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恩格斯在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所言,《共產黨宣言》(以下簡稱《宣言》)“無疑是全部社會主義文獻中傳播最廣和最具有國際性的著作”。《宣言》的發(fā)表標志著科學社會主義的誕生,指引著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不斷取得勝利,深刻影響人類社會歷史進程,時至今日,仍然閃耀著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光輝。
《宣言》標志著科學社會主義的誕生,為無產階級和工人階級解放運動指明了方向。馬克思、恩格斯在撰寫《宣言》時,已經通過對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社會狀況和工人階級政治運動的制度的深入考察和科學總結,批判繼承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和法國、英國空想社會主義的合理成分,創(chuàng)立了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把社會主義思想置于這兩大理論基石之上,提出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基本原理,從而使社會主義實現(xiàn)了從空想到科學的偉大飛越。雖然馬克思、恩格斯在撰寫《宣言》時剩余價值理論還沒有形成完備的理論形態(tài),但當時馬克思“不僅已經非常清楚地知道‘資本家的剩余價值’是從哪里‘產生’的,而且已經非常清楚地知道它是怎樣產生的”。貫穿《宣言》的基本思想是唯物史觀。唯物史觀揭示了人類社會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社會物質生產對社會歷史發(fā)展起著決定性作用;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規(guī)律決定社會形態(tài)的更替。《宣言》科學地闡明了資本主義在取代封建主義過程中對解放生產力、推動社會進步所起的革命作用,又科學地分析了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占有制的矛盾,根據這一矛盾的發(fā)展和激化論證了資本主義為共產主義取代的歷史必然性,指出“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宣言》還闡明了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無產階級作為出賣勞動力的雇傭勞動者階級,處于被剝削被奴役的地位,是資本主義社會中真正革命的階級,是資本主義的掘墓人和未來新社會的創(chuàng)造者;無產階級要實現(xiàn)自己的使命必須開展反對資產階級的斗爭,通過革命使自己上升為統(tǒng)治階級;無產階級要爭得解放必須組織成政黨,共產黨是無產階級解放事業(yè)的領導力量,它在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斗爭的不同發(fā)展階段上,始終代表整個運動的利益;共產黨為實現(xiàn)共產主義偉大理想而奮斗,它的最終目標是要建立“這樣一個聯(lián)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fā)展的條件”,也就是作為“自由人聯(lián)合體”的共產主義社會?!缎浴返倪@些科學論述為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指明了解放的道路。
《宣言》為世界范圍內工人運動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指導,開創(chuàng)了社會主義理論與工人運動結合的新紀元。在《宣言》面世之前,工人運動因為缺乏科學理論的指導,未能找到正確的方向。自從有了《宣言》這個理論和實踐的綱領,各國工人階級就有了科學世界觀的指導,有了明確的奮斗目標。各國工人階級在馬克思主義政黨的領導下,為擺脫剝削和壓迫,為實現(xiàn)共產主義偉大理想,開展了波瀾壯闊的反對資產階級和一切剝削階級的斗爭。科學社會主義和工人運動結合的偉大成果是社會主義由理論變?yōu)楝F(xiàn)實,由一國實踐變?yōu)槎鄧鴮嵺`,由一種模式發(fā)展成多種模式,打破了資本主義一制統(tǒng)治天下的局面,形成了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并存的世界格局。雖然在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蘇聯(lián)解體,東歐劇變,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遭遇了嚴重挫折,但社會主義的暫時挫折沒有也不能改變《宣言》提出的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共產主義必然勝利的科學論斷。《宣言》揭示的是一個客觀規(guī)律,是一種歷史發(fā)展趨勢。馬克思后來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又闡明了資本主義為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取代的條件,即“兩個必然”原理:“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tài),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fā)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xiàn)的”。資產階級為了維護資本主義制度也不斷地進行自我調整,使生產力有發(fā)展的空間,特別是在新技術革命時代,資本主義國家的生產力得到迅猛發(fā)展。因此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是個長期的歷史過程。但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并沒有因為經濟、技術的發(fā)展而有本質的改變,資本主義并不是“歷史的終結”。社會主義雖然遭到了嚴重挫折,但沒有像一些資產階級預言家們所說的那樣已經“壽終正寢”。社會主義的旗幟還在一些國家的上空飄揚,特別是在中國,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使得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的中國煥發(fā)強大的生機和活力。社會主義作為替代資本主義的必然選擇,不但走得通,還能走得對,而且能夠走得好。
《宣言》思想的強大生命力在于它同各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并不斷在實踐中豐富和發(fā)展。馬克思、恩格斯歷來反對把他們的理論變成照搬照抄的教條。他們在為《宣言》1872年寫的序言中強調指出:《宣言》中所闡述的一般原理的實際運用“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他們畢生都在根據工人運動的新經驗和資本主義的新變化不斷豐富發(fā)展自己的理論。我們中國共產黨人創(chuàng)造性地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各個不同歷史時期的實際相結合,形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和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特別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重大戰(zhàn)略思想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指引著黨和國家各項事業(yè)闊步前進。歷史反復證明:馬克思主義只有與本國國情相結合、與時代發(fā)展同進步、與人民群眾共命運,才能煥發(fā)出強大的生命力、創(chuàng)造力、感召力。
(作者:中國浦東干部學院副教授、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