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的“平臺”,并非樓梯轉(zhuǎn)角處,也非觀景的高臺,而是指某個位置、某種地位或是某種社會環(huán)境。
一塊未經(jīng)雕琢的璞玉,擺在菜市場的攤位上,只能被人花上幾元錢買去,做壓菜缸之用。而放在拍賣會的展示臺上,就會被人當作寶貝高價拍下。一幅地攤上的平庸畫作,在大型展覽館展出,可能被人以高價買走。反之,若是將一幅價值數(shù)百萬的大師之作不加裝裱,拿到地攤上,與標價幾十元的作品擺在一起,至多被人認為是該畫家較好的仿品,很難賣出高價。
同為一物,其價值為何會有如此差異?這便是它所處的位置,也就是平臺不同所致。
物品如此,人也一樣。同一個人,所處的平臺高低,在他人眼里的價值就會有意想不到的差距。
美國《華盛頓郵報》策劃了一個社會實驗,讓被稱之為“古典音樂超級巨星”的小提琴大師約夏•貝爾扮作賣藝者在地鐵演奏,以測試聽眾的反應(yīng)。他演奏的是幾首較高難度的作品。在實驗之前,編輯們最擔(dān)心的是圍觀者眾多,引起地鐵內(nèi)嚴重堵塞,發(fā)生騷亂,并預(yù)測演奏期間會有可觀的收入。然而,結(jié)果卻大出所料。
在大師45分鐘的演奏過程中,只有幾個人停下腳步聽了片刻。在他面前那頂如賣藝者一樣反放在地上的帽子里,人們只投下了幾美元,其中大多是25美分的硬幣。要知道,這位大師平時的出場費是每分鐘1000美元。如果在音樂廳聆聽他的演奏,需花200美元購票,且常常一票難求。
由此,我們反觀社會上的一些怪現(xiàn)象:一些水平一般的街頭、酒吧的賣藝者或業(yè)余歌手、樂手,有幸得到名人的抬舉、媒體的包裝宣傳,得以在電視臺亮相,或登上大型演唱會的舞臺,便一夜爆紅,迅速暴富。這樣的走紅,跟平臺的神力,關(guān)系頗為密切。 所以,平臺是有神力的。
但是,神則神矣,卻不能提高一個人的實際才能。
可惜,許多人不能意識到這一點。他們一旦有幸占據(jù)了使其價值倍增的某種平臺,不是堅持自己原先的理想追求,虛心學(xué)習(xí)、提高水平,而是忘乎所以、利令智昏,借助平臺的優(yōu)勢,斂財漁色,樂享受人追捧的快感。結(jié)果一朝從平臺上走下或跌下,便現(xiàn)了原形。
比如,某些流量明星 一旦失去了粉絲的吹捧,很快就曇花一現(xiàn),再沒人記得他們的名字。某些書畫協(xié)會的官員,一朝失去頭銜,走下神壇,其大作很快貶值,甚至不及那些民間高手的作品。
所謂神力不應(yīng)該是平臺賦予的,而應(yīng)該源于自己的實力。迷信平臺的神力,行之不遠。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