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在上幼兒園時,我與父母初從浦口遷至此地,那時濱江還是一片擠滿各種違章建筑的普通居民區(qū),河水則一直帶著一股奇怪的餿味。”
“到了小學時,周圍的環(huán)境發(fā)生了局的變化,原先雜亂無章的建筑逐漸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如茵的綠草。”
濱江景觀帶建設起來,閘上絢爛的燈光將城市的黑夜仔細點綴,水域變得清澈,沿河倒映出岸邊的垂柳繁花。南京市寧海中學的朱同學在《我的濱江夢》中描繪出了南京建鄴區(qū)濱江風光帶河西段歷經幾年的生態(tài)治理和保護進程。
南京市濱江生態(tài)公園。(資料圖)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這句關于秦淮的名句已經傳唱了千年,時至今日,秦淮河畔燈火依舊,只是早已不見了當年的繁忙酒家。
南京建鄴區(qū)濱江風光帶河西段,北起北河口水廠,南至秦淮新河入江口,西鄰夾江,東至揚子江大道,南北全長約11.5公里。
記者了解到,該處江段最寬處580米,最窄處20米,總面積4.37平方公里,共設置了萬景園段、綠博園段、國際青年文化公園段、魚嘴魚背濕地公園段等四個區(qū)域。
在2014年南京青奧會前后,濱江風光帶河西段按規(guī)劃建設“接地氣、聚人氣”的主題,迅速成為新興個性旅游熱點、南京市民節(jié)假日休閑游玩勝地,為南京增添了一條靚麗的濱江風景線。
不僅有中小學生共同繪制書寫了“我的濱江夢”等主題活動,更是僅2017年,濱江風光帶河西段全年就接待游客387萬人次,國內外考察調研300多批次。
南京市中小學生繪制“我的濱江夢”主題畫作。
在濱江風光帶河西段,游人可以乘著電瓶車在濱江風光帶游覽,盡覽長江之美。
同時,河西管委會負責人告訴記者,濱江風光帶河西段在建設織出就堅持以“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fā)”為導向,認真抓好生態(tài)保護。
在南京市相關部門的支持下,夾江實現了全面封航,在有效保護水源地的同時,達到了凈化、美化江面景觀的實效。
其中,濱江風光帶河西段的萬景園段北起北河口水廠,南至應天大街,岸線長1.7公里,總面積為34公頃,于2008年啟動建設,主要功能為休閑觀光、服務市民的濱江開放綠地。
而綠博園段北起應天大街,南至河西大街,岸線長3公里,總面積160公頃,因首屆中國綠化博覽會在此成功舉辦而得名,規(guī)劃功能為市民文化體驗、節(jié)慶和園林景觀。
另有國際青年文化公園段北至河西大街,南接江寧水廠,岸線長1.8公里,占地78公頃,規(guī)劃功能為兼具生態(tài)、文化、體育、娛樂等功能的現代綜合性公園。
南京市中小學生繪制“我的濱江夢”主題畫作。
值得一提的是魚嘴魚背濕地公園,原址為防護堤、采砂場、油庫,是沿江工業(yè)遺跡,建鄴區(qū)在建設過程中,完整保留了濕地原貌,將油船接駁棧道改造成觀景棧道,使游客既可以近距離觀賞濕地,又避免了因人流進入對濕地生態(tài)可能造成的影響。
記者了解到,魚嘴魚背濕地公園段地處長江、夾江和秦淮新河三水交匯處,岸線長5公里,占地約87公頃,規(guī)劃功能為生態(tài)保護的濕地景觀和科普教育主題公園。
在改造過程中,魚嘴魚背濕地公園對濕地河道進行了疏浚,補植了富有層次感的水生植物,進一步突顯了濱江濕地的特殊風貌。
濱江風光帶河西段周邊,漫步在南京眼步行橋上,放眼望去,江面波光粼粼,泛著迷人的光彩,不時有白鷺在江面飛過。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隨著這幾年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力度的加大,屬于保護動物的白鷺已然成了常見的景觀。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