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出正月都是年。昔日,北京人過年走親訪友喜歡拎著點心匣子、水果罐頭當禮物,因為在多數人的生活字典里,柴、米、油、鹽是主題。改革開放后,生活水平的提高帶動了生活品質的提升,上世紀90年代串門兒時,人們開始用一束束、一盆盆鮮花賀歲,表達溫馨情意和美好祝愿。
1
90年代鮮花進“禮單”
老北京人講究情,講究禮數,逢年過節(jié)免不了走親訪友。不過,登門不能空著手,總得帶點什么當禮物。
多年前,京城曾流行過這樣的“禮單”:一盒點心兩瓶酒,外加幾瓶水果罐頭。上世紀90年代,這份“禮單”悄悄發(fā)生了變化:傳統(tǒng)的罐頭、糕點漸漸失去拜年的統(tǒng)治地位,鮮花賀歲成為時尚。
北京市花木公司工作人員介紹,1997年,僅天壇東門北京園林花卉市場一處就售出盆花9800萬盆、鮮切花1.2億枝。其中,春節(jié)期間銷售的占很大比重。由于春節(jié)是鮮花銷售旺季,市花木公司開辟了一個1500平方米的花卉交易大廳,內設80多個攤位。離春節(jié)還有四五天時,有些攤位的鮮花就已售罄。當時,最受歡迎的是杜鵑、金橘、仙客來、水仙等,這類花價格大多在百元以內。還有一些以觀賞葉為主的熱帶植物,像巴西木、富貴竹、發(fā)財樹、大葉綠蘿等,銷量也很不錯。(1998年1月31日《北京日報》2版,《北京人,鮮花做伴過春節(jié)》)
本報1998年2月1日頭版《姹紫嫣紅俏京城》也記下了當時年宵花熱賣的繁榮景象:春節(jié)前,京城百余個花市一個賽著一個紅火。在草橋花卉市場,300多個鮮花展銷廳前都擠滿了看花買花人。一位帶著孫子、孫女前來買花的離休干部說:“往年春節(jié),大伙兒都是拎著食品來看望我。今年,同事們是捧著鮮花來的。盆盆鮮花給我的居室?guī)聿鷻C,全家人平添幾分好心情,鮮花是最好的禮物。”
其實,直到上世紀90年代初,鮮花對京城市民來說還都是稀罕物,常被列在高消費之列,一般多見于國事活動、工商企業(yè)慶典、結婚典禮等場合,在日常生活中則是“看得起,用不起”。那時候,一個兩米高的花籃價格約為800元,少有問津者。雖然一些快遞公司打出電話預約、送花上門的廣告,也是咨詢者眾、成交者少。業(yè)內人士分析,鮮花賀歲之所以興起,主要受三個因素的影響:豐富多彩的產品、人們承受能力的提高,以及消費觀念的轉變。(1997年1月28日《北京日報》2版,《春節(jié)訪親拜友送啥禮——鮮花表真情》)
2
鮮花拜年電報流行
伴隨著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拜年新方式層出不窮,鮮花拜年電報就是一種。
據本報1995年2月17日5版《風移俗易 新式拜年》報道,鮮花禮儀電報業(yè)務是1993年底開辦的。當時,聯(lián)網參加這一活動的只有18個城市。1994年春節(jié),北京市電報局只收到160份鮮花拜年電報。1995年,鮮花拜年電報業(yè)務猛增了八九倍。當年,“鮮花電報網”擴展到全國18個省市的124個城市。
那時候,只要到電報局發(fā)一份鮮花拜年電報,遠在異地的親朋好友就可以在收到電報的同時,接到一束美麗的鮮花。1995年,從年三十到大年初三的4天里,北京電報局就投送了來自全國的鮮花拜年電報千余份,占外地來報總量的70%左右。大年三十的下午,本報記者還接到讀者的電話,詢問到哪里可以發(fā)這種鮮花拜年電報。
3
“花紅娘”“花保姆”上崗
1998年前后,京城花市、花店繁榮,每年約有百余家花店開業(yè)。鮮花業(yè)迅猛發(fā)展,市民對鮮花搭配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花市、花店隨之涌現(xiàn)出一批為顧客傳遞花語的“花紅娘”,以及負責上門服務的“花保姆”。
1998年,在中關村附近一家花店,滿屋的鮮花,大把小束綻放,馨香的氣息沁人心脾,五彩繽紛的情調和香氣四溢的環(huán)境,令人賞心悅目。店員接待顧客彬彬有禮,問清顧客購花用途后,扮起了“花紅娘”的角色,在選花、配花、設計及賀卡上的字句等方面都提出了極好的建議。這位店員插的花籃鮮花搭配、布局整齊,十分協(xié)調,令顧客們非常滿意。原來,這位店員是位碩士生,大學畢業(yè)后,又專修過半年花卉園藝課程。
當然,并非所有的“花紅娘”都經過專業(yè)的培訓,花市繁榮背后也曾有隱憂。1998年2月,本報記者隨花卉工程師進行暗訪,就看到這樣一家花店,店內的環(huán)境氣息與高雅的鮮花極不相稱:鍋碗瓢盆堆滿地,打開的行軍床上鋪蓋、書籍雜亂無章,室內彌漫著殘羹剩飯的氣味。兩位店員除了花的價錢,在選花、配花、顏色搭配上,一概不知,連如何為花澆水施肥也不清楚。他們插的花籃臃腫,裝扮成顧客的花卉工程師嘲諷地說:“你們這哪是插花呀,是在堆花。”兩位店員卻爭辯道:“我們也沒學過,插成這樣就不孬了。”(1998年2月25日《北京日報》2版,《今春花市興旺 經營亟待規(guī)范》)
隨著社會需求的不斷增加,鮮花租賃公司開始提供“花保姆”,上門服務。據本報2005年3月9日7版《花卉行當新添上千護花使者》報道,在東單附近的一家寫字樓里,“花保姆”小張負責全樓500多株綠色植物的澆水、施肥、養(yǎng)護工作,每兩天來一次。那會兒,租擺大型綠蘿類的花卉,每盆月收費在30元至60元之間,免費送護養(yǎng)服務。一般的小盆花,擺放加護理,每月收費在5元至30元。
“以前都是酒店需要植物、鮮花的養(yǎng)護服務,現(xiàn)在普通市民要求提供上門養(yǎng)護服務的越來越多,僅我們就有固定的家庭客戶1000多戶。”時任北京植物園植保中心主任熊德平介紹。除了上門服務,每天他們接的咨詢電話有10多個,他們專門安排了一名員工負責電話答疑。據悉,植保中心里忙著“出診”的兩名“花卉醫(yī)生”均是農學院植物保護專業(yè)科班出身,而當時京城里這樣的“花卉醫(yī)生”“花卉保姆”等有千人之多。
4
北京人買花一年花了5.5億
進入新世紀,鮮花賀歲已經成為北京人生活的一部分。2001年底市林業(yè)局提供的統(tǒng)計數據表明,新年期間的鮮花消費,占市民全年鮮花消費總量的一半。那時候,僅京城鮮花生產企業(yè)推出的年宵花就有一品紅、杜鵑、蝴蝶蘭、鳳梨、火鶴、仙客來、馬蹄蓮、長壽花等,總量達300萬盆,其中杜鵑、蝴蝶蘭等主打品種占70%以上。元旦、春節(jié)期間,全市賀歲花總量在1000萬盆以上。(2001年12月31日《北京日報》5版,《1000萬盆鮮花賀歲》)
國事興,花市興。2005年的一份市場抽樣調查顯示:全市80%的家庭購買過花,喜歡花卉的市民中參觀過花卉展覽的占63.9%。全市居民的花卉消費比例已經由1986年的2.3%增長到了當時的30%,對花卉的需求,基本形成居民購買、集團消費、城市美化各占三分之一的局面,花卉成為社會活動和居民日常消費的重要內容。
到2005年,北京花卉種植面積達4.4萬畝,21個大型花卉交易批發(fā)市場和1500多家花店遍布京城,北京人一年在買花上的開銷達到5.5億元。(2005年6月12日《北京日報》1版,《北京人買花一年花銷5.5億元》)
如今,很多花卉企業(yè)更是把家庭消費作為主攻對象,在花卉的品種上,增加了一些適合擺放在書桌上的品種。每年,市園林綠化局花卉產業(yè)處還會從國外引進一些適合家庭消費的小型花卉新品種,如紅掌、蘭花、仙客來、百合等,豐富市場,為市民提供更多選擇。(2013年9月20日《北京日報》1版,《節(jié)日低價花 進入百姓家》)
本版文字:賈曉燕
歷史資料:京報集團圖文數據庫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