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俗語道,“樹老根先枯,人老腿先老”。而“根深葉茂”,是說只有須根從土壤汲取養(yǎng)料,并送達枝枝葉葉,這棵樹才能枝繁葉茂,否則便將枯死。但說“人老腿先老”,我的看法是:不一定。
我發(fā)現(xiàn)——
人老發(fā)先老。有的人,三四十歲就滿頭白發(fā)了。李賀才活了26歲,他在《長歌續(xù)短歌》一詩中喟嘆:“長歌破衣襟,短歌斷白發(fā)。”
人老眼先老?!对娊?jīng)·碩人》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元稹《崔徽歌》之“眼明正似琉璃瓶,心蕩秋水橫波清”,寫的都是青春靚眼。而俗話說“四十三,老花眼”,即便不能說眼花是血氣方剛上的老,至少也是“老”之開始,即其“老”先于身體其他部位。
人老腦先老。咱們把老人健忘叫“老糊涂了”。您瞧電視劇《都挺好》里的蘇大強,六十出頭,就開始大忘其事。他可不是“忘記年齡不服老,忘記過去今更好;忘記怨恨樂逍遙,難得糊涂萬事了”之忘,而是得了腦萎縮癥。
人老胃先老。說胃,當(dāng)然包括與之相連的大小腸。如果它們老到無法吸納碳水化合物和水分,人最多活七八天,尤其是沒有水,至多活兩三天。
一位“養(yǎng)生專家”說:“腿不好,是衰老的最早特征。腿是人體的第二心臟。人體中一半的血液、血管和神經(jīng)分布在雙腿上,血液從腿部向心臟回流時,需要借助腿部的肌肉收縮產(chǎn)生的壓力,把血流推向心臟。”他后面說的沒錯,但前面的斷定則欠妥。有失去雙腿之人未見腿之老,照樣好好活著。
“第二心臟”,何如“第一心臟”緊要?“第一心臟”才是血液流通的“原動力”。所以毋寧說,人老心先老。如果得了冠心病,發(fā)生心梗,即便年華正盛,也說明軀體之老。
歸根到底,不能斷然說“人老”的標(biāo)示,就是某一個部位。不管什么器官或肢體,都會隨著人之增歲而磨損和衰退。至于哪個“先衰”,因人而異。對于各個器官和肢體,本該照拂周到,但人生多艱,哪能面面俱到?尤其是,人之基因不同,際遇各異,生活和工作環(huán)境相差甚大,七情六欲各有涼熱……這些都影響到不同的器官或肢體——受到積極之影響,便葆長青春;遭遇消極之折磨,便早早老去。您說,人老啥先老?
人應(yīng)該自己意識到,強筋健骨,修身養(yǎng)性,自己哪里容易受損,就拯救哪里,哪里是短板,就找補哪里。明明是“這里不好”先于“人”之“老”,聽人說“那里不好”在先,便忽視了“這里”,是要誤事的。而人最重要的是,別讓靈魂“先老”。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