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子外形威武,動作剛勁,神態(tài)多變,人們相信獅子是祥瑞之獸,舞獅能夠帶來好運,所以每逢春節(jié)或喜慶日子,人們都會在陣陣鑼鼓鞭炮聲中,舞獅助慶祈求吉利,舞獅也成為了優(yōu)秀的民間藝術(shù)和傳統(tǒng)習俗。
春節(jié)為什么要舞獅?
民間舞獅活動雖然由來已久,但這門藝術(shù)起源卻是眾說紛紜,至今也沒有蓋棺定論。
舞獅文化的前世今生
民間有神話傳說,以前山中出現(xiàn)獅子,吃掉不少村民。后來村民終于殺死獅子,為了慶祝,村民模仿獅子的形態(tài)而成為舞獅(也有說是如來佛把獅子引走,因此南獅中常有“大頭佛”引領(lǐng)獅子);亦有傳說有村民以紙扎獅子及鑼鼓驅(qū)走年獸,演化成為舞獅。
前世傳奇
追溯文獻資料,較為可靠的說法是:中國本身沒有獅子,在中華文化中,“獅”本來是和“龍”、“麒麟”一樣都只是神獸。到了漢朝時,才首次有少量真獅子從西域傳入。
▲ 漢武帝巡訪西域
相傳漢章帝時,西域大月氏國向漢朝進貢了一頭金毛雄獅子,使者揚言朝野,若有人能馴服此獅,便繼續(xù)向漢朝進貢,否則斷絕邦交。在大月氏使者走后,漢章帝先后選了三人馴獅,均未成功。
后來金毛雄獅狂性發(fā)作,被宮人亂棒打死,宮人為逃避章帝降罪,于是將獅皮剝下,由宮人兄弟倆裝扮成金毛獅子,一人逗引起舞,此舉不但騙過了大月氏使臣,連章帝也信以為真。此事后來傳出漢宮,老百姓認為舞獅子是為國爭光、吉祥的象征。
▲ 漢代墓葬出土的石獅子
《漢書·禮樂志》中記載的“象人”便是舞獅的前身,據(jù)三國時的解釋,就是扮演“魚、蝦、獅”的藝人。
▲ 《樂書》舞獅子圖
舞獅至唐代更盛行,在《新唐書·音樂志》中正式命名作“五方獅子舞”?!抖Y記·禮運》孔穎達疏云:“五色,謂青赤黃白黑,據(jù)五方也。”五方謂東南西北中。因為五色為五方的標志,所以五頭獅子各飾以一種顏色,表演時彩色繽紛,格外醒目,并由 100 多人組成的伎樂部伴唱《太平樂》,更增加了載歌載舞的歡慶氣氛。
▲ 五色、五方、五行圖
白居易《西涼伎》詩中對此有生動的描繪:“西涼伎,西涼伎,假面胡人假獅子??棠緸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帖齒。奮迅毛衣擺雙耳,如從流沙來萬里。”可見唐代舞獅跟今日我們所見的已十分相似。
今生故事
今天中國的舞獅主要分南獅、北獅兩種。最初北獅在長江以北較為流行;而南獅則是流行華南,南洋及海外。近年亦有將二者融合的舞法,主要是采用南獅的形象、北獅的步法,稱為“南獅北舞”。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