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nóng)歷七月初七,俗又稱“魁星生日”。“魁星”系北斗一星宿名。民間謂“魁星主文事”。閩東一帶讀書人崇敬魁星,僅次于孔子,于“七夕”更有“拜魁星”之俗。
“拜魁星”儀式亦在月光下舉行,和上述拜織女相類似,所以,在閩東一帶村莊里居民,若是一家人丁旺盛寬敞的屋子,“七夕”這晚,天井里往往擺上“拜織女”、“拜魁星”二張香案,仕女聚會(huì)一堂,又被分為兩個(gè)面面相對不同性別的小天地,非常熱鬧有趣。
“拜魁星”事先要糊一個(gè)紙人(魁星):高二尺許,寬五六寸,藍(lán)面環(huán)眼,錦袍皂靴,左手斜捋飄胸紅髯,右手執(zhí)朱筆,置案上。祭品隆重不可缺的是羊頭(公羊,留須帶角),煮熟,兩角束紅紙,置盤中,擺“魁星”像前。其他祭品茶酒等隨便。參加拜魁星的,于燭月交輝中進(jìn)行,鳴炮焚香禮拜罷,就在香案前圍桌會(huì)餐。席問必玩一種“取功名”的游戲助興,以桂圓、榛子、花生三種果干,代表狀元、榜眼、探花三鼎甲,以一人手握上述三種果干各一顆,往桌上投,隨它自行滾動(dòng),某種果干滾到某人跟前停止下來,那么,某人即狀元、榜眼或探花;如投下的干果各方向都滾偏,則大家都沒有“功名”,須重新再投,稱“復(fù)考”;都投中,稱“三及第”;其中二顆方位不正——比如桂圓,榛子都不中,只花生到某人跟前,而某人即中“探花”。這樣投一次,飲酒一巡,稱“一科”,而謂“這科出探花”,大家向“探花”敬酒一杯。敬酒的“落第考生”下“一科”繼續(xù)“求取功名”,而有了“功名”的不參加。這樣吃吃玩玩,一直玩到大家都有“功名”為止。散場時(shí)鳴炮燒紙鏹,“魁星”像也和紙鏹一起焚燒。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