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22日,習近平在羅馬回答意大利眾議長菲科“您當選中國國家主席的時候,是一種什么樣的心情”的提問時,目光沉靜而充滿力量地說:“這么大一個國家,責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艱巨。我將無我,不負人民。我愿意做到一個“無我”的狀態(tài),為中國的發(fā)展奉獻自己。”話語深情且充滿力量,是明志也是自勵,是宣言也是昭示。
“我將無我,不負人民”,彰顯了一種博大無私胸懷。習近平飽含對人民無限深情的話語,使我們不由想起了屈原的“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想起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想起了鄭板橋的“一枝一葉總關情”;想起林則徐的“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想起魯迅的“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想起朱德的“錦繡河山收拾好,萬民盡作主人翁”;想起毛澤東提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古往今來,偉人先賢的心都是相通的,都具有大海一樣的胸懷,都把人民的利益放在最高位置,把人民的厚望看得高于一切。
“我將無我,不負人民”,表達了一種高尚的思想境界。“無我”是一種為著一種信念、一個目標心無旁騖向前奮斗的至高境界。這不僅是黨的總書記應秉持的堅定信念,也是每一個黨員干部必須堅守的不變信念。“我將無我”,就是沖鋒陷陣時有我,拼搏奮斗時有我,救民于水火時有我,造福桑梓時有我,要爭先恐后,一馬當先;行功論賞時,披紅掛彩時,加官進爵時,就不一定非有我不可,要主動淡泊名利。“我將無我”,也就是所謂“功成不必在我”,一是指功績、事情、事業(yè)的成功,沒有必要看我一個人;二是我會很盡力,不惜殫精竭慮,廢寢忘食,但這件事不是非在我手上完成不可;三是只要事情成功了,功勞簿上有無我的名字無所謂。體現(xiàn)了一種寬廣大度的境界和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懷。世上有些事情固然可以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當年耕耘當年收獲,活著就可以看到結(jié)果,有些事情則需要幾屆政府、幾任官員、幾代人才能完成,若沒有“我將無我”的襟懷和境界,是很難堅持下去的。
“我將無我,不負人民”,是一種超凡脫俗的光榮擔當。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畢竟我們都食人間煙火,都有七情六欲,都想“封狼居胥、勒石燕然”,俗語常說“雁過留聲,人過留名”,因而,為他人做嫁衣裳的事,前人栽樹后人乘涼的事,就看起來似乎“很傻”。但實際上,古往今來卻總有很多人在自覺地干著這種事,“只問耕耘,不問收獲”,這是因為他們有超越功利之心的覺悟,有無私奉獻服務人民的崇高精神境界,有舍我其誰的歷史擔當,這也是社會得以不斷進步的巨大動力。我們的人民官員就是人民的公仆,理應牢記“兩個務必”,一切為了人民,一切服務人民,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權(quán)為民所用,把“不負人民”作為自己的人生最高追求。在服務人民的辛勤勞作中忘我奉獻,凈化靈魂,實現(xiàn)人生價值。
偉大事業(yè)需要勠力同心,代代傳承;需要有人出頭露面,有人埋頭苦干。“我將無我,不負人民”還有一層重要意義,就是既要做讓人民群眾看得見、摸得著、得實惠的實事,也要做為后人做鋪墊、打基礎、利長遠的好事,既要做顯績,也要做潛績,不計較個人功名,追求人民群眾的好口碑、經(jīng)過歷史沉淀后真正的評價。“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習近平總書記率先垂范,每個黨員干部也應見賢思齊,以此作為自己的自覺要求,立志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甘于奉獻、勇于擔當,矢志不渝,永葆初心。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