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會是一種聚餐會的另類形式,隨意、不拘、親和、歡洽,菜肴稀少,以蟹為主。食物的品種琳琳瑯瑯,難計其數(shù),可是獨獨以蟹相招而聚集共食,并且給人以無限快樂,說明了蟹的特別魅力和中國人對它的格外賞識。
追溯起來,實際上,蟹會早在唐宋間就有了,比如據(jù)宋楊億《談苑》里說,南唐建州將領(lǐng)陳德誠宴客,“食蟹”,席間布衣詩人朱貞白“詠蟹”,詠蟹通俗俏皮,“眾客皆笑絕”;比如據(jù)宋韓琦《九日水閣》詩里說,某年重陽,詩人邀集嘉客,在自家隳摧的池館賞花吟詩,“酒味已醇新過熟,蟹螯先實不須霜”,大家一起飲酒食蟹……不過,那時候還沒有“蟹會”的稱呼。
蟹會之稱始見于明代崇禎初年,有個宦官劉若愚著《酌中志》,實錄宮廷種種情狀,其卷二十“飲食好尚紀(jì)略”提到了“宮眷蟹會”:“(八月)始造新酒。蟹始肥(北方蟹早,諺云:七尖八團)。凡宮眷內(nèi)臣吃蟹,活洗凈,用蒲包蒸熟,五六成群,攢助共食,嘻嘻笑笑。自揭臍蓋,細細用指甲挑剔,蘸醋蒜以佐酒?;蛱扌毓牵寺吠暾绾秸?,以示巧焉。食畢,飲蘇葉湯,用蘇葉等件洗手,為盛會也。”后廷宮眷是一群養(yǎng)尊處優(yōu)飯來張口的人。可是,蟹宜自食,于是這群閑極無聊的宮眷一見到蟹,便興致勃勃地與宮女宦官一起動手,自洗自蒸自揭自剔自食,難得地放下身份享受著因親自操作并由勞致樂的過程,借此消遣時光,而且五六成群,彼此還把食蟹當(dāng)成娛樂,看誰剔肉而剩的胸骨,八路齊全,完完整整,像只蝴蝶的樣子。
明末清初,瀛若氏《三風(fēng)十愆記·記飲饌》里講到了常熟城里的民間蟹會:“邑中興食蟹會,始自漕書及運弁為之。每人各有食蟹具:小錘一,小刀一,小鉗一。錘則擊之,刀則劃之,鉗則搜之。以此便易,恣其貪饕,而士大夫亦染其風(fēng)焉。”漕書即掌管漕糧的胥吏,運弁即押運漕糧的官兵,此輩入息頗豐,酷嗜螃蟹,于是聚合,興起了蟹會之風(fēng),并帶動了當(dāng)?shù)厥看蠓虻姆滦?。常熟蟹會最大特點是開始使用小工具輔助吃蟹,“錘則擊之,刀則劃之,鉗則搜之”,各有功能,替代了手剝牙咬,避免了指疼舌碎,可以饕餮地吃,而且能吃得殼無余肉。設(shè)想一下,蟹會上每人都有一副三件吃蟹小工具,不說場面別致,吃起來更像在共同以此彈奏著食曲,彈奏結(jié)束,面對桌上堆疊得如同一座座小山般花生殼似的蟹殼,大家心里會涌出怎樣的滿足和快樂!
清初張岱的《陶庵夢憶》,其中的一篇題目就是《蟹會》,說:先前在家鄉(xiāng)紹興,“一到十月(南方蟹遲,諺云:九雌十雄,或,九月團臍十月尖),余與友人兄弟輩立蟹會,期于午后至,煮蟹食之,人六只,恐冷腥,迭番煮之”。與會者或朋友或兄弟,一個個都是富家的年輕人,親近,熟悉,好熱鬧,好吃喝,住地靠近,約之即來,來了食蟹,今天我當(dāng)會主,明日你當(dāng)會主,從東家到西家,吃過來,吃過去,不只情趣盎然,而且不致虛度蟹季。那么,張岱為什么要創(chuàng)立蟹會呢?他認為,蟹具“五味”,特別鮮美,它“殼如盤大,墳起,而紫螯巨如拳,小腳肉出,油油如螾愆(俗稱蚰蜒),掀其殼,膏膩堆積,如玉脂珀屑,團結(jié)不散,甘腴雖八珍不及”。張岱是個美食家,口感如尺,舌靈如秤,經(jīng)過品評,感知食蟹最有勁,大螯和小腳都好吃,尤其是它的胸腹,“甘腴雖八珍不及”,八珍是指鯉尾、熊掌之類的人間最美好的食物,可是都比不了蟹,超不過蟹,可見,他之所以要創(chuàng)立蟹會,就是要盡情享受天下的至味,求得舌尖上的快樂。
以蟹為主的聚餐會,清代各地常見,連文學(xué)作品都有反映,最突出的是曹雪芹《紅樓夢》,其第三十七回至三十九回,就寫了大觀園熱熱鬧鬧、開開心心吃螃蟹,由此激起詩興,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還各賦螃蟹詠一首,抒寫了各自的情志。之后續(xù)作亦多見蟹會的敘寫,比如海圃主人《續(xù)紅樓夢新編》,其第二十四回寫了重陽時節(jié),賈政與諸友結(jié)會,飲酒吃蟹,并各各講說歷史上的螃蟹故事,顯示了中國蟹文化的豐富多彩,大家情緒熱烈,氣氛活躍。
迨至民國,此風(fēng)沿襲,鄭逸梅在《蟹》文里說:“吳中星社嘗有持螯會之舉行,籬菊綻黃,湖蟹初紫,發(fā)醅恣飲,即席聯(lián)吟”。林語堂小說《京華煙云》第十六章《開蟹宴姚府慶中秋》,寫了主人公姚思安在北京府第與女兒木蘭、莫愁邀客持螯觀月,席間,木蘭講說自編螃蟹笑話,引得眾人開懷大笑。
中國是產(chǎn)蟹的國家,尤其是大閘蟹(或稱稻蟹、河蟹、湖蟹等,動物學(xué)上稱中華絨螯蟹)的原生地,資源豐饒,不大不小,一只三四兩上下,適中,恰好,吃起來是最鮮美最情趣的,而且營養(yǎng)易飽,所以中國人對它格外青睞,有多一半都是愛吃的,于是便有了種種快樂的蟹會之舉,可以說,這種聚餐另類的蟹會現(xiàn)象,不僅在中國而且在世界飲食文化領(lǐng)域里都是獨樹一幟。
(作者:錢倉水)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