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叫劉朝輝,來自中國航天科工二院,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技術工人。作為一名80后的大學生車工,我在前不久剛剛登上了央視《中國大能手》數(shù)控組合的決賽舞臺,成功闖入了全國“四強”。梅花香自苦寒來,我的成功也不例外。
2006年我大學畢業(yè)來到了工廠,我學的是“數(shù)控技術”專業(yè),心想在學校學了那么多專業(yè)知識一定能做出一番成就來。但是培訓完之后,廠里把我分配到了一線的工人崗位。那個時候,大學生被分配到技術工人崗位,我是單位里的頭一個。
當時,車間主任分配給我一臺普通機床練手,我學的數(shù)控理論完全派不上用場,心里有點郁悶,工作也沒什么動力。有一次,我操作車床打孔,鉆頭突然變得通紅,我停下機器,想把鉆頭卸下來,卻一不小心燙傷了胳膊,疼得鉆心。師傅馬上給我處理好傷口,還耐心幫我分析起引發(fā)意外的原因。原來是我沒考慮加工的材質(zhì),鉆頭磨的角度不對,導致鉆頭過熱。師父對我講,“車工不磨刀,手藝沒學到,普通車床是入門基礎,沒有扎實的基本功,數(shù)控機床也操作不好。”師父的話點醒了我,我是還沒學會走,就想著跑了。
師父一邊說著一邊給我做著示范,手把手教我磨車刀。師父那種專注的神情,穩(wěn)定的姿態(tài)以及磨刀蹦出的火花定格為一幅照片,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腦海里。從那以后,我沉下心來,踏踏實實地從磨車刀學起,整整磨了幾個月,幾百把車刀,做了上萬次的修整。我的基本功可沒白練,一次我接到了一個桶形的薄壁類零件,零件直徑50mm,壁厚要求不高于0.1mm。這就要求車刀的角度非常精確。我憑著扎實的基本功,在放大鏡下耐心研磨了十多個小時才磨好了這把車刀。最終加工出的產(chǎn)品厚度達到了0.06mm.超出了設計的要求。這個厚度幾乎是A4紙的一半。和大家這樣說吧,當時車下的車屑兒就像柳絮一樣,用手一揉就成球,輕輕一吹就能飛。
三年后,我參加北京市數(shù)控技能大賽,殺入了決賽。比賽回來后,車間把剛引進的一臺新的數(shù)控車床分給了我用。當時那種如虎添翼的感覺讓我憋足了勁兒。我對師父說,我一定要在數(shù)控車床領域干出彩兒來。憑借扎實的基本功,再憑借這臺數(shù)控車,我的技能水平可以說每天都在進步。沒多久我又沖進了全國數(shù)控技能大賽的舞臺,獲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績,同時還獲得了“全國技術能手”的榮譽稱號。
有一次車間接到一個長度40mm,直徑只有0.5mm的零件,和大家說吧,它長得就像繡花針一樣。傳統(tǒng)的加工方法根本就加工不了。車間所有的師傅們都撓頭。領導找到了我,但是對我來說,心里也是沒底。“車工怕車桿”,這是一句行話,意思是零件的長度和直徑的比值越大,加工難度也就越大。一般我們把長徑比達到了10以上就稱之為細長桿,而這個零件長徑比居然達到了80之多,還從來沒有做過。接到這個任務我并沒有急著去動手加工,因為我知道,如果方法不對路,再多的實驗也是徒勞。于是我但凡有點時間就往西單圖書大廈跑,幾乎翻遍了所有的相關書籍,就連管理員們都跟我熟了。除此之外,我還上網(wǎng)搜集相關視頻資料。功夫不負有心人,終于我想出了別人不敢想的加工方法,那就是從毛坯到零件一刀加工成型。在經(jīng)過幾十次的實驗,修改加工數(shù)據(jù),零件終于問世了?;谶@個產(chǎn)品,我在中國大能手舞臺展示了鐵杵秒變繡花針的絕活兒。
我們單位從事的是航天產(chǎn)品制造,要求我們的產(chǎn)品質(zhì)量是零缺陷。所以,我的標準是把每一個零件做到極致,同一個批次中,我車出的零件一定是最好的。中國要發(fā)展航天事業(yè),要制造國產(chǎn)大飛機和先進的武器裝備,都需要用數(shù)控機床制作出精密零件。雖然我國現(xiàn)有的機床設備并不是最先進的,但技術的提升能夠彌補設備的不足。我不斷鉆研技術,就是要用頂尖的操作技術生產(chǎn)出最精密的零件,用最精密的零件制造世界一流的航天產(chǎn)品。
我已經(jīng)與我的數(shù)控機床相伴十年了,我從一個不會使用普通車床的大學生學徒,變成了擁有高級技師職稱的“工匠”,拿到了我們行業(yè)的最高榮譽。其實在我的周圍,還有許許多多像我一樣的軍工“匠人”,他們和我有著同樣的追求與情懷。我們工人常說的一句話,三分技術七分家伙,但我覺得要想把一個產(chǎn)品做到極致,那就需要三分技術,更需要七分精神。雖然在我們手里加工的只是個小小的零件,但在我們心里裝的卻是民族復興的強國夢。
這就是我剛才說過的,永遠定格在我心里的照片,這就是我心里的工匠精神。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