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在湖南省汝城縣檔案館的“紅軍借據(jù)”。
本報記者 薛貴峰攝
湖南省汝城縣檔案館內(nèi),收藏著一張借據(jù),雖已殘破不堪,字跡仍清晰可辨。借據(jù)上寫道,借了胡四德伯伯稻谷105擔,豬3頭,雞12只。落款是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三軍團葉祖令。
這是一張85年前的紅軍借據(jù)。
1934年10月29日至11月13日,中央紅軍第一、第三、第五、第八、第九等軍團,加中央縱隊,共計8.6萬余人,分5路進入汝城多個鄉(xiāng)鎮(zhèn)。11月6日,紅軍隊伍抵達延壽鄉(xiāng),當?shù)噩幾灏傩崭悴磺尻犖樯矸荩由现皣顸h的污蔑宣傳,百姓便趕著自家牲畜,扛起稻谷,到山谷躲避。
“后來發(fā)現(xiàn)這支隊伍紀律嚴明,不在農(nóng)戶家住宿,只是在村祠堂和學校旁自扎草棚,百姓便回到了寨里。”官亨村黨支部書記胡炳燈講述自己打小聽到的故事。
胡四德和紅軍戰(zhàn)士有過短暫接觸,得知紅軍缺糧,便和族人商議,籌集了一些糧食和牲畜,送到紅三軍團司務長葉祖令處。
“正當紅軍在延壽休整之際,敵人追了上來,三面夾擊紅軍。”汝城縣黨史研究室主任傅選林講述,戰(zhàn)斗中,瑤族群眾做擔架、抬傷兵、療傷員,搬來柴火和木炭,幫紅軍取暖、煮飯。經(jīng)過苦戰(zhàn),部隊順利通過延壽。
“臨走時,葉祖令找到了胡四德。”胡炳燈介紹,葉祖令滿臉愧疚地說,現(xiàn)在的情況下紅軍籌款困難,一時拿不出錢。葉祖令探手從左胸褡布里拿出一張土紙,對照所收糧食和牲畜數(shù)量,蘸筆寫下借據(jù),蓋上自己的印章,交給胡四德,“等革命勝利了,一定給您兌現(xiàn)。”
紅軍撤退后,11月14日,敵軍進入延壽。為了安全,胡四德將借據(jù)裝進一個鐵盒里,直到去世,都沒向外人透露。
1996年春天,胡四德的孫子胡運海砌建新灶時,發(fā)現(xiàn)了一個銹跡斑斑的鐵盒,里面正是這張借據(jù)。
1997年5月17日,當?shù)卣凑债敃r的價格,向胡家后人胡運海兌現(xiàn)1.5萬元。胡運海將其中1萬余元捐獻給村里的學校。
如今,這張借據(jù)的復印件存放在汝城縣文明瑤族鄉(xiāng)沙洲村專題陳列館。“一張票據(jù),凝聚著瑤族同胞對共產(chǎn)黨的信賴和濃濃的軍民魚水情。”解說員朱淑華說。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