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500萬人組織的自我革命與探索

最近中文2019字幕第二页,艳妇乳肉豪妇荡乳,中日韩高清无专码区2021,中文字幕乱码无码人妻系列蜜桃,曰本极品少妇videossexhd

一個500萬人組織的自我革命與探索

摘要:要想在青年中扎根,就得先弄清楚青年到底在哪兒。當代青年最鮮明的特征不外乎“無人不網、無處不網、無時不網”。既然青年在網上,那么改革,必須先直抵網絡。

“美麗鄉(xiāng)村”規(guī)劃行動志愿者在樂昌為貧困村涂繪藝術墻

在河源大湖鎮(zhèn)中心小學支教的“希望鄉(xiāng)村教師計劃”志愿者黃錦鴻給學生指導課業(yè)

廣東共青團智慧團建

廣東青年大數(shù)據(jù)交互系統(tǒng)

廣東省深圳市的基層團干部桂詩劍遇到了一個難題。根據(jù)以往的手工資料記載,她所在的龍崗區(qū)坂田街道南坑社區(qū)團委應該有團員300余人。從去年開始,廣東省共青團員要通過個人手機實名向團組織報到。盡管桂詩劍采取了各種方法聯(lián)系,結果報到的團員卻寥寥無幾。這讓原本以為“自家”團員能很快聚齊的她大受打擊,她陷入了反思:“連團員都找不齊,那我以往做的工作還有什么價值?”

團組織在找團員,團員也在找團組織。

根據(jù)《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章程》,若未在團內擔任職務,團員身份保持至28歲。汕頭市的團員紀澤琳剛過了本命年,大學畢業(yè)后沒有進入黨政機關或國企事業(yè)單位,決定創(chuàng)業(yè)。她和公司的小伙伴們都不知道要去哪里尋找團組織。

這是去年年末發(fā)生在廣東的一幕。2018年,距共青團改革啟動,已進入第二個年頭。改革帶了那些變化?成效又到底如何?記者來到了這個改革開放的最前沿,一探究竟。

“基層薄弱不是一年兩年了,這次看來是要動真格了”

與桂詩劍所在的深圳相比,在粵東西北青年人口大量流出的農村地區(qū),基層團組織面臨的情況更為嚴峻。在梅州興寧某村團支部,要把3名團員找齊都十分困難。“有團委無支部”“有支部無團員”“光桿團書記”,一旦較真,這些戲語原來都是真實的寫照。

在珠三角人口流入量大的城市同樣存在新的問題,如東莞一個廠里就有幾千上萬的青年工人,理應團員數(shù)量龐大,但主動完成報到的卻寥寥無幾。

早些年,因為各種原因,基層團組織的主要精力大都放在舉辦各種面上的活動,對團的自身基礎建設、基本團務規(guī)范開展的忽視,不是一天兩天了。長年累月,事實上,這項最基礎的事情,反而現(xiàn)在變成了最要命和最急迫的工作。就好比最末梢的細胞如果死了,整個人體也就危險了。

2014年,團中央在廣州開始試點“智慧團建”。經過兩年多的經驗和教訓積累,2017年,團廣東省委決定,率先在全國基于移動互聯(lián)網重構“智慧團建”,并在全省全面推廣。每一級團組織在系統(tǒng)建立直接下一級組織、錄入校驗團干部,直至組織的最末端團支部;團員在手機端搜索自己所在的團支部,自主向團組織實名報到;系統(tǒng)每月提醒每名團員通過微信繳納團費,并實現(xiàn)各級團組織按比例自動留存;還有團員資料管理、組織關系轉接、團內獎懲記錄等一系列業(yè)務都可以在“智慧團建”移動端上完成。

推進過程中遇到了很多問題,基層團支部建不下去、團員找不回來,等等。也有不少人提出質疑:“系統(tǒng)標準是否要這么嚴格?是否必須讓團員本人逐一報到?是否可以批量導入數(shù)據(jù)?只要把數(shù)據(jù)‘做好看’就行了,反正這么多年都這么過來了……”面對這些“勸導”,團廣東省委也不是沒有動搖過,“但我們總不能把這些深層的問題,這一棒交給下一棒,這一屆留給下一屆吧?這不是共青團改革應有的態(tài)度。”團廣東省委的負責人憂心忡忡地說道, “即使減少一些所謂出彩有亮點的項目,也要全力抓好這項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工作,這是我們的生命線??!”明知會遇到困難和阻力,明知會有陣痛和質疑,但長痛不如短痛,“刮骨療傷”、刀口向內方能解決根本問題。2017年以來,廣東光是面向各級基層團干部的培訓班就開了幾十期,把這項基礎工作列入了團干考核“一票否決”,對于農村、社區(qū)、非公企業(yè)等薄弱環(huán)節(jié),一個個督導排查……

據(jù)2018年4月30日的最新實時數(shù)據(jù),“智慧團建”系統(tǒng)在廣東全省已錄入21.3萬個團組織、移動端進駐26.7萬名團干部。而在團統(tǒng)數(shù)據(jù)以往“估計”的近500萬團員中,已經有超過400萬人主動完成了在線報到,且以每天兩萬人左右的速度在增長。而南坑社區(qū),通過半年多的各種努力,查戶籍資料,查征兵資料,走家入戶尋訪,一個一個民營企業(yè)去跑去問,目前也總算找回了近200名團員。未來,團員的每一次獲獎、每一次參加活動,都將被記入個人“成長檔案”,這些,將跟隨他們一生。“智慧團建”作為“自我革命”的關鍵一步,攪動了共青團改革在廣東的一池春水。

找到團員是觸達共青團最末梢細胞的第一步,但更重要的是,如何激活細胞。廣東省汕頭市的基層團干部江瑩告訴記者,“基層薄弱不是一年兩年了,這次看來是要動真格了”。

記者了解到,有個別基層團支部書記,身份居然是40多歲的群眾,嚴重不符“團章”要求;還有團員在填寫個人收入水平時害怕要多交團費而十分遲疑,其團員意識淡薄程度可見一斑。為了從源頭上強化基層團組織,喚醒團員意識,廣東共青團實施了“一課雙推三公示四考察五步曲”嚴格團員發(fā)展、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yǎng)工程規(guī)范化、整頓軟弱渙散基層團組織等一系列工作。

中學是發(fā)展團員最集中的領域,更是青少年思想引領最有利的時期。廣東在3145所中學成立了團校,明確不上團課不能入團,把理想信念、責任意識作為首要標準。督促13萬個團支部、299萬團員規(guī)范開展組織生活,全省100多所高校近2萬個團支部被激活,讓團員真正意識到自己是個團員。

與此同時,大力推動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yǎng)工程的規(guī)范化體系化,并將其作為“推優(yōu)入黨”的必經環(huán)節(jié)。針對農村、社區(qū)、非公企業(yè)等團的基層薄弱環(huán)節(jié)啟動“整頓軟弱渙散基層團組織三年行動計劃”,提高團干部素質、加強對基層流動團員的教育和管理、健全基層志愿服務體系、積極承接政府青少年事務,夯實共青團的工作基礎。

毛細血管開始通暢,末梢細胞一步步被激活,共青團的工作也開始漸漸“不一樣”,連原來一些傳統(tǒng)意義上比較枯燥的政治理論學習,一些實質上參與面很難擴大的項目,也有了新變化。在學習《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知識搶答網絡追逐賽中,短短一個月,便有156萬團員通過手機在線實名參賽;在《廣東中長期青年發(fā)展規(guī)劃》的建議征集中,一周內有17萬青年完成了相對復雜的問卷調查,1.5萬名青年對廣東和國家發(fā)展實名提交了書面建議……這在改革前,是難以想象的。此時,距離“智慧團建”的正式全面上線不到一年。

青年剛需與共青團優(yōu)勢資源的結合部才是發(fā)力點

2015年,在中央黨的群團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群團組織“特別是要重點解決脫離群眾的問題”。對共青團來說,脫離群眾就是脫離青年。“做團的工作必須牢記,任何時候都不能脫離青年,必須密切聯(lián)系青年。如果不能深入廣大青年,自說自話,自拉自唱,工作是很難做好的。”

要想在青年中扎根,就得先弄清楚青年到底在哪兒。當代青年最鮮明的特征不外乎“無人不網、無處不網、無時不網”。既然青年在網上,那么改革,必須先直抵網絡。

“親,有事您吱聲!”在廣東“青年之聲”首頁,類似親切的描述和設計隨處可見,每天近千個跟青年學習生活工作息息相關的活動,都可以在廣東共青團開發(fā)的這個App上很方便地找到。然而它更大的功能在于倒逼各級團組織靜下心來服務青年。在線報名、定位簽到、評價活動、給組織打分、獲取“第二課堂成績單”;共享單車優(yōu)惠券,球賽、講堂、劇院、電影院、演唱會入場券這里都有。平臺也接受青年求助,幫助過罹患重大疾病和助學個案120個,2017年內通過普通民眾小額眾籌資金480.85萬元。

通過“廣東青年大數(shù)據(jù)交互系統(tǒng)”的“一號通”功能,廣東“青年之聲”還和多個互聯(lián)網平臺無縫鏈接,包括幫大學生找工作找實習的“易展翅”就業(yè)實習平臺、為志愿者提供服務的“i志愿”平臺等……這些平臺目前已匯聚實名用戶超過1200萬,發(fā)布項目和活動將近100萬個,并實現(xiàn)了青年找服務“最多登一次”的便捷模式。

在上述服務平臺的強力拉動下,全國微信公眾號領域里后來居上的大V——“廣東共青團”是廣東的另一個“網紅產品”。記者留意到,在10萬+閱讀量就可以成為公眾號炫耀資本的自媒體江湖,廣東共青團——一個省級政務類公眾號,10萬+卻成了“最低消費”,動輒篇均閱讀量20萬+,甚至還屢屢出現(xiàn)百萬+的爆款文章。

打開公眾號的文章評論,“團團你又調皮了”“團團,你現(xiàn)在是我關注里為數(shù)不多的公號了”“團團簡直是一股清流”“團團討厭,老是騙我的眼淚”“確認過眼神,遇上對的團”“廣東共青團,絕對走心不走腎”……諸如此類的評論幾乎每篇文章下面都能看到,廣東共青團用“說人話”“接地氣”的方式顛覆了以往青年對體制內機構形象的認知,青年也用他們自己的語言和風格表達著對廣東共青團的喜愛,公眾號吸引了大量的青年“鐵粉”,并且讓這些鐵粉產生相當?shù)酿ば?,這種黏性讓青年保持慣性持續(xù)關注著廣東共青團的動向。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習近平最大的愛好是啥?》《20年后,再道一聲:小平,您好!》《紅黃藍虐童案,我們關注的到底是真相本身,還是價值預設?》《三次顛覆世界觀,我終于意識到中國會越來越好》《再過40年,我們該如何講述自己的青春?丨2018新年獻詞》《一個廣東90后的掙扎與奮斗》等迅速突破幾十萬+的原創(chuàng)文章,都是實現(xiàn)對青年直接聯(lián)系、有效傳播核心價值觀、真正觸動人心的最好側例。

“剛開始我只是上來作個團員報到,沒想到現(xiàn)在坐地鐵、睡覺前都忍不住要刷刷看”,中山大學的團員小樸告訴記者。在全網2500萬個公眾號前20名、在全國30多萬個政務公眾號前3名中,赫然出現(xiàn)一個省級共青團,這確實讓人意外。

線上直接聯(lián)系青年只是第一步,線下直接服務青年顯然更為關鍵。“切入青年剛需與共青團優(yōu)勢資源結合部,這才是我們真正能有所作為的發(fā)力點”,廣東團省委負責人告訴記者,“共青團提供的服務產品要與市場上已有的產品形成差異化競爭,我們要充分發(fā)揮共青團的優(yōu)勢,做青年切實需要但目前市場上鮮有關注的產品。”

為青年學子找實習就是這樣一款產品。每年廣東省有近100萬青年入學,在實習實踐中完善就業(yè)觀,在職場體驗中提高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能力,正是青年的剛需之一。而給大學生找實習由于難以“變現(xiàn)”,市場上大型的招聘網站并未過多關注此領域。團廣東省委以“實習”為切入口,并重點整合國有企業(yè)、黨政事業(yè)單位等市場上難以找到的“崗位”資源,聯(lián)動各級青年企業(yè)家協(xié)會等,推出了“展翅計劃”大規(guī)模成體系為青年學子找實習提供職場實踐,得到了青年的熱烈反響,已有50萬學子參與其中。

市場上針對產業(yè)工人群體的成人教育產品同樣鮮少。“圓夢計劃”剛好彌補了這一缺口。

90后小伙孫兵坤就是最大的愿望是能“去大學讀書”。兩年前,他兩手空空從西北農村老家獨自外出闖蕩,一沒文憑二沒特長,第一份工作是在深圳的一家工廠打螺釘。彼時,看到團廣東省委發(fā)布的“圓夢計劃”,重點資助在粵務工青年參加高等繼續(xù)學歷教育,自己花費1天1元就可以上大學,當中不乏名校。孫兵坤突然意識到機會來了。從流水線工人到技術員、從實習生到一家IT技術公司的工程師,從緊張備考到取得大學的錄取通知書,他在兩年間實現(xiàn)了這一系列的轉變。今年1月,孫兵坤如愿“圓夢”,順利獲得山東大學計算機系的學位證書。“我的人生變得更有價值了。”孫兵坤對記者說。他認為“圓夢計劃”甚至改變了他的一生。

而這并非個例。截至目前,“圓夢計劃”累計資助68999名新生代產業(yè)工人在職接受高等教育(大專、本科),目前34556名圓夢學子已順利畢業(yè),圓了產業(yè)工人的大學夢。

“我入團,團組織能給我什么好處?”這是個偽命題

一名在企業(yè)團組織服務多年的團干部孫莉向記者抱怨她在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團員從學校出來工作后不愿來團組織報到,已入團多年的老團員不清楚自己當時怎么入的團,還有些團員甚至開玩笑似的問她入團都有什么好處……孫莉感慨道:“這些問題,看似是小問題,實則反映出團員意識淡薄,對團員的義務認識模糊,那‘先進性’更無從談起了”

“我一生到目前為止只宣誓過兩次,一次是入團,一次是入黨。我清楚地記得誓詞里沒有哪一條說要問組織要好處啊。”團省委分管基層組織建設的負責人憂心忡忡地告訴記者。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對團員來說亦該如此。據(jù)悉,今年五四青年節(jié),廣東共青團計劃全省團組織聯(lián)動一起重溫入團誓詞,重溫莊嚴的入團儀式。

增強‘先進性’不只靠加強團員意識教育,除了著力解決從源頭上激活團課和深化青馬工程以外,團省委分管此項工作的負責人認為,團員的先進性更應體現(xiàn)在“理想信念”和“家國情懷”上,“入了團、當了團員不是為了被服務,而是要服務他人,做身邊青年的帶頭人,要‘頂天立地’”。

所謂的“頂天立地”是團員代表先進青年的形象說法,也是廣東共青團發(fā)力的兩端。“頂天”,就是要瞄準高精尖,瞄準創(chuàng)新驅動,瞄準國家戰(zhàn)略。

中山大學2015級微電子科學與工程專業(yè)三年級的鄭行幾度參與“攀登計劃”,該計劃4年投入了8000萬元資助大學生科技創(chuàng)新,他告訴記者“我是微電子專業(yè)的學生,最近的中興事件我也有關注。我們國家需要強有力的研究團隊,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芯片,這也鞭策著我不斷努力,為國家微電子事業(yè)貢獻自己的青春力量。”暨南大學生物醫(yī)藥專業(yè)學生施玉是粵港澳大灣區(qū)青年行動聯(lián)盟的活躍成員之一,她說:“作為一名香港學生,我畢業(yè)后希望留在廣州工作,粵港澳大灣區(qū)政策給了我們港澳生很大的機遇,我打算申請進駐深圳前海的深港青年夢工場,希望能用自己的學識和才干把我們廣東的生物醫(yī)藥高新技術通過‘一帶一路’,帶向全世界。”

而“立地”,就是要引領青年沉到鄉(xiāng)土、投身“鄉(xiāng)村振興”,推動國家更平衡更充分的發(fā)展。“鄉(xiāng)村有年輕人,才有希望”。

粵東西北與珠三角地區(qū)經濟發(fā)展水平的差距,并不亞于中國沿海和內地的差距?;A教育滯后、尤其是師資力量薄弱,是山區(qū)教育之難的癥結。改革開放40年以來,農村中小學的硬件設施已經逐步改善,但在籍教師年齡大、人數(shù)少、知識更新慢,而優(yōu)秀人才又難以扎根農村的現(xiàn)實,都讓教育資源的失衡越來越讓人憂慮。隨著經濟的發(fā)展,硬件的差距已經越來越小,軟件的差距成為鄉(xiāng)村孩子和城市孩子一道逾越不了的鴻溝。“從城市到鄉(xiāng)村,只需要一張車票;而從鄉(xiāng)村到城市,卻需要無數(shù)的鄉(xiāng)村教師。”鑒于此,廣東省共青團發(fā)起“希望鄉(xiāng)村教師計劃”,為37個貧困縣,132所偏遠鄉(xiāng)村中小學,選派了542名高水平大學的優(yōu)秀學生志愿者接力開展支教服務,惠及了11萬名山區(qū)孩子,并且規(guī)模還在逐步擴大。如果說,20多年前的那張大眼睛海報讓全中國人都知道了希望工程,那么今天廣東共青團發(fā)起的“希望鄉(xiāng)村教師計劃”就是希望工程的2.0版本,是希望工程在新時代的轉型升級。

張顥鏵,是希望鄉(xiāng)村教師計劃的首批155名志愿者之一,已經在湛江市第二十小學支教一年,不僅負責54名三年級小學生的數(shù)學課,還兼任了品社、科學、體健老師。詩與遠方不僅是“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不只是個體的浪漫體驗,而是真真切切地與這些大山里的孩子們連接在一起,是用兩年的時間,做一件終身難忘的事。他告訴記者,今年他即將轉去師資更加缺乏的學校服務,未來可能要承擔每周超過20節(jié)課的工作量。同時,在全省貧困村開展的“美麗鄉(xiāng)村”村莊(整治)規(guī)劃志愿行動,他也打算為參與的師弟師妹們作個“全程向導”。“黨員、團員就是應該不一樣,我愿意堅持,因為三尺講臺,讓我更清楚地體會到了青春的意義”。

張顥鏵們還有很多,這些來自北大、清華、中大、武大、山大等頂尖學府的學子們,在希望鄉(xiāng)村教師計劃“接力扶貧”的制度設計下,用每人兩年的時間,源源不斷地為鄉(xiāng)村孩子帶去全國最優(yōu)秀的教育和人才資源,把知識和希望傳遞到大山深處。

“廣東既是向世界展示我國改革開放成就的重要窗口,也是國際社會觀察我國改革開放的重要窗口。”廣東作為改革開放得風氣之先的地區(qū),經濟社會發(fā)展走在全國最前列,與此同時,珠三角和粵東西北之間的發(fā)展不平衡不充分又十分典型;廣東毗鄰港澳,是“一帶一路”的重要樞紐,容易吸引外資也容易受到境外的種種影響,等等。這些特點決定了廣東改革的前瞻性和標本性意義。廣東就是全國的縮影,廣東目前面臨的問題,許多地方或許即將遇到;廣東對于解決問題的探索,或也能為其他地區(qū)提供借鑒。

解決老問題,發(fā)現(xiàn)新問題。作為共青團改革的一個標本,廣東的自我革命還遠未結束。

責任編輯:張弛校對:王梓辰最后修改:
0

精選專題

領航新時代

精選文章

精選視頻

精選圖片

微信公眾平臺:搜索“宣講家”或掃描下面的二維碼:
宣講家微信公眾平臺
您也可以通過點擊圖標來訪問官方微博或下載手機客戶端:
微博
微博
客戶端
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