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設網絡強國,要有豐富、全面的信息服務,繁榮發(fā)展的網絡文化。在網絡深度融入全球經濟社會發(fā)展之際,文化多元多樣多彩場景也隨之在網絡上加速演繹。網絡與文化的飛快聯(lián)姻正讓文化經歷著一場傳播范式轉換。不斷加強網絡文化建設,凈化網絡文化宣傳陣地,加強網絡媒體管理,促進網絡文化和諧健康發(fā)展,成為新時代網絡文化建設的重要使命。
網絡文化是新時代重要的教育環(huán)境。無論是高等教育還是基礎教育,都無法回避網絡文化的影響。從文化角度看網絡,網絡既給傳統(tǒng)文化發(fā)展提供土壤,也給非主流文化存在提供空間;從網絡角度看文化,其在精神層面既體現出開放精神特質,也表達對等思想訴求。當文化的形態(tài)從口傳文化、印刷文化發(fā)展到今天具有網絡文化形態(tài)時,信息傳播速度、方式,都發(fā)生了根本性變化,對輿論的形成與引導等產生了重要影響。而從教育角度看網絡文化,網絡文化是教育環(huán)境,亦是教育內容。新生代已被稱作“數字原生代”,無論是日常的教育教學,還是終身學習體系的構建,都要正視網絡及網絡文化。
加強網絡文化建設,是網絡強國建設應有之義。建設網絡強國,既需要突破技術難題,也需要解決經濟問題、政治問題,還要解決文化問題。當網絡深刻改變和影響地球上每一個人的生產生活方式,引發(fā)生產關系變革時,網絡文化的影響也勢必如影相隨。當網絡文化肆意娛樂化、游戲化、低俗化時,網絡文化的全球性、共享性、參與性和創(chuàng)新性必然頹廢退縮,網絡的正能量作用必定受到消解,建設網絡強國易成空中樓閣。
加強網絡文化建設,是文化強國建設的具體體現。文化強國的建設,應該是文化資源強國建設、文化產業(yè)強國建設和文化思想大國建設等多方面融合的建設。新時代,中國日益走向世界中央,世界倍加關注的,已不僅僅是“經濟的中國”,還有“文化的中國”。僅從網絡傳播來看,網絡文化的思想通過網絡提供、創(chuàng)造、交換、消費來展示。我們不是“自投羅網”,就是被“網羅其中”。當前,講清楚我們的歷史傳統(tǒng)、文化積淀、基本國情、精神追求,網絡是巨大的優(yōu)選平臺。同時,加強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交流、溝通,讓世界其他國家的人民群眾更好地了解中華文化,網絡也是窗口。
加強網絡文化建設,有助于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的順利進行。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包括人工智能的發(fā)展,為教育發(fā)展提供了新的工具。教育現代化發(fā)展離不開信息化的助力,教育發(fā)展和改革應充分利用時代為我們“準備”的特殊工具。網絡文化,恰恰是基于信息技術的虛擬空間而存在的,如果網絡文化是健康的、向上的,將有利于教育的改革和發(fā)展。反之,則會破壞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的環(huán)境,強大的、有害的網絡輿論還會阻撓改革進程。
我們要強化網絡陣地意識。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網絡空間天朗氣清、生態(tài)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網絡空間烏煙瘴氣、生態(tài)惡化,不符合人民利益。誰都不愿生活在一個充斥著虛假、詐騙、攻擊、謾罵、恐怖、色情、暴力的空間。”網絡是媒體,各種終端在此進行資訊競爭;網絡也是陣地,不同文化在此交鋒觀點。不注重網絡文化建設,看不清正確思想與錯誤思想爭斗、辨不明先進文化與落后文化較量、把不準意識形態(tài)領域滲透與反滲透斗爭殘酷,都是錯誤和危險的?;ヂ?lián)互通的網絡空間里,網絡不再是實體空間附屬品,它前所未有地拓展了人們的生存深度、寬度和廣度,成為人類共同的精神家園。我們的網絡不僅要成為中華文化繁榮發(fā)展的手段,也要成為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陣地。因為,每一條網線都是網上“新絲路”,每一個聲音都是網上“駝鈴聲”。因為,我們要建設的“網絡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體現先進生產力發(fā)展要求、服務人民群眾的文化”。
我們要加強網絡文化安全管理。網絡無疆,一只蝴蝶可以掀起翻天巨浪,一句謠言可使萬民不安,但自由有度,網絡文化不是簡單的“互聯(lián)網+文化”,網絡文化,使得文化具有技術的特性,技術具有文化的精神。人們很容易錯誤地把網絡文化視為一種無制度差異、無民族差異、無傳統(tǒng)差異、無社會差異的同質文化,在這種無差別的文化浸潤之下,身不由己地接受它的影響,不知不覺在話語、思維方式、情感表達、生活方式、品味習俗等方面都向網絡引導方向發(fā)展。這既是一種豐富性文化的存在與傳播,也具有某種隱性危害,更是一種不安全的文化。網絡安全,不單是技術博弈,也是理念博弈、話語權博弈,還是文化博弈。西方發(fā)達國家憑借互聯(lián)網的技術優(yōu)勢,不斷傾銷他們的政治思想、價值取向和生活方式。這些極大危害著我們的網絡文化建設,需要我們保持警惕。
我們要不斷豐富網絡文化內容。網絡文化,是網絡內容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一定要區(qū)分主流和支流,加強紅色地帶鞏固拓展、灰色地帶爭取轉化、黑色地帶要敢抓敢管。我們要緊扣時代脈搏,發(fā)展先進網絡文化。要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等精品文化的網絡化傳播,使其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要創(chuàng)造一批體現時代氣息、反映時代風貌、展示時代精神,具有中國氣派的網絡文化品牌。要通過轉化話語體系和語言樣式,加快網絡文化由外延發(fā)展向內涵價值轉變。我們一定要守住新聞媒體領域、哲學社會科學領域、文藝評論領域和網絡新媒體等四個領域的話語表達和文化投射的底線,將先進的、大眾的、時代的、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更多地融入網絡文化內容,使網絡文化始終健康向上,網上正面輿論始終強勢。這樣將有助于受網絡文化影響的一代青年和兒童享受到風清氣正的文化氛圍,教師將更易于在信息時代從網絡上獲得有益的教育資源,學校教育將處于更加健康、安全的網絡環(huán)境。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