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上的任何瑕疵都混不過去”
鄭德榮的住所是一處30多年前學校分給他的老房子,陳設簡樸。舉目四望,桌子上、書架上甚至床鋪上,到處都是書。
學生們說,每次到老師家,他都在讀書。有時學生在書店、圖書館找不到的資料,到老師家去找,十有八九可以找到。老師甚至能告訴他們,要查找的資料大致在書架的哪個位置、哪本書籍中,甚至指出在書中的哪個部分。
鄭德榮常對學生說,廣博的知識是一種潛在的能力,研究黨史,不能只局限掌握黨史知識,還必須掌握與之關聯(lián)的中外近代史、現(xiàn)代史以及哲學、外語等。同時,必須占有第一手資料,才有發(fā)言權。
學生劉世華至今仍清晰記得,當年讀鄭老師博士時,最難的一門課就是文獻閱讀。鄭德榮每次課都要求學生通讀一個時期或者一個主題的文獻,下一次課討論。誰沒有認真讀,討論時鄭德榮馬上可以發(fā)現(xiàn),會被嚴厲批評。
鄭德榮常對學生說:“離開嚴謹求實,不能稱其為科學。”
鄭德榮的孫子鄭凱旋也從事黨史研究,寫了一篇黨史方面的文章,想請爺爺簡單修改一下。鄭德榮看后,不客氣地指出文章質(zhì)量不高,提出了大量修改意見。經(jīng)過數(shù)次修改后,鄭德榮仍不滿意,就逐字逐句修改,邊改邊給他講述相關黨史內(nèi)容。就這樣,本以為“三五天就能發(fā)表”的文章,一改就是半年,中間數(shù)易其稿。“學術上的任何瑕疵在爺爺那里都是混不過去的。”鄭凱旋說。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