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矛盾是社會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的普遍現象,也是我國古代王朝統(tǒng)治過程中常遇到的問題。統(tǒng)治者如處理得當,會化解矛盾,轉危為安;如處理不當,也會激化社會矛盾,引發(fā)政治危機。面對突出社會矛盾,統(tǒng)治者的吏治狀況與吏治手段如何,在緩和社會矛盾或激化社會矛盾中起著重要作用,其經驗和教訓值得重視。
我國古代社會矛盾凸顯的主要原因
政策法令制定不當。一般來說,王朝建立初期百廢待興,如果統(tǒng)治者能夠順應民心,政策法令得當,國家很快就能出現一派興旺氣象。后幾十年,隨著功臣元老凋落,官吏新陳代謝加速,如又能適時調整統(tǒng)治思想,改變治理策略、用人策略,又可以渡過各種矛盾突出的危機,使王朝能較長延續(xù),漢、唐、明、清都是案例。反之則會激化矛盾導致王朝覆沒。秦初即推行沉重的賦稅徭役政策和嚴酷的法律,是陳勝吳廣在秦朝建立十余年后即揭竿而起的直接原因。東漢波及全國的黨錮之禍,起源于鄉(xiāng)里兩股勢力的一次爭論,但在輿論的推動下爭論流向洛陽太學,由局部突發(fā)事件形成全國性社會危機。這種社會矛盾的激化,基于東漢王朝對整個形勢判斷錯誤,制定政策失誤,致使朝廷幾乎與整個社會直接對立沖突。歷代中原王朝大都與周邊少數民族政權共存,一旦政策失誤引起民族沖突,也會激化社會矛盾。
橫征暴斂引發(fā)農民起義。獲得天下后如不能及時恢復經濟與民休息,仍然賦稅徭役沉重,就會積累甚至激化社會矛盾。歷代農民身上的負擔主要是賦稅、人頭稅和徭役。唐中葉以前,我國封建社會矛盾激化所引發(fā)的農民起義,主要針對國家經濟暴政,矛頭直指官府。中唐以后的農民起義和農民戰(zhàn)爭,農民樸素的平均平等思想更為明確,爭取自身經濟地位的要求更為強烈。農民戰(zhàn)爭的主要對手雖仍是封建王朝官府,但封建財產關系和地主階級所受到的沖擊,遠比先前激烈得多。
社會矛盾突出與吏治的關系
用人不當,加劇矛盾激化。秦二世昏庸,重用趙高,“稅民深者為明吏”“殺人眾者為忠臣”,使秦始皇以來積累的社會矛盾迅速激化。東漢中晚期皇權衰弱,外戚宦官專權,政治全面黑暗,士大夫沒有出路,人民負擔沉重,正常社會秩序嚴重破壞。明朝后期,階級矛盾、民族矛盾、統(tǒng)治集團內部矛盾日益激化,皇權面臨嚴重危機,而腐敗無能的明熹宗重用宦官魏忠賢,把中國歷史上的宦官專權推到登峰造極的地步,成為晚明社會矛盾激化的焦點。用人不當還表現在當時統(tǒng)治者不能知人善任,不能把合適的人用在合適的位置上。
官僚隊伍腐敗。古代官僚隊伍腐敗是常見現象,其引發(fā)社會矛盾激化是一個過程。《太公陰符》一書中托周武王問姜太公“治亂之要”,姜太公列舉了十種情況:吏做事苛刻;吏不公平;吏貪污腐??;吏以權力脅迫民;官與吏合伙做壞事;吏缺乏人情;吏監(jiān)守自盜;吏經商賤買貴賣給民;吏把負擔轉嫁給民;吏對民聲色嚴厲。這十種腐敗中如有三種情況,就會“國亂而民愁”,如果“盡有之,則民流亡而君失其國”。這基本上概括了官僚腐敗的狀況與結局。這種腐敗如果與某種突發(fā)事件相關聯,就會使社會矛盾激化加劇。
緩和社會矛盾的吏治手段
知人善任,用人所長。知人善任,用人所長是統(tǒng)治者化解局部社會矛盾的常用手法,效果也很明顯。漢代薛宣善于理政,史稱他“白黑分明”“政教大行”。任臨淮太守期間,陳留郡社會矛盾激化,漢成帝將其調往陳留,激化了的社會矛盾很快被平復,原因是老百姓“敬其威信”。薛宣后任左馮翊,其管轄范圍內頻陽縣矛盾突出,難治,粟邑縣民風淳樸,易治,但頻陽縣令是因“孝”被選拔出來的,憑年資而升遷,缺乏處理復雜社會矛盾的方法。粟邑縣令尹賞出身郡吏,善于理事。薛宣上報批準后將兩縣令互換,數月后“兩縣皆治”。無論制度如何,官吏的個性差別始終存在,有的善于“破堅理煩”,有的較為因循;有的注重道德感化,有的唯法至上。官吏個人為政風格不同,各有優(yōu)劣,根據不同情況調節(jié)使用,對區(qū)域性的社會矛盾化解有益。針對不同的社會矛盾選派不同的官吏去處理,這種例子在歷史上很多,但主要取決于用人者的識見,也取決于整個政治環(huán)境的優(yōu)劣。
調整結構,緩和矛盾。對于全局性的社會矛盾,需要統(tǒng)治者從宏觀角度調整吏治。漢初官僚隊伍結構仍以秦代文法吏為主體,以法家為指導,為政嚴酷,社會矛盾再度突出。蕭何、曹參等以黃老思想為指導,選用“訥于文辭,謹厚長者”為吏,對“文景之治”局面的形成有很大作用。漢武帝時又吸收儒學之士參政,不僅強調以法治國,而且強調以德治國,大量選拔在基層社會道德聲譽良好的人為官吏,使政風得以部分改觀,矛盾有所緩和。東漢初年,劉秀“退功臣而進文吏”,避免功臣占據行政崗位,重用儒學之士,使東漢初年社會矛盾相對緩和。我國歷史上官吏選拔制度的變化,實際上也是調整官僚隊伍結構的重大舉措。廣泛吸收社會各階層人物參與國家管理,是緩和、解決社會矛盾的一種手段。
實施改革,起用人才。改革是緩和社會矛盾的常用方法,成功與否,均與統(tǒng)治者用人關系極大。在特殊歷史條件下,改革用人不受資歷、年齡、秩別限制,能夠破格選拔杰出人才來處理復雜的社會事務。戰(zhàn)國是社會矛盾激化時期,也是破格用人的主要時期,列國主持變法人物大都來自于它國,國君看重的只是其政治主張和能力。秦漢之際社會矛盾復雜,劉邦知人善任、任人唯能,是他最終在群雄逐鹿中獲勝的重要原因。漢魏之際的曹操,用人“各因其器”“不念舊惡”,唯才是舉,網羅了大批人才。當然,破格起用是在關鍵時期的關鍵位置上,也不宜泛用。
善用勤勉,化解矛盾。歷代王朝多重視從基層選用官吏,從郡縣選用官吏,朝官更需有地方為政經歷。漢代選拔人才,很注重鄉(xiāng)里的評價,因為鄉(xiāng)里是一個人生長的地方,其評價有一定的準確性。“鄉(xiāng)論”如果不好,其人很難為官。鄉(xiāng)里有較高道德威望的吏員,一般出自本地,盡管他們級別不高,但也擁有上升通道。漢代朱邑原本是名鄉(xiāng)官,后升任大司農(位列九卿)。他為人廉潔公正,從不粗暴無禮對待別人,經常撫恤慰問老人和孤寡無依的人,深得吏民敬愛,自然也化解了不少社會矛盾。為化解矛盾,朝廷也采取各種措施鼓勵官吏在復雜時期勤勉工作,如增秩、賜爵,給予其更高的待遇。而對處理不好事務的官員,則采取降低秩次、調離等措施。
“久任”與“便宜從事”。對那些善于處理復雜社會矛盾、深得百姓愛戴的地方官吏,國家不輕易調動,讓他們“久任”。明代宣德年間,蘇州、吉安等九府難治,朝廷一次性從各部員外郎中選9位任知府職,給予他們特殊權力。其中況鐘任蘇州知府13年,陳本深任吉安知府18年,治績突出。晚明學者韓邦奇說:“官不久任,雖欲言治,皆茍而已。百弊皆生于不久任,百利皆生于久任。”此言雖絕對,但不無借鑒。“便宜從事”是古代官吏在遇到應急事務或突發(fā)事件時,可以不拘條規(guī),無須請示處理。漢宣帝時渤??ご髞y,龔遂出任太守,他向宣帝請示:“臣聞治亂民猶治亂繩,不可急也;唯緩之,然后可治。臣愿丞相御史且無拘臣以文法,得一切便宜從事。”在特定時期給特定的地方官吏相對自主的權限,對及時處理問題有益,也是古代國家處理社會矛盾激化的有效辦法之一。
嚴厲懲處腐敗官吏。為防止社會矛盾擴大,歷代統(tǒng)治者很注重對腐敗官吏的懲治。在社會矛盾激化時期,懲治腐敗的力度大,可以平息民怨,昭示公正。東漢初年國家為增加收入而“度田”,有的官吏不敢得罪權貴,把地主的租稅負擔轉嫁到農民頭上,引起農民的反抗。光武帝知悉度田不實的情況后,對舞弊官吏進行嚴厲懲罰,大司徒歐陽歙、河南尹張伋及諸郡守等人,皆下獄處死,使民怨得到暫時緩解。用人失察,即被任用者出現貪贓枉法、失職瀆職的行為,用人者也要承擔一定的責任。即使非其所舉,如果轄下腐敗,監(jiān)察官也要受牽連。漢代規(guī)定:“長吏贓滿三十萬而不糾舉者,刺史二千石以縱避為罪。”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