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老境,最得意之事唯有閑。閑來好翻書,一頁一拂如拭鏡。
首面鏡子是“禹惡旨酒”。《戰(zhàn)國策》載: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禹飲而甘之,遂疏儀狄,絕旨酒。夏朝禹帝喝了這位中國造酒祖師儀狄的優(yōu)質(zhì)酒,明明知道味道甘美,卻疏遠了儀狄,并且再不復飲,更痛指:“后世必有以酒而亡其國者。”禹之言虛擲了么?
這第二鏡是“羊續(xù)懸魚”。說的是東漢南陽太守羊續(xù)為官清廉,在拒腐方面有獨家“秘籍”:把下屬送來的鮮魚,高掛在大堂屋檐下風吹日曬。從此,風干之魚便成為活生生的教材,警示欲投其所好者別再進貢。
夏禹的肺腑之言、羊續(xù)的為官操守,源自慎微的情懷。
“慎”字由一個“心”和一個“真”組成。以筆者之見,“心”和“真”合起來,或可理解為“拋開頭腦中的其他要求,一心一意認真地對待”?!秶Z·周語》也有云:慎,德之守也。這是做人的本分。
于“微”,明代思想家王陽明亦有深刻見解:“克己必須要掃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則眾惡相引而來。”其意,要求人們講修養(yǎng)時不僅要講大節(jié),也要注意小節(jié)。一念疏忽是錯起頭,一念決裂是錯到底。
古人向來講究慎微、慎獨,如果有座右銘的話,一定是慎己所好。
不過,拿到當代,就未必了。怎么講?廈門遠華特大走私案主角賴昌星有一“心得”:“不怕領(lǐng)導講原則,就怕領(lǐng)導沒愛好。”據(jù)傳對于賴某的行徑,海關(guān)副關(guān)長起初很不屑。豈料,賴某不知從何處得知“關(guān)座”酷愛書畫,花重金邀請九位知名書畫家聯(lián)袂創(chuàng)作一幅《牡丹圖》呈上,還請他為自產(chǎn)品牌香煙題寫煙名,終于一步步把他拉下了水。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古今一律。高官也好,循吏也罷,顯露甚至炫耀自己的興趣愛好,很容易被人看在眼里,如若被別有用心者捕捉,“糖衣炮彈”不是一打一個準么?是故,自己的嗜好示人,如示大壩“缺口”,暴露自己弱項被下套,可能是分分鐘的事情。
于此,古人常常自懸明鏡。清朝皇家曾有規(guī)定,“吃菜不許過三匙”:皇帝如果吃哪道菜超過三口,這道菜會立即撤下去。且此后一陣子,皇帝都不會見到這道菜,再想吃也不行。何故?原來皇帝愛吃什么不愛吃什么,絕不能讓任何人知道,哪怕是家人。這樣做一是怕有人下毒,更主要的是擔心太監(jiān)或者大臣們因此邀寵,用口腹之欲來討皇帝歡心,做出些“犯規(guī)”“逾矩”的事來。
隱其所好,還算有廉潔清正之自覺者的追求。至于那些一開始就“坐不正”的,其所好瞞也瞞不住,是禿子頭上的虱子——明晃晃擺在那里的。那就不用客氣了,監(jiān)管者拿著掃帚往虱子那兒一掃,自然就干凈了。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