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開國將軍的家風故事

最近中文2019字幕第二页,艳妇乳肉豪妇荡乳,中日韩高清无专码区2021,中文字幕乱码无码人妻系列蜜桃,曰本极品少妇videossexhd

三位開國將軍的家風故事

在安徽大別山金寨縣這塊紅色土地上,走出了59位開國將軍。他們不僅在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出生入死、南征北戰(zhàn),為中華民族的獨立、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yè)立下汗馬功勞、建立不朽功勛,而且在新中國成立后,依然初心不改,嚴以律己、艱苦奮斗,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教育和影響著子孫后代。

洪學智:“你今后的路還長著呢”

洪學智十分注重家庭建設,他對子女的愛體現在對子女的嚴格要求上。洪學智的三女兒洪煒和丈夫金元都是1965年考上清華大學、畢業(yè)后留校工作的。上個世紀70年代,洪煒所在的清華大學化工系高分子教研室承擔了國防科委和教育部聯合下達的研制高強度、高模量新型纖維的任務。該項目屬國防軍工項目,國內無先例,難度很大。洪學智知道后,鼓勵她要知難而上、刻苦鉆研,一定要做出成績,為國爭光。洪煒與課題組的教師們歷經近10年的努力,終于完成了科研任務,填補了國內空白。

1978年,洪學智的女婿金元考取了清華大學物理系碩士研究生,1981年畢業(yè)。當時,部隊醫(yī)院急需工科院校研究生,金元被分配到301醫(yī)院超聲波室工作。到醫(yī)院報到后,洪學智非常認真地找金元談了一次話,對他提出三點要求:一要努力學習新業(yè)務、新技術,認真鉆研、做出成績;二要多聯系群眾,尤其要向老專家、老教授學習;三要少說話、多做事。

金元遵從老將軍的教導,刻苦學習、努力鉆研,與同事合作發(fā)表論文10多篇,與軍內外專家合作撰寫了《臨床超聲診斷學》等4部專著,獲全軍科技進步二等獎、三等獎,成為《中國大百科全書》(現代醫(yī)學分冊)中“超聲診斷”條目的撰稿人。

由于科研成績突出,1985年金元任301醫(yī)院黨委常委兼科訓處處長,負責全院的教學和科研管理工作。1987年,總后勤部讓301醫(yī)院民主評議推薦副院長候選人。根據專家推薦,301醫(yī)院黨委將金元作為副院長候選人之一正式上報總后。洪學智看到301醫(yī)院報上的名單后,立即把金元找來,問:“醫(yī)院推薦你當副院長,你知道嗎?”

“一開始我不知道,后來聽說了。”

“我是總后勤部部長,如果我同意你當301醫(yī)院的副院長,我以后怎么領導301醫(yī)院的工作?這個問題你想過沒有?”

金元說:“爸,您的想法我完全理解。如果我是您,我也會這么考慮的。您放心,我還年輕,當不當副院長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把301醫(yī)院的科研和訓練工作抓好,落實您把解放軍總醫(yī)院辦成第一流總醫(yī)院的要求。”

“你有這樣的想法很好,你今后的路還長著呢!”就這樣,洪學智把金元的名字從候選人名單中劃掉了。雖然失去了一次晉升的機會,但洪學智出于公心的舉動,讓女婿心服口服。金元說:“父親始終用自己的行動為我們做著表率,我心里沒有埋怨,反而對他更為敬重。”

林維先:“災情就是命令”

1975年,林維先的三兒子林軍是坦克11師通信營(駐河南確山)的一名戰(zhàn)士。8月初林軍休探親假回湖北武漢的父母家,經過一天一夜的輾轉,第二天早上才進家門。時任武漢軍區(qū)副司令員的林維先見到兒子先是有些詫異,接著就問:“你怎么回來了?”林軍告訴父親,是休探親假回來的。林維先關心地問了下兒子途中的具體情況,而后話鋒一轉,說:“你剛走四個多小時,你們駐地附近的水庫就因特大暴雨潰壩了,現在是一片汪洋。”在給林軍講述了目前災區(qū)的情況后,緊接著林維先就給林軍下了命令:“你在家吃完早飯,然后趕緊回部隊參與救災!”

此時的京廣線已經被大水沖斷,林軍隨口問道:“京廣線都被大水沖斷了,我怎么走?。?rdquo;林維先一聽,立刻火了,大聲說:“雖然你在休假,部隊也沒要求你歸隊。但是,災情就是命令!你要牢記軍人的職責,趕快回部隊去參加抗洪救災!現在你的戰(zhàn)友都奮戰(zhàn)在抗洪第一線,你是我的兒子,就更應該做表率!”說完,林維先就到救災指揮部值班去了。父親的話讓林軍深感慚愧,他吃完早飯后就匆匆踏上了歸隊的征程。歷時兩天半,返回部隊的林軍馬上投入到災民安置和疏散工作中……

后來據林軍回憶,這段只在家待了兩個小時的休假經歷成了他難以忘懷的珍貴記憶,父親一心為公、一心為民的思想境界讓他受益終生。

曾紹山:“長大后要自力更生”

曾紹山的女兒曾明順回憶說,她上初中時,一位首長夫人到家里做客,當看到時任沈陽軍區(qū)政委的曾紹山家里除了被褥之外,其他用品都是公家配發(fā)的后,她感到十分吃驚。曾明順清楚地記得,看到父母用的枕頭后那位首長夫人嘴巴張得老大,半天沒有合上,因為她看到枕芯里面填的全是小孩子穿舊穿破的衣服。

曾明順說,父母一生都非常簡樸。在她的印象中,父親總是穿著一身布軍裝,母親穿的也很樸素,姐妹仨從小穿的衣褲都是姥姥和母親一針一線手縫的。1965年,曾明順考上了第四軍醫(yī)大學,母親送她兩雙襪子。這兩雙襪子是把新布襪從底子中間剪開,翻上縫好,再在下面縫上襪墊。這種襪子不好看,但很結實。當年,市場上已有尼龍襪,自制的襪子顯得很土,曾明順便被同學嘲笑。但曾明順回家后觀察到,父母穿的都是這種布襪子。

“父母是我人生最好的老師。他們沒有什么豪言壯語,但是他們的言行卻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我。”曾明順回憶說,小時候,父母經常對我們說,長大后一定要自力更生,不要有依靠父母的思想。

1970年,曾明順大學畢業(yè)被分配到大連210醫(yī)院當衛(wèi)生員。當年大連缺淡水,需要衛(wèi)生員們每天用扁擔挑井水到各個科室。由于在高三下鄉(xiāng)時學過挑水,所以她每天挑的水都最多。醫(yī)院里有的患者看到了,就寫了表揚信貼在走廊里:“希望大家向曾明順同志學習,她是個從農村來的孩子,很能吃苦,很能干。”領導和同事們看到表揚信都忍不住笑了,患者竟把曾明順當成從農村來的孩子。

1972年,曾明順調到鐵道兵10師47團衛(wèi)生隊工作。她所在的部隊駐在陜西省安康地區(qū)旬陽縣蜀河鎮(zhèn),那里當時是全國沒有通公路和鐵路的極少數縣城之一。部隊的工作是和民工們一起修鐵路,大部分時間吃不上新鮮的蔬菜,住的是活動板房,條件非常艱苦。許多人根本不相信她是高干子弟,認為高干子弟不可能到這么艱苦的地方來工作,但曾明順工作勤懇,從沒叫苦叫累。

1975年,曾明順在北京衛(wèi)戍區(qū)4師醫(yī)院工作,經常和戰(zhàn)友們一起下鄉(xiāng)巡診,到農場勞動……曾紹山趁到北京開會的空隙看望女兒,他直接走到曾明順住的筒子樓,和她的鄰居打招呼、拉家常,大家都非常喜歡這位和藹可親的老將軍。(胡遵遠)

責任編輯:董潔校對:張弛最后修改:
0

精選專題

領航新時代

精選文章

精選視頻

精選圖片

微信公眾平臺:搜索“宣講家”或掃描下面的二維碼:
宣講家微信公眾平臺
您也可以通過點擊圖標來訪問官方微博或下載手機客戶端:
微博
微博
客戶端
客戶端
京公網安備京公網安備 1101010200155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