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雯(北京市豐臺區(qū)人民法院院長):
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馬克思主義人本思想的基本內涵。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黨是用馬克思主義武裝起來的政黨,馬克思主義是我們共產黨人理想信念的靈魂。馬克思主義人本思想,是貫穿于馬克思全部理論的主題、根本思想和始終如一的目標。它是理解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的重要基礎和前提。
對“以人民為中心”的哲學認識。“以人民為中心”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不可或缺的理論組成。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對此作了全面概括。在論及“主要矛盾”時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論及“發(fā)展”時強調,“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在論及“社會治理”時要求,“改革發(fā)展成果要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xù)”;在論及“全面從嚴治黨”時強調,“人民群眾反對什么、痛恨什么,我們就要堅決防范和糾正什么”。以人民為中心,是我們黨的宗旨和奮斗目標,是團結和帶領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初心,是我們黨執(zhí)政的基礎和方向。
“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是馬克思主義人本思想在司法領域的生動體現(xiàn)。2013年2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體學習時,第一次對人民法院明確提出要“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的工作目標。黨的十九大報告進一步明確,全面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的一場深刻革命。在立法方面,要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在司法方面,要全面落實司法責任制,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在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方面,要樹立憲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這些思想始終貫穿著對“人”的尊重與馬克思主義人本思想的思想光輝,為新時期開展人民法院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司法領域如何踐行馬克思人本思想理念的進一步豐富和深化。做好新時代人民法院工作,健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現(xiàn)實運動。在經濟政治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只有“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在繼承中轉化,在學習中超越”,才能夠建設既反映中國人民價值觀念、又符合法治進步方向的法律制度。我國新修訂的憲法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確認為國家指導思想,確立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和執(zhí)政地位。堅持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要求,是黨和國家的根本所在、命脈所在,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題中應有之義。一方面,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f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對西方法治思想去偽存真、去除糟粕保留精華,避免簡單粗暴的拿來主義和迷信主義。另一方面,在司法實踐乃至法學教育中進一步強化“四個自信”,將馬克思主義人本思想上升到政治高度來認識和思考,將黨的領導旗幟鮮明地樹立起來。
堅持“人是人的最高本質”立場: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回應人民關切。摒棄人的異化,尊重人的價值和作用,予以平等對待和保護,是馬克思主義人本思想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重要理論基礎。“人民權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權威要靠人民維護。”習近平總書記在《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一文中深刻論述道:“要把體現(xiàn)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維護人民權益、增進人民福祉落實到依法治國全過程,使法律及其實施充分體現(xiàn)人民意志。”在政法領域,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體現(xiàn)出“四個轉變”(從實現(xiàn)基本物質文化需要向同步追求高品位物質文化生活轉變;從實現(xiàn)外在物質文化需要向同步追求精神心理滿足轉變,不僅希望人身權、財產權不受侵犯,而且期待個人尊嚴、情感得到更多尊重,隱私、名譽、榮譽等人格權得到有效保護;從注重現(xiàn)實安全向同步追求長遠安寧轉變,對嚴格執(zhí)法、公正司法有更高要求;從單純的個體受益向同步追求參與社會事務轉變,更加關注共商共建共治共享,對社會事務參與意愿強烈)。當前,人民法院各項工作發(fā)展還不平衡、配套措施機制還不完善,唯有通過改革才能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司法工作的新需求新期待。堅持“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以馬克思主義人本思想指導司法體制改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坐標航向。人民的利益就是法院全部工作的歸依,人民的期待就是法院的奮斗目標。從這個意義上說,人民法院在當前審判和改革的各項工作中,都要秉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讓人民群眾檢驗和評價監(jiān)督法院工作。
關注“現(xiàn)實的個人”:堅持法治與德治統(tǒng)一,強化人文關懷。按照馬克思主義關于“現(xiàn)實的個人”的論述,法官必須把“人”放在特定歷史發(fā)展和社會關系中去認識,用社會核心價值觀去裁判善惡、定紛止爭,用司法裁決引導與塑造“人”,才能夠真正做到案件辦理的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統(tǒng)一,實現(xiàn)司法為“人”的發(fā)展服務,強化法治的人文關懷與社會功能。從“人”的完善和社會發(fā)展的角度看,法治和德治是兩種基本手段,國家和社會治理需要二者共同發(fā)揮作用。“既重視發(fā)揮法律的規(guī)范作用,又重視發(fā)揮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體現(xiàn)道德理念、強化法律對道德建設的促進作用,以道德滋養(yǎng)法治精神、強化道德對法治文化的支撐作用,實現(xiàn)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司法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導與強化,一方面體現(xiàn)在對具體個案中個人行為的強制性規(guī)范,確保道德底線,推動個人道德素質提升;另一方面,通過司法裁判的價值導向作用,進一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充分發(fā)揮司法的教育、評價、指引、規(guī)范功能。通過規(guī)則之治,強化個人和群體對法治的確信與尊崇,形成良法善治的良好局面,最終使得人的權益和自由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