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勝將軍,“無段不勝”
“有賀不倒,無段不勝。”這是湘鄂西的一句民諺。賀龍是紅二軍團的一面旗幟,他能維系軍心,鼓舞士氣,只要他在軍中,無論遭受什么樣的打擊,面臨何種艱難險境,部隊都能敗而不潰,屢挫屢奮。而段德昌是湘鄂西根據地最主要的戰(zhàn)將和戰(zhàn)役組織者,洪湖蘇區(qū)所有的勝仗幾乎都有他的功勞。
1932年春,段德昌的軍事生涯綻放出炫目的光彩。
這年1月,紅3軍恢復師級編制,下轄紅7、紅9兩個師和一個獨立團。1月中旬,紅9師奉命出擊襄河北岸,尋找戰(zhàn)機。19日,紅軍計劃圍點打援,襲擊皂市。皂市位于京山與應城之間,是國民黨安在襄北蘇區(qū)的戰(zhàn)略樞紐。敵第48師與段德昌交手多次,從未討到便宜,他們判斷紅軍攻皂市意在誘敵,拒不出戰(zhàn)。
一計不成,又施一計,段德昌乘勝兵指應城。紅9師在漢川獨立團的配合下,分割包圍應城西南的陳家河與龍王集兩個制高點,攻勢甚急。如果這兩個據點丟失,應城將無險可守,應城側后便是武漢。國民黨湖北省政府主席、武漢綏靖區(qū)主任何成浚急調孝感、花園兩地第4師的第12旅張聯華部前往解圍。張聯華不知深淺,督軍急行軍趕往戰(zhàn)場,幾千人的部隊被拉成一條長龍。
26日,段德昌率部攻克陳家河,解除后顧之憂,然后乘夜埋伏于龍王集至應城的公路兩側。此一戰(zhàn),僅僅用了一個多小時,紅軍全殲敵第12混成旅,生俘張聯華,殲俘敵軍4000余人。這次戰(zhàn)斗繳獲的戰(zhàn)利品堆積如山,其中步槍3000余支、迫擊炮20余門、輕重機槍100余挺,還用繳獲的戰(zhàn)馬裝備了騎兵團。
龍王集戰(zhàn)斗后,賀龍率紅7師渡過襄河,襄北紅軍兵威大盛,當地的地主、豪紳紛紛外逃武漢。何成浚重新調整兵力部署,從洪湖中心區(qū)抽調十一個團組成三路縱隊,限令在半個月內肅清襄北紅軍。
2月底,敵軍以天(門)漢(川)蘇區(qū)為重點發(fā)動清剿。敵第48師第144旅在旅長韓昌俊的帶領下,由皂市出發(fā)沿漢(口)宜(昌)公路向灰埠頭進剿,敵徐繼武旅同時由天門、張截港向灰埠頭移動,互取呼應之勢。3月初,大雨如注,公路泥濘難行,韓旅遇阻于文家墩,徐旅也退回天門。何成浚見韓旅孤軍獨處,急令韓旅撤回皂市。韓昌俊接電后,猶豫不決,既擔心部隊輜重難運,又害怕雨中受襲,于是采取“拖”字訣,想等到雨停后再移動。這一動向被紅軍查知,段德昌帶領紅9師冒著滂沱大雨,經過一夜急行軍,在3月4日拂曉趕到文家墩,向敵人發(fā)起突然進攻。韓旅官兵都在蒙頭大睡,外圍手榴彈響成一片,還以為在打雷。等到紅軍沖進帳篷,才倉促應戰(zhàn)。很快,全旅4000余人被殲,韓昌俊被擒。
在粉碎第三次“圍剿”的過程中,段德昌率領紅9師先后取得了龍王集、文家墩、新溝嘴等戰(zhàn)斗的勝利,共殲敵一萬多人,繳槍一萬余支。
段德昌在襄北的連捷遵循的是游擊戰(zhàn)與運動戰(zhàn)相結合的原則,在戰(zhàn)術上做到了“集中優(yōu)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
“十六字訣”,英雄所見略同
“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這游擊戰(zhàn)“十六字訣”,是毛澤東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提出來的。
而在段德昌的軍事生涯中,也有一個“十六字訣”,即:“敵來我飛,敵去我歸,敵多則跑,敵少則搞”。這是段德昌等洪湖革命根據地領導人創(chuàng)造出來的。同處一個國情,同在一種環(huán)境,也就“英雄所見略同”了。
段德昌們從公安縣起家,創(chuàng)建了洪湖革命根據地,建立了江陵、石首、監(jiān)利三縣紅色政權。段德昌機智勇敢地帶領游擊隊和紅軍在那河港交錯、蘆林茂密的洪湖與敵人作戰(zhàn),后來他從洪湖游擊隊隊長成長為紅6軍政委、軍長,打過許多勝仗,被稱頌為“常勝將軍”。
對此,毛澤東給予了高度評價。1938年5月,毛澤東在《抗日游擊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問題》中稱贊:“紅軍時代的洪湖游擊戰(zhàn)爭堅持了數年之久,都是河湖港汊地帶能夠發(fā)展游擊戰(zhàn)爭并建立根據地的證明。”
段德昌的才華、戰(zhàn)績和情操,給世人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令人惋惜的是,1933年,由于蘇區(qū)內部“肅反”擴大化,段德昌同志于當年5月1日被錯殺。他的上級、戰(zhàn)友無不為他的英年早逝而扼腕嘆息。同時,他的冤屈也使他成為整個湘鄂西在內部“肅反”中蒙難者的代表。
1945年,中共中央在起草《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時,任弼時同志詳細介紹了段德昌忠于革命、堅貞不屈的事跡,聞者無不潸然落淚。同年,黨的“七大”正式為段德昌恢復名譽。2009年9月14日,段德昌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做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