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改革開放初期結婚的,親身經歷了租住農民房,搬家11次,單位集資建房,自己花錢買商品房的巨大變遷!
我愛人的老家在外地農村,遠水解不了近渴,要想結婚有房住,只有先在附近租民房,然后再慢慢等著單位分房。
我第一次租房是1982年,那房在昌平的南關村,正好在我愛人單位的西門外,離他上班的科室只有一箭之遙。那房是間正北房,跟房東王大爺住“連間”,只有12平方米大,每月房租說好四元。為租這間房,我愛人單位的領導可沒少幫忙。先是托王大爺在村里給找,過了些日子,王大爺說找不著。這也難怪了,當時租房的青工很多,在上班附近找間房子確實不容易。后來他們領導跟王大爺說:“你們家不是就有現成的房子嗎?你兒子一家住西屋,你們老兩口住北屋,就騰出一間給小谷她們居住。這小兩口子可都是手藝人,小谷是裁縫,她愛人是木匠,你做個衣服、打件家具,只要找到他們,都沒問題。”王大爺聽了,當即就說:“房子有是有,但西邊那間沒門,小兩口住著不方便。要不然你讓她愛人先給做扇門,我就把北房的西間租給她。”就這樣,我愛人利用業(yè)余時間,給王大爺家做了一套木門,我倆就搬進了北房的西間。
放上一張雙人床,擺上一個三開衣柜,一個小衣柜,一個碗櫥柜,再加上吃飯用的圓桌,坐人的幾張凳子,取暖的煤火爐子、煙筒等生活必需品,一間小房被塞得滿滿當當,插腳不下。為了省地方,我們把小衣柜緊頂著床頭,連柜門都打不開。屋里除了走人的地方,連床底下都塞滿了東西,把空間利用到了極致!
其實,這些還容易接受,最惱人的是生活習慣不同,整天就像囚在無形的牢籠里,真正理解了寄人籬下是什么滋味。我愛人的老鄉(xiāng)多,有晚上串門的習慣,而房東是老人,天明即起,天黑即睡。我們出來進去吵得人家睡不著覺。兩天后,房東提出了此事,要我們天一黑就關燈,把來串門的人拒之門外……我倆跟老鄉(xiāng)們解釋,又賠禮又道歉,說盡了好話。
十個月后,我在房東家“坐月子”,我的婆婆千里迢迢來侍候我,四個人擠在一張雙人床上,那種滋味實在是難受。豎著睡不開了,只有橫著睡,兩腿伸不直,只有把床往外移,在里邊放上一塊木板當床用。最難熬的是晚上,門外有房東“站崗”,床上有婆婆“盯梢”,稍微有點小動靜就聽得一清二楚,根本不敢越雷池半步……我和愛人幾個月都不敢親近,真有“同床異夢”的感覺……就這樣,我們煎熬了兩年多,直到搬到另一戶房東郭家。
郭家是一處獨院,在一片白菜地的深處。他家有三口人,分為不同的三代。郭大哥上有七十多歲的老父,下有一個剛上小學的兒子,他本身胳膊有殘疾,在縣城做點小買賣。我租住在他家的西房,是一個不大的兩間,租金每月12元。房子終于大了點,家具、衣物有了歸宿,轉眼冬春季節(jié)就過去了。郭大哥一個人過獨了,有一到夏天就脫光膀子的習慣。看著他一個大男人在外面洗涮、干活、吃飯……我有些接受不了,但又難以啟齒,沒有辦法說出來。畢竟你是租人家的房呀!我生的是女孩,那會兒剛三歲,我也還不到三十歲。為了躲避他,我沒事就抱著孩子出去,在家就把窗簾拉上,為的是少讓孩子受到影響。1986年7月,我愛人脫產到北京學習,一走就是幾個月,我只好再托人幫著租房,搬到了昌平一街的朱家。
我們在昌平農村租房十年,經歷了九家九戶,九種不同的人生際遇……那時候,我們做夢都想有自己的住房,哪怕是再窄再小,也要追求自由呀!
1993年,我們單位開始集資建房,我第一次有了屬于自己的住房。那是一套只有50多平米的塔樓,自己卻要交2.5萬元的集資款。那時候,我倆手里根本就沒錢,全部都是從親戚朋友家借的。為了還債,我們一家三口省吃儉用,幾乎把脖子都扎了起來……
搬到塔樓的那些天,我們三口人都睡不著覺,看看窗簾,摸摸墻壁,上趟衛(wèi)生間,去會兒廚房……看著什么都感到新鮮。我的女兒,在只有6平方米自己的房間里,趴在寫字臺上激動地說:“以后這小屋就是我的了,我可以隨心所欲地在這里讀書、看報、寫作業(yè),再也不會有人干涉我關燈、熬夜、費電了。我想怎么著就怎么著……”聽了女兒的話,我不知觸動了哪根神經,兩眼的淚竟“嘩嘩”地滾下……
2003年,單位又要蓋一棟新樓,圖紙剛一貼出,人們就紛至沓來,擠到房管科搶“期房”。當時我在單位管庫,知道這一消息就跟愛人商量,準備買一套一百多平米的住房。“這可是咱廠蓋的最后一塊地了,如果這次買不上,以后就休想在這地買房了。”愛人見我這么說,也不無感慨地說:“咱倆終于想到一塊去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以后單位不可能再有分房了,要想住好房、新房,只有依靠自己,量力而行去改善。”我倆一拍即合,當即取出所有的存款,又借了親朋好友一些錢,買了一套“雙居雙衛(wèi)”的商品房,過上了“小康”樣的幸福生活……
改革開放40年,中國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工業(yè)、農業(yè)、國防、科技……各個領域,突飛猛進,一日千里,已經邁進了國際的先進行列。我只用我家住房變遷這一朵小小的浪花,說明祖國改革開放40年的豐功偉績。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