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了解中國的神話,《山海經(jīng)》是必不可少的書。它是保存中國神話材料最多的一部古書,而且這些材料都很接近神話的本來面貌。在《山海經(jīng)》中,我們可以看到古人是如何認識世界、想象世界的。通過這種想象,他們確立了自身在這個龐大世界中所處的位置。
《山海經(jīng)》其書
《山海經(jīng)》全書十八卷,其中《山經(jīng)》五卷,《海經(jīng)》八卷,《大荒經(jīng)》四卷,《海內(nèi)經(jīng)》一卷,共約三萬一千字。《山海經(jīng)》書名的原始涵義是五方山脈和?;闹氐膭澖?。漢代以后,“經(jīng)”字逐步有了經(jīng)典的意思,于是人們通常把《山海經(jīng)》理解為關(guān)于山海的經(jīng)典。
《山海經(jīng)》的內(nèi)容主要是介紹民間傳說中的地理知識,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產(chǎn)、藥物、祭祀、巫醫(yī)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媧補天、精衛(wèi)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膾炙人口的遠古神話傳說和寓言故事。其中《山經(jīng)》主要記載山川地理、動植物和礦物等的分布情況;《海經(jīng)》中的《海外經(jīng)》主要記載海外各國的奇異風(fēng)貌;《海內(nèi)經(jīng)》主要記載海內(nèi)的神奇事物;《大荒經(jīng)》主要記載與黃帝、女媧和大禹等有關(guān)的許多重要神話資料。準確地說,《山海經(jīng)》是一部先秦時代自然與人文地理志,詳盡描述了中國古人生活的“小社會”之外的世界。這個世界充滿了各種珍貴的礦物、神奇效力的植物、怪異的動物和奇特的人類種族。它們不僅外形怪異,常常還具有神奇功能,甚至能夠預(yù)示未來。因此,《山海經(jīng)》中這些內(nèi)容對于當時人而言,是極其重要的。
由于當時知識形態(tài)的特殊性,書中有大量超自然的內(nèi)容,呈現(xiàn)出客觀知識和主觀想象混合的復(fù)雜情況。這部分內(nèi)容,在中國“子不語怪力亂神”的傳統(tǒng)語境里難登大雅之堂,也就造成了一段時期內(nèi),很少有人從事《山海經(jīng)》研究。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晚清以后,西方文化參照體系引入中國,神話在中國文化體系中逐漸獲得了較高的認可。在西方文化傳統(tǒng)中,神話一直占有崇高的地位,神話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經(jīng)典。中國的《山海經(jīng)》因其含有大量超自然內(nèi)容,被推崇為中國神話的第一經(jīng)典,其學(xué)術(shù)地位也大大提高。近年來,《山海經(jīng)》在文學(xué)、歷史學(xué)、地理學(xué)等領(lǐng)域逐步獲得了越來越高的評價。
《山海經(jīng)》中的神話
《山海經(jīng)》中有很多現(xiàn)在看來是神話的內(nèi)容,但它并不像西方專門的神話書那樣系統(tǒng)地講述神話。它本質(zhì)上還是遠古地理志,其中的神話故事散布在對山川和遠方國族的記錄中。我們前面講到的一些神話故事,如黃帝、炎帝、顓頊、鯀、堯、舜、禹、昆侖山等神話,在《山海經(jīng)》中都有保存。
除了上述神話外,《山海經(jīng)》還記述了許多其他神話?!渡胶=?jīng)》記載:在世界的北方,有一位大神,名叫燭龍,又名燭陰、燭九陰。他人面蛇身,身長千里,全身赤紅。如果他睜開眼睛,世界就進入白天;如果他閉上眼睛,世界就是夜晚。他的呼吸之間,春夏秋冬四季轉(zhuǎn)換。他不飲不食,吹口氣就起大風(fēng)。燭龍神話是古人對于白天黑夜起源的解釋,屬于創(chuàng)世神話。
夸父的神話在《山海經(jīng)》中出現(xiàn)了兩次。大荒當中,有一座山名叫成都載天。在這仙境般的大山上,居住著大神后土傳下來的子孫,叫夸父族。他們個個身材高、力氣大,專門喜好替人打抱不平。那時候大地荒涼,毒蛇猛獸橫行,人們生活凄苦。夸父首領(lǐng)為使本部落的人們能夠活下去,每天都率領(lǐng)眾人跟洪水猛獸搏斗。他常常將捉到的兇惡的黃蛇,掛在自己的兩只耳朵上作為裝飾,抓在手上揮舞,引以為榮。有一回,大地發(fā)生了嚴重的旱災(zāi),太陽像個大火球,烤得大地龜裂,江湖涸干,一片荒涼??涓缸迦w出動找水抗旱,但江湖涸干,到哪找水呀?夸父首領(lǐng)氣急了,發(fā)誓要把太陽摘下來。太陽見夸父真發(fā)火了,也有點心慌,加快速度向西落去。夸父首領(lǐng)拔腳就追。太陽滑行得更快了,還不斷向夸父射出熱力,想阻止他前進??涓副M管汗如雨下,卻不肯停步。追呀追呀!一直追到禺谷,才進入太陽。但是,悲劇發(fā)生了。進入太陽,使他極度焦渴。他跑到黃河邊和渭河邊喝水,把兩條河水都喝干了,也無法解除焦渴。于是,夸父前往北方大澤去找水,還沒有到達,就渴死在中途。他的手杖掉在地上,變成了一大片桃林。
昆侖山和西王母的神話,也見于《山海經(jīng)》。從西海向南,在流沙的岸邊,赤水的后面,黑水的前面,有一座大山,叫作昆侖山。這座山里萬物盡有,山下環(huán)繞著弱水組成的深淵,山外有炎火山,將東西扔進去就會燃燒。有位神人,頭發(fā)茂密,戴著玉勝,氣度莊嚴,住在洞穴中,她就是西王母。西王母生著老虎的牙齒,長了豹子一般的尾巴。西王母身上這些動物性特征,體現(xiàn)著她的威嚴。她還有另外一個住所,那里有很多玉石,叫作玉山,后來《穆天子傳》稱其為群玉之山。
還有一座以她的名字為名的山,那里土壤肥沃,也被稱為“沃民之國”。在諸沃之野,有鳳凰的卵,沃民以此為食,以甘露為飲,他們想要的,這里都有:甘華、甘柤(zhā)、白柳、視肉等,還有很多銀礦、鐵礦。在這里,鸞鳥歌唱,鳳鳥自舞,百獸和睦相處,是個像伊甸園一樣美好的地方。西王母常常手放在幾案上,有三只青鳥為她取食,分別叫作大鵹(Lí)、小鵹和青鳥,后來詩人常以此為詩。
中國古代有很多關(guān)于西王母的傳說。民間也一直有對西王母的信仰。在后世,西王母多是以正神的形象出現(xiàn),掌管著不死藥。但是因為《山海經(jīng)》中她的形象是豹尾虎齒,又“司天之厲及五殘”,人們常常認為西王母一開始是個掌管刑罰和災(zāi)疫的惡神,后來才慢慢變成了壽福正神。“豹尾、虎齒”表現(xiàn)的是她的威嚴,“司天之厲及五殘”說的是她掌管天上的厲鬼和預(yù)示人間災(zāi)難的星辰,她在神國的具體職掌是預(yù)知災(zāi)害和死亡,而這實際上是人類最大的希望,是人類最想接近的天神,這正是后代的信仰和神話里西王母掌管不死藥的基本前提。
遠國異民
傳說大禹治水,遍歷九州,他和助手伯益因此寫了《山海經(jīng)》,記下所見所聞。這并非可靠的傳說,但《山海經(jīng)》記載了很多邊遠地區(qū)奇怪的國家,大人國、小人國、白民國、羽民國、奇肱(gōng)國、不死民等等,真的就像一個人環(huán)游世界,記下了遠國異民?!渡浇?jīng)》系統(tǒng)展示了外部世界的山山水水。《海經(jīng)》和《大荒經(jīng)》主要敘述古人關(guān)于遠方其他民族和人種的知識,間或涉及當?shù)氐乩砬闆r。這些內(nèi)容絕大多數(shù)并非是事實記錄,個別是真實的,更多是道聽途說,從人們的想象世界中來的。
中國古代關(guān)于大人國和小人國的神話傳說很多,最早就是在《山海經(jīng)》中出現(xiàn)。大荒之東,在太陽和月亮所升起的大言山附近,有座波谷山,山上有個大人國,在他們用來交易的堂屋里,有一個大人,正張開他兩只又長又大的手臂,蹲在堂上。在(jiē)丘北面,還有一個大人國,人長得也非常高大魁梧,坐著劃船。
在南方的海外,有一個國家叫周饒國。這個國家的人,都長得非常矮小,身長只有三尺,但四體、眉目俱全,是最矮的人。他們也和我們一樣,吃五谷,穿衣服,戴帽子,很斯文。周饒國的小人住在山洞里,善于做各種機巧,據(jù)說堯帝的時候,他們曾進貢過叫“沒羽”的箭?!渡胶=?jīng)》里還記載了“菌人”和“靖人”兩個小人國。
除了大人國和小人國,《山海經(jīng)》還記載了很多長壽國。如西方窮山的軒轅國,人人都長壽,八百歲就算是短命了。他們可能都是軒轅的子孫,人的臉,蛇的身子,尾巴纏在頭上。還有的國家,出產(chǎn)珍奇的動物,人們騎了這些動物,就可以長壽。有個國家叫白民國,全身都是白的,頭發(fā)披散,也是白的。有一種動物叫“乘黃”,樣子像狐貍,背上有兩只角,又叫“飛黃”,騎乘飛黃,壽命可達兩千歲。成語“飛黃騰達”,說的就是這個神獸。
有的國家,不但長壽,而且長生不死。在南方的荒野,有不死民,這地方的人都是黑皮膚,長壽不死。因為附近有座員邱山,上面有不死樹,吃了它的果實就會長壽。山上還有赤泉,喝了就不會變老。在西方,有人長三面一臂,是顓頊的子孫,也是長生不死的。
最神奇的是無(qǐ)國,“無”就是“無繼”,不會繁衍后代。他們長生的方式很特別。無 國的人住在山洞里,生活很簡單,有時吃魚,有時吃土,有時喝空氣。沒有男女的區(qū)別,死了就埋在地下。但是,他們的心臟是不朽的,死后一百二十年就會復(fù)活。如此循環(huán)往復(fù),生生死死,實際上是長生不死的,所以雖然沒有后代,國家卻照常興旺。
除了人的身體大小和壽命,《山海經(jīng)》更多的是在身體構(gòu)造上,想象遠方他者的形象。正常人都是四肢五官,先民就在這個基礎(chǔ)上,想象別的民族跟我們不一樣?!渡胶=?jīng)》記載了海外三十六國,那里有胸前突出一塊的結(jié)胸民,也有胸前有孔直到后背的貫胸國;有長著翅膀的羽民和讙(xuān)頭國,體發(fā)皆白的白民國和身體盡黑的勞民國。尤其是關(guān)于四肢五官,在先民的認知里,有三首國、長臂國、一臂國、長股國、一目國、奇肱國等等,還有的人眼睛很深,有的人耳朵很大,有的人腿很長,似乎周圍的世界都是跟我們長得不一樣的人。
《山海經(jīng)》的意義
遠古中國人的經(jīng)驗世界里,華夏民族的形象和華夏文化是確定的,而其有限的關(guān)于外國人的知識首先是強調(diào)彼此差異?!渡胶=?jīng)》中外國人形象怪誕。我們胸口有洞必死,可是貫胸國民卻無恙;我們的舌頭從后向前,反舌國相反;我們一頭,三首國三首;我們身高正常,周饒國只有三尺高;我們都是男女結(jié)合,但是《海外西經(jīng)》有丈夫國,女子國……這都是具有歧視含義的丑化。這種丑化,反過來就是對自我的美化和肯定。這是對異族想象的一種方式——“怪異化”。
古代人類對于異族還有另外一種想象的方式——即“烏托邦化”,也就是美化。如我們都會死亡,需要學(xué)習(xí)神仙術(shù)來追求長生,不死民卻天然如此。還有《海外南經(jīng)》最后關(guān)于狄山的敘述,《海內(nèi)經(jīng)》關(guān)于都廣之野的敘述,《海外西經(jīng)》諸沃之野的敘述,完全把那里當作一個伊甸園。這些理想化的內(nèi)容,表達的是人類對自我局限的認識,體現(xiàn)出人類對于超越現(xiàn)實局限的心理追求。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