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流傳千古的故事發(fā)生在東晉穆帝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上巳節(jié)),會稽山陰之蘭亭(今浙江紹興蘭渚山麓的蘭亭,傳說越王勾踐在此種植過蘭花,漢代又在此設(shè)過驛亭,故稱“蘭亭”)。這一日,會稽內(nèi)史、右軍將軍王羲之臨水主持修禊之禮,以消不祥。這個集會可謂高朋滿座、群賢畢至,有“東山再起”的司徒謝安、“性好山水”的名士孫統(tǒng)、“擲地作金石聲”的辭賦家孫綽、潛心物外的高僧支遁,以及王羲之的兒子玄之、凝之、渙之等共40余人,云集了一代名士。千年之后,在后人的眼中,這絕對是一次盛大的文人峰會。
這天正值暮春時節(jié),“天朗氣清,惠風(fēng)和暢”;這里環(huán)境清幽,“崇山峻嶺,茂林修竹”;這場展現(xiàn)于山水和靈魂之上的盛宴,在蘭亭徐徐拉開了帷幕。
修禊之禮的高潮,一種“曲水流觴”游戲正在開始:名士們分坐溪水兩側(cè),把盛滿酒的羽觴浮在溪水中,隨風(fēng)而動,流到誰面前,誰就飲酒賦詩,暢敘幽情。泉水聲,歡笑聲,吟哦聲,飄出竹林溪澗,飄過會稽山巔,飄入歷史文化的某個制高點上。
眾名士約定作四言、五言之詩,大家“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吸馨吁蘭,吞珠吐玉。山好,水好,才情更好;墨香,酒香,靈感也香。詩情伴著水汽、云氣、空靈之氣,氤氳裊娜,長長短短,在山川大地之上,在清流激湍之間,蔓延、滋長……之后,王羲之將當(dāng)日所作的37首詩匯編成集,是為《蘭亭集》。眾人又推王羲之暢意揮毫,乘興寫下書法和文學(xué)的雙重絕唱——《蘭亭集序》。
《蘭亭集序》全文28行,324字,字勢雄逸,風(fēng)格清秀,煙霏露結(jié),行云流水,如“龍?zhí)扉T,虎臥鳳闕”,似“清風(fēng)出袖,明月入懷”,有“點曳之工,裁成之妙”,堪稱絕代無雙的第一行書,“古今以為師法”的巔峰之作。序中記敘會稽山水之美、聚會的歡暢之情,抒發(fā)人生好景難長、生死無常的感慨,大有老莊之風(fēng)、歸隱之志。在這篇序文中,書法藝術(shù)、文學(xué)素養(yǎng)、人生志趣都得到了酣暢淋漓的發(fā)揮。
那樣一個季節(jié),那樣一個時刻,那樣一群卓然不凡的高士,一觴一詠,淺斟低唱,才情洋溢,放浪形骸,把縱情山水帶來的感受形諸筆墨,向天地發(fā)問,向宇宙抒懷,縱達千年萬載,橫貫千山萬水。就在那個時間和空間的交匯點上,精神境界和良辰、美景、賞心、樂事一道升華,一種簡潔、寧靜、純粹的詩意人生高高地呈現(xiàn)。
“當(dāng)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從仲尼、屈子,到王羲之、陶淵明,直至李太白、杜少陵、蘇東坡,都不止一次地叩問天地,對千秋永在的自然山水與轉(zhuǎn)瞬即逝的短暫人生,發(fā)出深沉的慨嘆浩歌。“修短隨化,終期于盡!”那真正的人生之樂在哪里?《蘭亭集序》恰恰含蓄地回答了這一問題。這種智慧的回應(yīng),在茫茫的世間擷得會稽山的一抹蒼翠,在匆匆的歲月長河中濺進蘭亭曲水的一脈清波……永遠(yuǎn)滋潤著后世一代代上下求索的心靈。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山水——是我們這個民族長期精心塑造的人格精神、人格理想的標(biāo)尺,寄托了文人墨客幾多思緒——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蘭亭已矣,梓澤丘墟”,“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然而山水之間,有這么一次超然的精神“盛宴”,也足以為后人銘記,時時喚起人心底的性靈與智慧。當(dāng)人們感受到精神世界的困頓時,“山水”與“詩情”往往便成為心靈的慰藉。在這個過程中,人們重塑著新的人生價值與態(tài)度,也層累地創(chuàng)造著文化,層累地豐富著歷史。
“今日雖非洛邑,惟愿羽觴隨波。”如今千年已逝,往事如風(fēng),而會稽山上、蘭渚之亭,那一刻,斯人永恒……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