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1年至2017年,齊靜在懷柔工作了六年多。在24日下午的懷柔團分組審議會場,作為懷柔的“老書記”,齊靜說,回到懷柔團參加審議感覺特別親切,有一種回家的感覺。
回憶起2011年初到懷柔工作的時候,齊靜說,那時候?qū)Ρ本┑膽?zhàn)略定位、發(fā)展方向都不明確,“不知道該怎么干。” 齊靜說,這個問題對基層尤其重要。“基層就怕不知道干什么,不知道怎么干。”齊靜說,懷柔就是鮮明的例子。懷柔是生態(tài)涵養(yǎng)區(qū),97%的面積為水源保護區(qū)。以前對于懷柔“能干什么、該干什么、怎么干”,一直是在左右搖擺中。
齊靜說,懷柔的根子是遠郊農(nóng)村地區(qū),以前的縣城只有十平方公里。這五年來,懷柔區(qū)的變化是“脫胎換骨、鳥槍換炮”。最近五年,北京的戰(zhàn)略定位、發(fā)展方向已經(jīng)非常清晰。通過這一張藍圖,懷柔也“知道了要干什么,知道了要怎么干。”齊靜說,現(xiàn)在可以按照這“一張藍圖”,沿著這個目標去共同努力。齊靜認為,路徑更加清晰、指導(dǎo)基層實踐也更加到位,這是過去五年重要的成就。
結(jié)合在市里的工作,齊靜說,過去一年北京的變化令人矚目。齊靜說,去年和七個省的代表團一起參會。各省代表到北京的各處轉(zhuǎn)轉(zhuǎn),看看西打磨廠、什剎海、三里屯的“臟街”,看看對于開墻打洞、背街小巷治理的成就。各省代表告訴她,沒想到北京的變化這么大。“他們說,以前對北京的印象就是空氣不好、比較臟、比較亂,沒想到一年的時間就能整治出來這樣好的效果。”
齊靜說,自己曾經(jīng)在西長安街街道工作,當時提出了“紅墻意識”。那時街邊胡同都是煤爐子、煤垛子,1976年搭起的地震棚都一直沒拆。從外面看是四合院,但進去又臟又亂。這幾年的疏解整治促提升、背街小巷的治理、拆除違法建設(shè)等行動,讓城市“脫胎換骨”。齊靜說,來到市委統(tǒng)戰(zhàn)部工作后接觸的港澳臺僑等各方面人士,也都對北京取得的成就感到震驚和意外。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