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偉的天安門人民大會堂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政治活動的殿堂。2012年11月15日上午,在黨的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委與中外記者見面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鄭重地許下執(zhí)政諾言:“我們一定要始終與人民心心相印、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奮斗,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歷史、向人民交一份合格的答卷。”隨后不久,在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會上,新當選為國家主席的習近平再次說到:“我將忠實履行憲法賦予的職責,忠于祖國,忠于人民,恪盡職守,夙夜在公,為民服務,為國盡力,自覺接受人民監(jiān)督,決不辜負各位代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信任和重托。”以后,“夙夜在公”便成為習近平總書記自勉自勵和教育他人勤政為民時的常用詞。
“夙夜在公”典出《詩經·召南·采蘩》,說的是從早到晚勤于處理公務或政務。習近平總書記在履新之際,用“夙夜在公”回應人民的信任和期待,表達出一種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為民情懷的擔當精神,躍然呈現在人民群眾面前。從生產大隊的黨支部書記,到泱泱大國的最高領導人,他把主要時間和精力都用在工作上了。主持會議、審閱文件、考察調研、立體外交……哪一天不是案無積卷、事不過夜,哪一天不是夜以繼日、滿負荷運轉,哪一天不是夙興夜寐、宵衣旰食,哪一天不是腳踏實地、真抓實干,哪一天不是“累并快樂著”。
習近平總書記說:“為人民服務,擔當起該擔當的責任。”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建黨95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強調:“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區(qū)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可見,始終關注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不僅是我們黨的根本宗旨和立黨之本,更是當代共產黨人價值取向的核心目標,共產黨人就是要始終造福人民,為人民謀福利。為此,他一再強調,始終站在人民大眾立場上,始終不脫離、不動搖這個立場,這是共產黨人掌握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的重大問題。他曾誦讀鄭板橋的名句“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并動情地說:“睡臥不安,總是想到百姓過得怎么樣。這種心境,跟老百姓貼得多緊??!”也曾改鄭板橋《竹石》“深入基層不放松,立根原在群眾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以表達自己對基層群眾的深厚感情。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也是習近平總書記夙夜在公、勤政為民的真實寫照。
2014年2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俄羅斯索契接受俄羅斯電視臺專訪時說:“中國共產黨堅持執(zhí)政為民,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我的執(zhí)政理念,概括起來說就是:為人民服務,擔當起該擔當的責任。”他說,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最終要體現在千千萬萬個家庭都幸福美滿上,體現在億萬人民生活不斷改善上。“只要群眾對幸福生活的憧憬還沒有變成現實,我們就要毫不懈怠團結帶領群眾一起奮斗。”他不僅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始終堅持把“要為人民做實事”作為自己最大的追求。習近平總書記當年上山下鄉(xiāng)在延安梁家河,為改善群眾生產生活,辦起了鐵業(yè)社、縫紉社、代銷店、磨面坊、掃盲班,帶領鄉(xiāng)親們建沼氣池、挖灌溉井、引水澆地、修梯田,天天晚上挑著馬燈夜戰(zhàn),帶頭光著腳站在冰上干活……短短幾年,他帶頭為鄉(xiāng)親們干了諸多實事好事;他在河北省正定縣,騎車下鄉(xiāng)、街頭接訪、圪蹴著吃飯、與群眾促膝談心,跑遍了全縣所有村;他在福建省寧德,到任3個月就走遍了9個縣,后來又跑遍了絕大部分鄉(xiāng)鎮(zhèn)。腳踏實地到艱苦的基層調研工作、“三進下黨鄉(xiāng)”,深入到艱苦地區(qū)帶領群眾一起擺脫貧困;他在浙江省工作時,用一年多時間跑遍了全省90個縣市區(qū)。他撲下身子傾聽民意,全心全意為民排憂,切實履行著“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的莊嚴承諾;他在上海工作時,僅7個月,就跑遍了全市19個區(qū)縣。他進社區(qū),下基層,從繁華街區(qū)到老式里弄,從田間地頭到村宅農家,詢問百姓辦事是否方便,察看群眾住房如何改善,關心農民收入有無增長;擔任最高領導人后,他更是時刻將人民冷暖記在心頭,夙興夜寐、殫精竭慮,只為了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家人說:近平的為人特別像他的父親,有些事做得和父親簡直如出一轍。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家風正,政風清。家庭是樹立良好黨風、政風、民風的重要陣地,家風是留給子女最寶貴的道德遺產,也是留給社會最閃光的精神財富。習近平總書記說:“我很自豪,自己能夠出生在一個革命家庭里。”在他看來,這種自豪感更多的來自于“家庭有很嚴格的革命傳統(tǒng)教育”,讓他始終牢記自己的本衷。他的父親習仲勛同志,是我們黨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19歲領導“兩當兵變”,21歲就是陜甘邊區(qū)主席,32歲任西北局書記。毛澤東同志稱贊他是“群眾中走出來的群眾領袖”。建國后,曾任國務院副總理兼秘書長,在“文革”中受到陷害。改革開放的春天到來,習仲勛同志開始主政廣東,“他深知重新工作的機會來之不易,做好廣東工作責任重大,所以,夜以繼日地工作,每天都要到凌晨后才肯休息”(習近平總書記母親齊心的話)。期間,廣東省人大常委會原主任張幗英在韶關地區(qū)仁化縣任縣委書記,她回憶說,習老在基層調研時簡潔樸素,平易近人,不要迎來送往,并且非常深入群眾,幫助基層解決實際困難,仁化縣兩個最艱苦、最邊遠的“點”他都去了。當時丹霞山剛開發(fā),習老要上山考察,那時上山的道路很難走,山上水電供應都沒有,只有煤油燈,幾間非常破舊的住房,習老當時已經68歲了,還是堅持在山上過夜。曾擔任習仲勛秘書的俞惠煜說,在齊心阿姨看來,近平的為人特別像他的父親,有些事做得和習老簡直如出一轍。良好的家庭熏陶,培養(yǎng)了他勤政為民、艱苦奮斗的優(yōu)秀品質和作風,當年在地方任省、地、縣主要領導時,被群眾親切地稱為“平民書記”。
有媒體曾對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1000天(2012年11月15日至2015年8月12日)的工作數據作過統(tǒng)計,在1000個日日夜夜里,出訪14次,到訪33國,同100多位來華訪問的外國元首和政府首腦舉行會談會見。在國內考察20多次,先后深入到20多個省市區(qū)、特別行政區(qū)和高等院校、部委等。約有30次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對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內政外交國防各個領域進行研究、決策、部署。14次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會議,出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25次主持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并發(fā)表重要講話……習近平總書記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奮進的腳步從未停歇。
2016年G20杭州峰會期間,中央電視臺推出了一個微視頻《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天》,記錄了習近平總書記9月4日那天的日程。從早上7:45離開住地,晚上11點返回,在近16個小時的時間里,出席了20場活動,一刻也沒有休息過。類似這種高密度、高強度的活動安排,在習近平總書記的日程中司空見慣。“這些年,總書記的辛勞我們中辦的同志都歷歷在目。”中辦主任丁薛祥如是說。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本人所言,“我個人的時間都去哪兒了?當然是都被工作占去了。”
僅2019年6月份,習近平總書記累計出訪13天,踏上5個國家土地,參加4場國際會議,進行4次國事訪問,密集出席約90場雙多邊活動。高頻率的元首外交記錄著大國領導人忙碌的身影,也見證著中國外交的新作為和新突破,體現了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主動擔當和積極作為,有力地向國際社會傳遞了中國聲音,也收獲了實實在在的成果。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