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八一起義總指揮部舊址(時雨攝 資料圖)
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不能忘記為什么出發(fā)。
“這是周恩來爺爺,這是朱德爺爺。”“這是戰(zhàn)士們用過的扁擔……那時候沒有自來水,要自己挑。”
2019年建軍節(jié)前夕,在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陳列大樓展廳里,一位家長正帶著孩子漫步參觀,不時回答小家伙提出的問題。
大樓北面,南昌起義總指揮部舊址高高矗立,讓來來往往的游客紛紛注目、感慨、追憶。
1927年8月1日凌晨,南昌城頭一聲槍響,如閃電驚雷,拉開了中國共產(chǎn)黨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大幕。
從此,人民軍隊以英雄城為起點,一路披荊斬棘,不怕犧牲,浴血奮戰(zhàn),艱苦奮斗,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在黨領導的22年武裝革命斗爭中,以及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和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中,為黨和人民建立了偉大的歷史功勛。
回望滾滾風煙,人民軍隊為什么能夠無往不勝?是什么賦予了這支軍隊不懈的戰(zhàn)斗精神?
追溯92年崢嶸歲月,答案震聾發(fā)聵,撼動心靈。
8月1日,第七屆世界軍人運動會火炬?zhèn)鬟f在南昌八一廣場舉行(時雨攝)
一
“英雄城,第一槍!英雄城,第一棒!”
8月1日,南昌八一廣場,市民的熱情被點燃了,興奮的歡呼隨處可聞!
第七屆世界軍人運動會火炬首站傳遞活動,正在這里舉行。
這是中國第一次舉辦世界軍運會,選擇南昌作為火種采集地和火炬?zhèn)鬟f首站,意味深長。
92年前的這一天,英雄城的戰(zhàn)火,昭告了人民軍隊光榮誕生。如今的這一天,以英雄城為首站,中國在向全球彰顯強國強軍偉大成就,宣介和平發(fā)展理念主張。
昨日的戰(zhàn)火與今日的圣火相互輝映,寓意非凡:
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下,人民軍隊由小變大,由弱變強,已經(jīng)成為堅決捍衛(wèi)國家主權、安全、發(fā)展利益,堅決維護地區(qū)和世界和平的強大力量!
人民軍隊發(fā)展之路,沿途軍歌嘹亮,一往無前。
翻檢黨史,黨的一大通過的綱領明確提出:“革命軍隊必須與無產(chǎn)階級一起推翻資本家階級的政權。”
“革命軍隊”一詞,字字重若千鈞!
毛澤東同志曾經(jīng)指出:“我們的原則是黨指揮槍,而決不容許槍指揮黨。”
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是人民軍隊的建軍之本、強軍之魂。這一根本原則和制度,發(fā)端于南昌起義,奠基于三灣改編,定型于古田會議。
“南昌起義由醞釀、決策、組織到發(fā)動,都在中共黨員組成的前敵委員會指揮下進行,這奠定了勝利的基礎。”八一館副研究館員劉小花說。
當部隊南下遭遇挫折時,黨組織定海神針的作用尤為凸顯。
三河壩戰(zhàn)役后,朱德、陳毅率領起義軍一部在贛粵山區(qū)艱苦轉戰(zhàn),缺少供給,沒有援兵。極端困境下,脫離革命隊伍者越來越多,進至江西省安遠縣天心圩,部隊減員極為嚴重。
革命力量怎樣才能存續(xù)?毋庸置疑,必須依靠黨,緊緊團結在黨的周圍。
著名的“贛南三整”拉開帷幕,部隊重新登記黨、團員,成立黨支部,把黨員分派到各個營連之中,加強了黨在軍隊的基層組織,保證了黨對軍隊的政治領導……
得益于黨的凝聚力,軍心開始穩(wěn)定,士氣開始高漲。
幾個月后,這支歷經(jīng)大浪淘沙的武裝力量,走上了井岡山,實現(xiàn)了偉大的會師,和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部隊一道,組建了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四軍。
滄海橫流,方看挽狂瀾于既倒!
92年來,在黨的堅強領導下,一支又一支英雄部隊、一個又一個英雄集體屹立起來,如山岳巍峨。
黃洋界上炮聲隆,紅軍第31團第1營2個連,打退湘軍多次猛烈進攻。
湘江血戰(zhàn)后衛(wèi)師,為了確保中央紅軍主力順利渡江,紅五軍團第34師堅決斷后,指戰(zhàn)員幾乎全部壯烈犧牲。
狼牙山五壯士,英勇阻擊日寇瘋狂攻勢。最終,面對蜂擁而來的敵人,他們義無反顧跳下高崖。
東北野戰(zhàn)軍4縱第12師第34團,誓死堅守塔山,為遼沈戰(zhàn)役解放錦州立下汗馬功勞,被譽“塔山英雄團”。
祖國不會忘記,軍魂永遠傳承。
站在92年的時間節(jié)點,回首,光輝的歷程鐵一般地證明,黨的領導,是人民軍隊始終保持強大凝聚力、向心力、創(chuàng)造力、戰(zhàn)斗力的根本保證。展望,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國防和軍隊建設進入新時代的大局下,人民軍隊正沿著黨指引的新征程,向著中國夢、強軍夢發(fā)起新的偉大進軍。
起點就是初心,方向就是使命!黨的領導決定起點,指明方向!
八一館收藏的賀龍黨員登記表(復制件)(廖思翀攝)
二
“本部各軍,富于革命精神。此次南昌起義,原為救國救民。”
1927年9月,總指揮賀龍以個人名義發(fā)布了一篇布告,開宗明義地講清楚了南昌起義的根本目的。
“救國救民”,短短四個字,有力地回答了人民軍隊“為誰當兵、為誰打仗”的根本性問題。這一根本性問題關系著革命的自覺性!
2018年9月,經(jīng)中央軍委批準,增加林俊德、張超為全軍掛像英模,與張思德、董存瑞、黃繼光、邱少云等8位英模并列。
一生為國鑄核盾,林俊德在生命的最后3天,仍然爭分奪秒地整理科研資料。
29歲的張超,我軍優(yōu)秀的艦載機飛行員,在一次飛行事故中為挽救戰(zhàn)機不幸受傷犧牲。
為了國家,為了人民,他們用生命助推著強軍夢的實現(xiàn),踐行著新時代的初心和使命。
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珍藏著一批與賀龍元帥有關的文物。
一部分是青花斗彩葡萄帶蓋茶杯、木胎漆器描金山水紋帶座梅瓶、康熙年間制成的青花瓷筆洗……
另一部分則僅僅是一張黨員登記表(復制件)。在“動產(chǎn)、不動產(chǎn)、現(xiàn)金各多少”一欄里,賀龍?zhí)顚?ldquo;什么都沒有了。”在社會關系調(diào)查一欄里,又寫道“以前的社會關系,參加革命后都不來往了。”
那一邊是財產(chǎn),這一邊是信仰。那一邊雖然價值不菲卻輕于鴻毛,這一邊雖然是一張薄紙卻重如泰山。
起義成功不久,賀龍隨部隊南下。臨走之前,他將所有的生活用品,諸如茶具、筆洗等,全部贈送他人,徹底與錦衣玉食的舊軍閥生活告別,成為人民軍隊中堅定的一員。
共產(chǎn)黨員忠于黨,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
2019年,是方志敏誕辰120周年。在敵人的牢獄中,他揮筆寫下那些光芒萬丈的文字:《可愛的中國》《清貧》。面對誘降,他毫不動搖,最終英勇就義,實現(xiàn)了自己“努力到死,奮斗到死”的誓言。
開國少將甘祖昌,解甲歸田29年,建了3座水庫、25公里長的渠道、4座水電站、3條公路、12座橋梁。“老阿姨”龔全珍數(shù)十年如一日,投身鄉(xiāng)村教育事業(yè),離休后依舊傾囊捐資助學、扶貧濟困。
江西高安百歲老兵陳訓楊,參加過淮海戰(zhàn)役、渡江戰(zhàn)役、抗美援朝,復員后興修水利,建設家鄉(xiāng)。付出了大半生,卻不愿為自己索取一絲一毫的利益。他說,一名好黨員必須“一心跟黨走,要吃得起虧。”
正是本著共產(chǎn)黨的初心和使命,樹立“跟黨走”的堅強信念,人民軍隊才能保持高昂的精氣神,勃發(fā)強勁的戰(zhàn)斗力。
南昌起義中,賀龍的第20軍是主力,但在攻打敵軍總指揮部時,戰(zhàn)況一時膠著。緊急時刻,他與劉伯承走出總部,冒著槍林彈雨指揮作戰(zhàn),振奮了軍心,鼓舞了戰(zhàn)士,一舉拔掉了“釘子”。
2018年10月11日,在云南壩子雷場,27歲的杜富國舍身一擋,保全了戰(zhàn)友,自己卻失去了雙眼和雙手。
2008年汶川地震,15名空降兵從4999米高度“盲降”,舍生忘死開辟出“空中生命走廊”。
1963年,23歲的歐陽海為避免列車事故,用盡全力推走鐵軌上受驚的戰(zhàn)馬,不幸被卷入車輪,傷重犧牲。
……
英勇的人民戰(zhàn)士,他們在危急之時做出壯烈之舉,精神力量來自何方?問問那一顆顆火熱的初心,你將收到解答。
在八一館序廳,游客參觀《石破天驚》雕塑(廖思翀攝)
三
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人民群眾是南昌起義軍最堅強的后盾。
1927年8月2日,南昌市各界群眾數(shù)萬人集會,慶祝起義勝利和革命委員會成立。廣大青年踴躍報名參軍,僅學生就達600余人。
起義軍很快就要南下,擴編人員的軍服怎么辦?南昌縫紉工人們自發(fā)聚在一起,夜以繼日做軍服。當?shù)乜崾铍y耐,部隊的飲水問題怎么解決?工友們搬出四口大水缸,盛滿了芳香四溢的茶水……
8月3日至5日,起義部隊分批撤出南昌。官兵們身上穿好的,水壺里裝滿的,都是人民群眾的深情厚意。
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人民的選擇是英明的。他們知道,什么樣的軍隊是為自己而戰(zhàn),值得全心全意去擁護。
在江西瑞金,至今流傳著“八子參軍”的感人佳話。
中央紅軍長征出發(fā)之時,蘇區(qū)群眾拆了門板、床板在于都河上搭浮橋,背著一雙雙剛剛打好的草鞋送親人。
陳毅元帥曾經(jīng)飽含深情地說:“淮海戰(zhàn)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
1961年出生的好軍嫂韓素云,任勞任怨,一人挑起家庭重擔,支持丈夫獻身國防。
如今已逾古稀的石志光,42年如一日,免費放映紅色電影,堅持為部隊捐款、購買書籍、訂閱報刊、購買慰問品等。
……
1951年8月7日的《新華日報》,刊登了一篇南昌起義回憶文章。
“部隊是十分堅決英勇的,退出南昌向廣東進發(fā)的途中,雖然反革命軍隊在沿途阻攔,天氣炎熱,物質(zhì)供給十分困難,而起義軍隊的斗爭情緒是始終高漲的,而且群眾紀律極其嚴明,部隊經(jīng)常是餓飯行軍,也沒有隨便吃老百姓的糧食,在群眾中,稱這支軍隊為‘仁義之師’。”
只有軍愛民,才有民擁軍。堅如磐石的軍民關系,永遠是人民軍隊戰(zhàn)勝一切強大敵人的傳家寶。
建軍節(jié)前夕,長輩帶著孩子參觀八一館(廖思翀攝)
四
時值大暑節(jié)氣,英雄城十分炎熱,但即便在中午1點左右,仍有參觀者頂著烈日,前來參觀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
劉暢2006年進八一館工作,主要承擔講解任務。
每天為兩到三批參觀者解說,起碼有600人的規(guī)模。除此之外,還要隨時準備對接新增的團體……
解說一做就是13年,她并未覺得枯燥。
“每一次解說,都是和觀眾的一次心靈碰撞,他們對革命歷史知識的渴求,讓我感動。特別在講解完畢之后,觀眾們自發(fā)為我鼓掌,我常常熱淚盈眶。”
劉暢還告訴了我們一個動人的故事。
有一年,一位九十多歲的老紅軍來館參觀,由她接待。她慢慢推著輪椅,一邊彎下身子,在老人耳邊細細地講解。
八一館一樓是南昌起義歷史展覽,老紅軍聽得很認真,不時注視著劉暢的雙眼。當講到三河壩戰(zhàn)役時,說起起義軍官兵英勇犧牲,江水為之染紅的悲壯場景,老人的淚水在眼眶中打轉,劉暢也為之哽咽。
二樓則是起義之后人民軍隊的發(fā)展史,當井岡山時期、長征時期的圖文史料展示在眼前時,老紅軍完全沉浸在回憶之中,一遍遍地說:“我記得啊,我記得!”“那個時候很艱苦啊,我們沒吃的……”
一時之間,解說員和觀眾的角色發(fā)生了轉換。老紅軍一路說,一路落淚;劉暢一路聽,一路落淚。
一老一少,真情流露著結束了這次觀展,紅色的初心,也完成了一次滾燙的傳遞。
劉暢說:“我面對的雖然是不變的歷史,但收獲的是常新的共鳴。”
八一館出口處,有一塊電子留言板。不少游客參觀完畢,會在上面留下即時感言。
筆者親眼目睹,陜西省的一位工作20年的老紀檢人劉鵬飛,寫下了“為人民服務”。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不愿接受采訪的大學生,寫下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
深圳市坪山區(qū)馬巒小學四年級學生江果霖小朋友,用稚嫩的筆跡,認認真真地寫下了八個大字:“不忘初心、一路向前”。
我心頭一熱,立刻走上前去,征得她父母同意后,問了幾個問題。
江果霖小朋友很害羞,回答的聲音幾乎聽不清。
不過,當我問道,怎樣解釋“不忘初心、一路向前”時,她提高了嗓音:“不忘初心就是富強國家,一路向前就是不畏艱險。”
富強國家,不就是救國救民的延伸嗎?不畏艱險,不就是對人民軍隊一往無前精神的繼承嗎?
在南昌起義總指揮部舊址前,新時代的少年正在茁壯成長!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