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中央把脫貧攻堅作為關乎黨和國家政治方向、根本制度和發(fā)展道路的大事,扶貧開發(fā)成為實現(xiàn)全面小康社會的底線目標??萍既請笊缭谏钊胪七M“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tài)化制度化過程中,把扶貧宣傳作為重要內容,以講好科技扶貧故事作為“兩學一做”的方式之一。
2017年,科技日報社選派劉昊、李禾、華凌、洪星等4名記者參加了中宣部部署的精準扶貧駐村調研采訪報道活動。他們緊緊圍繞貧困村對科學技術、科技人員的需求,圍繞實用技術、科技人員在扶貧中的貢獻,用心用情做好采訪報道;創(chuàng)新開展工作,讓科學家與貧困村村民互動,讓科技人員連線貧困村青少年,傳播科學精神,講解科技知識,用腳用功書寫扶貧故事。他們用腳丈量大地,用心感受扶貧,用情抒寫民生,用功觸摸科技,寫出了一系列接地氣、帶露珠、具有鮮明科技特色的精品力作。
用腳丈量,感知鄉(xiāng)村科技脫貧脈搏。記者劉昊來到坐落在廣西百色大王嶺原始森林保護區(qū)深處的羅甫村,他寫出了《兩個“80后”用香菇撐起鄉(xiāng)親“致富傘”》等系列報道,清晰地感知和把握到羅甫村的科技脫貧摘帽脈搏。用心發(fā)現(xiàn),村民渴望科學種養(yǎng)知識。記者李禾來到國家級貧困村——重慶市巫溪縣土城鎮(zhèn)石柱村,村民對科學知識的渴望,令記者印象深刻。用情感受,呼吁更多科技投向山村。記者華凌來到四川內江市資中縣高樓鎮(zhèn)雨臺村,親力親為幫助村委會連線太陽能、石墨烯、環(huán)保農藥和清潔用水等方面的專家學者,讓他們?yōu)猷l(xiāng)村建設出謀劃策。用功拍攝,記錄科技扶貧光影瞬間。攝影記者洪星來到內蒙古烏蘭察布市化德縣白音特拉鄉(xiāng)白音特拉村,他的光影記錄了科技扶貧點滴瞬間。
這些做法,得到了當?shù)厝罕娰潛P,這些報道,在社會上產生了良好反響。他們用一言一行,展現(xiàn)了新時期黨的科技新聞工作者的良好作風,彰顯了科技新聞工作者以“三深入”求得“三貼近”的追求。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