句,旁征博引、畫龍點睛,總給人以思想啟迪;他用典涉獵的內容,從“協(xié)和萬邦”的國際觀到“和而不同”的社會觀,從“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到“人心和善”的道德觀,從談治國理政到說個人修養(yǎng),從論“仕者必為學”到說“空談誤國、實干興邦”,都恰如其分地引用、揮灑,總給人以心靈的震撼。比如2012年11月29日,履新伊始的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提出“中國夢”的戰(zhàn)略命題時,引用毛澤東同志的兩句詩詞“雄關漫道真如鐵”和“人間正道是滄桑”來形容中國的過去、現(xiàn)在,并用李白的詩句“長風破浪會有時”來形容中國的未來。再如,講述治國理念,他用《道德經(jīng)》中“治大國如烹小鮮”,來表示絲毫不能懈怠,不敢馬虎;用《墨子·尚賢》中的“尚賢者,政之本也”,來表示尚賢用賢,是為政的根本;用《晏子春秋》中“意莫高于愛民,行莫厚于樂民”,來激勵各級干部多為人民做好事。再比如,講世界文明融合,他用《論語》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名句,講應以自身為參照物來對待他人,主張國家之間平等相待;用民族英雄林則徐的“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來體現(xiàn)中國堅持推動各種文明在相互影響中融合共進的態(tài)度;用唐朝尚顏的“浩渺行無極,揚帆但信風”,來描述亞太共同發(fā)展的未來前景。講個人修養(yǎng),他用《三國志·蜀書》中的“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講述做人的道理;用《莊子·知北游》中的“澡雪而精神”和《禮記·儒行》中的“儒有澡身而浴德”,來告誡黨員干部修養(yǎng)身心品德,提高拒腐防變能力。還有,強調不尚空談,他引用戰(zhàn)國趙括“紙上談兵”、兩晉學士“虛談廢務”的歷史教訓,來教育大家不能夸夸其談,要學以致用;在《領導干部必須做到“守土有責”》一文中,他用清代守錢塘江大堤的塘官的故事,倡導領導干部要像這些官員一樣,擁有強烈的責任感,敢于擔當,做到守土有責……這些典故,在他的語言風格中信手拈來,揮灑自如,形成了內涵豐富、思想深刻、多姿多彩的大美格局,讓人聽了如吃冰糖葫蘆,淋漓酣暢,回味無窮,充分展現(xiàn)出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魅力和強大的力量。
善于用典——恰如其分,洋溢著知識的自由和文化的深刻內涵。“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這句俗語,形容作文和演說要看情形應對。習近平總書記語言風格中的用典,之所以引人入勝、魅力四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善于因地制宜,恰如其分,恰到好處。比如在外交禮儀場合,2013年9月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的演講,他回溯古絲綢之路的歷史,文采飛揚地說道:“我的家鄉(xiāng)陜西,就位于古絲綢之路的起點。站在這里,回首歷史,我仿佛聽到了山間回蕩的聲聲駝鈴,看到了大漠飄飛的裊裊孤煙。這一切讓我感到十分親切。”這般飽蘸情感的描述,一下子便拉近了與聽眾的距離;在中國舉辦的重大國際會議上,他多次運用孔子經(jīng)典詞句“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來表達對各國來賓的誠摯歡迎與美好祝愿,在這里“朋”的概念已得到發(fā)展與延伸,實現(xiàn)了常用常傳常新。再如在中紀委全會上,他引用了陳毅元帥“手莫伸,伸手必被捉”的詩句和《論語》中“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的典故,告誡領導干部要心存敬畏,不要心存僥幸;2013年在同各界優(yōu)秀青年代表座談時,他引用《國語·周語下》“從善如登,從惡如崩”,指出學好很難、學壞很容易,教育大家要珍惜和保持榮譽;談到創(chuàng)新,他多次引用《盤銘》中“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古語,強調要及時反省和不斷革新;為教育黨員領導干部要時刻擺正立場,真正站在人民立場,培養(yǎng)對人民群眾的真摯感情,他引用了清代鄭板橋的詩句:“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教育黨員干部升華自身修養(yǎng)的境界,增強修養(yǎng)的自覺性,他引用了《論語》中“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名言,等等。這樣的例子在習近平總書記語言風格中舉不勝舉,既為每一次講話、演講增色不少,也彰顯了中國歷史悠久的燦爛文化。正如他自己所說:“從前人留下的思想寶庫中汲取治國理政的珍貴滋養(yǎng),從人類創(chuàng)造的最新文明成果中尋找登高望遠的思想階梯。”這無疑是一種對中華文明的高度珍視,一種強大而又智慧的文化自信。
精于用典——匠心獨具,張揚著中國智慧的氣度。縱觀習近平總書記語言風格中的用典,如果把慣于用典、善于用典比作一個層次和格局的話,那么,精于用典則是一種設計和布局。格局規(guī)定了語言的清新淡遠、韻諧音美、妙趣天成,而布局則構建了語言的推陳出新、意境深邃、潤物無聲。從這個意義上,習近平總書記語言風格中的用典,是格局與布局的有機統(tǒng)一,是中國智慧、中國氣度的完美結合。首先是畫龍點睛,語言美與思想美結合。比如在博鰲亞洲論壇發(fā)表主旨演講,他接連引用了東南亞的“水漲荷花高”、非洲的“獨行快,眾行遠”、歐洲的“一棵樹擋不住寒風”和中國的“大河有水小河滿,小河有水大河滿”等中外民諺俗語,但核心思想均展拓了蘊含其中的共識——“只有合作共贏才能辦大事、辦好事、辦長久之事”。其次是古為今用,賦古典以新意。比如,他在《理論學習要有三種境界》一文說:“著名學者王國維論述治學有三種境界:一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二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三是‘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并倡導:“領導干部學習理論也要有這三種境界”。還有,他用“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的古詩,倡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的古詩、祝愿中俄關系乘風破浪、揚帆遠航,等等。這里既彰顯了中華文化的唯美,又展現(xiàn)了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當今時代的生命力。再次是寓教于典,讓典籍走進人心。比如,在北京大學和曲阜孔府考察時,他均引用了“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四維不張,國乃滅亡”等古語,強調德育和道德建設的重要性,既讓人們加深了對用典出處和原初意義的理解,又更加堅定了在當代中國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自信;再如,唐代詩人孟郊的《游子吟》,人們耳熟能詳,但他在講話中卻把“孝道”提升到了“為人民服務”的國家治理層面上,激勵廣大人民要心系家庭、心系國家,既暖人又走心,既充滿哲理,也溫情脈脈。這里很顯然,習近平總書記用典的精妙,對我們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一個風范,給我們在新時代激活傳統(tǒng)、順應時代提供了精彩典例。同時,也昭示我們,在我國經(jīng)史子集、詩詞歌賦和藝術種類中留存著大量生動的典故,呼喚著我們去深入挖掘、加工和選擇,賦予其新的時代意義。
“站立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吸吮著中華民族漫長奮斗積累的文化養(yǎng)分,擁有13億中國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們走自己的路,具有無比廣闊的舞臺,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向習近平總書記學習用典,就是聆聽當代領袖與古代先賢的交流對話,就是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思想脈絡與歷史源流。而其重要意義是:我們當以更加高遠的眼光和寬廣的視野,在道路、理論、制度自信的基礎上增強文化自信,“四個自信”的融會貫通涵養(yǎng)浩然正氣,堅定理想信念,積蓄精神力量,進而“不忘初心,繼續(xù)前進”,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斗。
(轉載請注明來源:宣講家網(wǎng)站,違者必究。)
宣講家網(wǎng)評論,受到各界的廣泛關注,歡迎有識之士投稿或提出寶貴意見!
稿件一經(jīng)采用,必付稿酬。謝謝!
宣講家網(wǎng)評論征稿郵箱:xuanjiangjia001@163.com,QQ交群:610739169。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