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強則國強,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獨立則國獨立。梁啟超先生對青年的期待,激勵了一代代中國人。
少年何以強、何以智、何以富、何以獨立?5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發(fā)表了重要講話,他說:“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發(fā)展是第一要務,創(chuàng)新是第一動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希望廣大青年珍惜大好學習時光,求真學問,練真本領,更好為國爭光、為民造福。”“求真學問,練真本領”正是最好的答案。
時間和歷史記錄下了中國青年的征途。毛澤東在長沙時就自覺接觸救國理論不斷提升自身思想,隨后輾轉北大不斷尋求真知,積極投身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事業(yè);周恩來吟罷“大江歌罷掉頭東,邃密群科濟世窮”毅然決然,掉頭東去,尋求救國道路和本領,后又轉到法國終于找到“一生之事業(yè)”;朱德放棄高官厚祿自覺追求國家民族正確道路“成就大我”……一群群中國青年走在追求真理、增長才干的正確道路上,一代代偉人親身踐行著“少年強則中國強”的誓言。
青年精力充沛,青年大有可為,青年欲成就“最好之自我”,須有能把自身才干融入國家民族和社會大勢中的真本領。換句話說,唯有求真,有真學問、真本領,才能成就“最好之青年”,唯有“最好之青年”才能成就“中國強中國智中國富”。
習近平總書記對青年有著殷殷期待,他在與青年交談中反復強調求真。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北大與青年座談時告訴青年要“勤學”,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學問。他還引用了一句古言:“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今年五四青年節(jié)前夕,他與北大學子交談時再次提到“求真”——求真學問,練真本領,實現“更好為國爭光、為民造福”。
縱觀中國歷史可見,唯有真學問,才能經世濟民。古人言,“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非經一番磨礪,人難有真學問,非有真學問,難有真本事,非有真本事,難有大事業(yè)。“學如弓弩,才如箭鏃。”說的就是“沒有學問的根基,才能就難以發(fā)揮”,志存高遠一不小心會滑向“志大才疏”。范仲淹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名垂青史,前提是他在青少年時期勤學苦讀獲得了真學問大格局。王陽明能成就歷史上不朽之功業(yè),也得益于他早年間苦學悟道追求知行合一。
“千年思想家”馬克思的一生,堪稱青年“求真學問,練真本領”的楷模。馬克思的一生,是不畏艱難險阻,追求真理而勇攀思想高峰的一生。他曾經說過,“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勞苦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青年何以要學習?因為只有認識世界,把握世界規(guī)律,獲得真學問真本領,才能改造世界,達到成就小我和大我為民創(chuàng)造福祉的最大目標。
坐而論道,不如起而行之。真學問真本領是在實踐中真金火煉的。《禮記》有云,“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真學問總是得到實踐的磨礪和驗證。毛澤東去北京大學工作,是求真學問,后來轉到農村不辭勞苦調研社會各階層情況,也是求真學問,他是將所學所想與改造中國社會的實踐結合,練就真本領。鄧小平陳毅去法國勤工儉學,他們不光要學本領,還要追求救國救民的真理,這也是求真本領。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梁家河與老百姓吃住在一起,帶領老鄉(xiāng)過好生活,也是不忘學習,向書本學習,向老鄉(xiāng)學習,向艱苦生活學習。從這些經歷中積累的認識,正是實踐中的真知。
習近平總書記說,青年人正處于學習的黃金時期,應該把學習作為首要任務,作為一種責任、一種精神追求、一種生活方式,樹立夢想從學習開始、事業(yè)靠本領成就的觀念,讓勤奮學習成為青春遠航的動力,讓增長本領成為青春搏擊的能量。馬克思主義是一門世界性的大學問。中國青年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切實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一當代馬克思主義學習好、貫徹好,以強烈的歷史擔當和奮斗精神走好成長之路,在認識世界改造世界中增長見識學問本領,把個人發(fā)展匯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洪流中,如此才能成就新時代“最強之少年”。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國夢是歷史的、現實的,也是未來的;是我們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對青年寄望甚厚。青年當求真自強,把握好增見識、長本領的最好時光,把握好新時代的偉大機遇,做“最好之青年”,實現“少年強則國強”的偉大夢想。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