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板聲聲響連天,各位觀眾聽我言。
現(xiàn)如今,中華文化生生燃,博大精深最璀璨。
厚德載物通天地,薪火相傳千萬年!
我打小就跟著姥爺學習曲藝,姥爺是相聲大師趙玉貴先生的徒弟,我小時候聽著姥爺說相聲學到了很多知識。后來,我成為了一名人民教師,教育的改革需要我們教書育人的同時更要與時俱進,開拓創(chuàng)新。怎么創(chuàng)新呢?我想到,能不能把傳統(tǒng)的曲藝和教育教學結(jié)合起來呢?那樣小朋友會不會更喜歡上課呀?我把這樣的想法和我們學校領導進行了溝通,得到了校領導的大力支持和肯定。
因此在上班第一年的時候,我在一次課堂上給孩子們上語文課,其中一篇課文內(nèi)容就是講關于我國都有哪些少數(shù)民族。孩子們聽得認真,也非常好奇,為了提高他們的興趣,我順勢說了一段兒貫口《五十六個民族》,“孩子們,你們知道我國有56個民族,那你們都能說出當他們的名字嗎?”有的同學能說出幾個,有的同學一臉茫然。“除了你們說的這些,還有回族藏族蒙古族,漢族苗族土家族,布依族,朝鮮族,彝族壯族哈尼族……”孩子們聽后都愣住了,然后熱烈地鼓掌。孩子們紛紛舉手發(fā)言,有的說:“咱們的祖國這么遼闊,還有這么多不同的民族,太偉大了!”有的同學感慨:“這么多的民族,但都是中國人,是一家人,老師能夠記住全部的民族,真是太了不起了!我要以您為榜樣,也想記住這些民族的名字。”
貫口這一段兒課外知識的分享打開了孩子們渴求學習新知識的一扇窗,讓孩子們感受到傳統(tǒng)曲藝的魅力。因為我小的時候,快板學習鍛煉了我的意志品質(zhì)和口語表達,之后學習的單弦、三弦、京韻大鼓、北京琴書、魔術、川劇變臉等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也讓我收獲很多。通過自身的成長感受,我認為咱們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對于少年兒童的成長是很有幫助的。所以當我成為一名教師的時候,我就想把傳統(tǒng)文化融入在自己的教育教學中,讓我的學生在這樣一個教學方法中學習。
在那之后,我在上課時會經(jīng)常把書本上的知識以一段兒相聲貫口或小快板的方式展現(xiàn)出來。寓教于樂,激發(fā)孩子興趣的同時融入了傳統(tǒng)文化,記憶知識。而低年級學生也會有意無意地模仿老師平日里的講話方法,孩子們在語言表達上有了飛速地提高。
記得有一次上口語交際課,課程主題為“傳統(tǒng)文化齊分享,爭做小小傳承人”。我們班一個小男孩兒舉手說:“老師,我們之前和爸爸媽媽一起查了很多傳統(tǒng)文化的資料,我發(fā)現(xiàn)我們比家長知道的還多!”其他同學聽到了,也紛紛舉手:“是啊,老師!我媽媽原來連毛猴是什么都不知道,還問我是不是長毛的猴,我都不知道該怎么和她解釋,后來我和媽媽一起查找資料,還親自去博物館了解毛猴的歷史由來,知道了它是老北京的民間絕活之一,是由玉蘭花的花骨朵兒和“蟬蛻”經(jīng)過手藝人加工制作而成的。這小小的毛猴也就一兩厘米,看著可有意思啦。后來,我們知道,毛猴還是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真是太了不起了!”聽到孩子們天真的話,看到他們認真的模樣,我知道我在教育教學中的努力沒有白費,孩子們不僅自己有所收獲,還能帶動爸爸媽媽一起學習。
從那之后,我們班就刮起了學習風。有的同學利用周末坐動車去天津的“楊柳青”,了解年畫的由來,和爸爸媽媽一起動手體驗制作年畫;還有的同學在過年時和家人一起剪窗花,寫對聯(lián),給爸爸媽媽講窗花的傳說等等。家長們有一次和我說:“老師,今天我們家孩子又給我們一家子上課啦!現(xiàn)在為了要當一名小傳承人,每天都會看很多的書,有的時候走在路上,碰見自己了解的文化宣傳報,還會給路人和小朋友講。您別說,我們一家子現(xiàn)在也算是傳統(tǒng)文化的入門級選手了!我們一起學習,真正感受到了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真沒想到這語文課還能這么上!”家長們的反饋肯定了我這樣特色的教育方法,讓我增加了更多信心。
在教育體制改革的背景下,我們越來越重視素質(zhì)教育,未來的日子,我要在創(chuàng)新中教書,在傳承中育人,讓學生在形式更加多樣、內(nèi)涵更加豐富的課程中學習。讓我們共同努力,更早地實現(xiàn)教育現(xiàn)代化!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