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湖北省建始縣的大沙河,河邊有個村落叫大沙河村。村莊地處偏遠,一直默默無聞。在這個默默無聞的小村莊有一戶默默無聞的人家,一門四代,接續(xù)百余年,為村里人免費擺渡。
湖北省建始縣境內(nèi)分布著大大小小數(shù)條河流,由于一些村落不方便架橋,人們過河依然靠擺渡。這是三里鄉(xiāng)大沙河渡口,從這兒過河鄉(xiāng)親們可以少走20公里的山路。日子一長,大家便聽慣了艄公的號子,看慣了渡船的往返。艄公名叫萬其珍,在當?shù)厮粝铝俗约旱墓适隆?/p>
一百多年前的清光緒年間,萬其珍的祖父萬作柱逃荒來到這里,被當?shù)厝私蛹{后得以開荒拓土,休養(yǎng)生息。萬作柱看到許多村民家在河這邊,田卻在那另一邊,他們用一種木筏過河,常有人落水,于是賣掉家里的豬,打造了一條木船。
除了待人熱情,萬作柱還告訴大家,坐船擺渡分文不收,因為鄉(xiāng)親們對他家有恩,他要知恩圖報。1949年,年邁的萬作柱病逝之前還不忘叮囑子孫,死后承諾不變,船一天不停,錢一文不收。
萬作柱去世后,萬其珍的父親頂了上來,父親去世的時候萬其珍還小,這時叔父頂了上來,叔父去世了,萬其珍于1995年拿起了撐船的竹篙。就這樣,第一代傳給第二代,第二代又傳給了第三代。 為了讓艄公有個遮風擋雨的地方,建始縣交通部門在渡口蓋了這間小屋。這里不是家,而萬其珍幾乎把這兒當成了家,平時他讓家里人把飯送過來,趕上家里人來不了,他就自己解決,這樣長時間守在渡口,大家可以隨來隨走。
天色逐漸暗了下來,但萬其珍覺得還有坐船出來的人沒有回家,要是有,即使再晚,他也會等候在這里。沒通電的時候,萬其珍會在屋檐下掛一盞煤油燈,一來給大家引路,二來從對岸回來時為自己導航,現(xiàn)在有了電燈,但這盞燈他依然保留著。見天色已晚,萬其珍的兒子萬芳權(quán)趕了過來,準備替父親撐船。家住對岸的崔祝清趕到渡口,今天他出來得晚,干完活自然回去得也晚。
大沙河村地處深山,大沙河水有緩有急,每天擺渡幾十個來回,水性再好,技術(shù)再高,也難避免險情的發(fā)生,即便過了多年,萬其珍一直忘不了那一次經(jīng)歷。
有四個人要過河,下著大霧,船篙戳下去拔不起來了,萬其珍用力過猛栽到水里。他從船肚子底下游過去,水太深踩不到底,他就踩水,拉著船頭下面的鐵圈往前漂流,一直游到下面河灣,水淺一些,能踩到底了才把船拉到坡上。
趕過來救急的村民埋怨萬其珍過于冒險,萬其珍也有點兒后怕,可他覺得,大家在這里生活,不能沒有渡船,所幸當時船上沒有人,可要是有人,他就更要這樣做,安全是天大的事兒。
擺渡不收錢,怎么能堅持得久,這的確是許多人的疑問。據(jù)了解,萬家的生活來源主要是幾畝山地。過去當?shù)匾悦饨惶崃艨詈娃r(nóng)業(yè)稅作為給擺渡的補償,稅費免征之后,縣里發(fā)給萬其珍幾十元的補助,這些年逐步漲到數(shù)百元。而許多當?shù)厝藪赍X都會選擇外出打工,萬其珍的大兒子萬芳權(quán)也曾離開家前往浙江,進了一家工廠。
原本想讓孩子生活好一點,把房子翻蓋一下。2006年,一場暴雨使萬芳權(quán)不得不中斷打工,提前返鄉(xiāng)。洪水把家里的房子土墻沖倒了,萬其珍趕回去,走得急,半路上把胳膊摔骨折了。他給兒子打電話,說他不能擺渡了。
父親受傷后,母親又因病去世,回到家里的萬芳權(quán)曾給在廣東打工的弟弟打電話,想讓他回來替父親擺渡,這樣自己可以回浙江的工廠再掙些錢,好快點兒把房子蓋起來。弟弟不想回來,覺得自己年輕,如果在這里擺渡,以后不好找媳婦兒,因為沒有什么收入,不能養(yǎng)活自己。萬芳權(quán)決定自己回來。
眼看著老房子成了危房,萬芳權(quán)只好提前建起了新房,只不過建房的錢有相當一部分是借來的 。萬其珍傷愈之后,感覺身體不如從前,2007年,他交班了,萬芳權(quán)成為在大沙河渡口義務(wù)擺渡的第四代傳人。然而萬其珍退而不休,一有空就會去渡口,趕上水位低一些,撐船距離相對較短的時候他還是要上。
此時,建始縣交通部門已經(jīng)允許縣內(nèi)的渡口每次收取3到5元的擺渡費,有人把這個消息告訴了父子倆,還有人按客流量給他們算了一筆賬,認為他們的機會來了。而萬芳權(quán)覺得,祖上的遺訓傳下來代代都這樣,到他這一代不能把家風家傳破壞了。
不收費,收入從何而來,人們依然有這樣的疑問,自打接了父親的班,萬芳權(quán)就不能出去打工了,然而生計總歸要維持。平時只要能抽出身來,他就跟妻子種瓜種菜,養(yǎng)雞養(yǎng)豬。去年他了解到有一種甜度很高的紅薯新品種銷路看好,便先在自家的地里育苗,然后準備提供給大家擴大種植,期待能有不錯的效益。
近些年,當?shù)馗阋泼癜徇w,對岸的村民陸續(xù)搬了過來,現(xiàn)在住在對岸的就只有崔祝清、何友香老兩口了。
過河的人少了,但他們依然守在這里。萬其珍的孫子偶爾回家,也要接受一些撐船的培訓,其實兒子離交班還早,但萬其珍都覺得,這是萬家人必須掌握的技能。
照理說,該輕松一下了,可萬其珍沒料到,自打被媒體報道后,從其他地方過來的人逐漸多了起來,來到這里大家都在感受或者尋找著什么。
24個春夏秋冬,全村1096人幾乎都坐過萬其珍的船,現(xiàn)在77歲的他仍堅守在渡口。2018年11月,萬其珍榮獲全國“誠信之星”。萬家前后義渡141年,四代百年,一諾千金。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