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是它的學名,東北人方言叫苞米,北京人叫老“玉米”,鄉(xiāng)下人叫“老棒子”。
上世紀七十年代初,玉米是北京郊區(qū)常見的一種糧食作物,用它加工成各種食品,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平民百姓的餐桌上,上頓棒子面窩頭,下頓棒子面貼餅子,早晚兒熬上一鍋棒子面粥,就上幾塊白薯,就是一頓好飯。撈上一鍋小米飯,再做上一鍋豆面拉拉魚兒湯,是我們那一代人常吃的飯食。玉米、谷子、豆子等雜糧是歸納到“粗糧”之列的。而老百姓稱之為“細糧”的白米,白面,在農(nóng)村少得可憐。當時,國家是計劃經(jīng)濟體制,買這兩種“細糧”要憑票而供應,有專用的“米票”“面票”,用“糧票”是不能買到的,供應十分緊缺。一般百姓家里對極其金貴的白米,白面,平常根本舍不得吃,只有在他們身體有些不舒服,有個病,有個災兒的,才舍得熬點大米粥,做點面條兒湯什么的,吃著好順口兒些,身體恢復得快一些。不怕大家笑話,作為小孩子,為了吃上一頓面條兒湯,沒病裝病,躺在炕上哼哼,好讓媽媽給做點兒好吃的。就連過年吃餃子,也要包白面、棒子面兩樣皮兒的。記得有一年過春節(jié),就因為為多吃一兩個白面皮兒餃子,和弟弟打架,惹的媽媽傷心的說:“好啦,別打架了,趕明兒日子好過了,咱們天天吃白面皮兒餃子!”
隨著科學種田知識的普及,對農(nóng)作物實行科學管理,精耕細作,平整土地,興修水利,擴大了水澆地的面積,小麥的種植面積逐年擴大,有些地方旱田變成了水田,種上了水稻,老百姓破天荒的吃上了自己產(chǎn)的大米,使玉米在百姓餐桌上的主導地位逐步下降,而大米、白面占的比例上升了,雙方摔成了平跤。但是,還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到了八十年代,黨中央召開了十一屆三中全會,改革開放的春風吹向祖國大地的四面八方,農(nóng)村打破了大鍋飯的生產(chǎn)模式,國家從計劃經(jīng)濟轉向市場經(jīng)濟,農(nóng)民種地的積極性空前高漲,糧食在市場流通,種糧國家給予補貼,打破了幾千年來農(nóng)民種地交稅的歷史,使農(nóng)民的腰包漸漸地鼓了起來。在市場流通上取消了計劃經(jīng)濟特有的票證制度,各種糧食敞開供應,富裕起來的種田人,可以敞開了吃大米白面等細糧了!他們把各種玉米制成的食品拿下餐桌,取而代之的是他們稱之為“細糧”的大米、白面和禽魚蛋奶!而以往餐桌的主打糧食——老棒子,則用來加以粉碎,作為養(yǎng)豬、養(yǎng)雞的飼料。人們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以前過年才能吃上點兒的大米白面,現(xiàn)在天天吃,頓頓吃,有時候都為下頓做什么飯吃傷腦筋哪!
到了二十一世紀,富裕起來的國民不再為吃喝發(fā)愁了,敞開肚皮往飽了吃了,因此,一些人無節(jié)制地食用大魚大肉,身體是發(fā)福了,但是一些不知名的疾病找上他們本來很健康的肌體,使他們懂得了科學飲食,合理膳食,營養(yǎng)均衡的道理,懂得了養(yǎng)生保健,這時,人們又想起了玉米和其他雜糧,從地里剛掰下的青玉米成了搶手貨,玉米制成的各種食品成了香餑餑,市場上玉米面、玉米糝兒的價格倍增,已經(jīng)超過了大米白面!老百姓的餐桌又出現(xiàn)了玉米加工成的各種食品的的身影,玉米又成了人們不可或缺的“寶貝”了。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