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水會流 方硯 繪制
平野孤峰 方硯 繪制
不有天工亦愛水,每將好景集川流。
數(shù)株老樹摸崖發(fā),幾個輕鷗傍水浮。
斷岸住時分峭壁,寒沙涌出敵危樓。
夜深漁笛知何處,燃竹中流幾小舟。
這首清朝文人戴璿所寫之詩,描述的是“通州八景”中的二水會流,二水會流指潮白河和溫榆河在北運河相匯的景觀。隨著多處水利設施的修建,二水會流之處已變成五河交匯。五河分別是溫榆河、小中河(古潮白河,即1939年改道前的潮白河)、運潮減河、北運河、通惠河,五河交匯處將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標志性建筑——彩虹之門。
“通州八景”中,與運河有關的就有六處。除了二水會流外,還有古塔凌云、長橋映月、柳蔭龍舟、波分鳳沼、萬舟駢集。上周三的“品讀”版已經為讀者介紹過四景,本期繼續(xù)介紹高臺叢樹、平野孤峰、二水會流和萬舟駢集這四景。
二水會流
不有天工亦愛水,每將好景集川流
“二水會流”是通州特有景觀,指潮白河和溫榆河相匯于北運河的景觀,北運河的北端就是由此開始的。
如果僅僅是兩條河流在此相匯,這應該是很正常的事情。為什么把此景觀列為通州八景之一呢?根據(jù)《康熙通州志》記載,在二水會流處形成了天然的沙嘴,形如刀削,十分壯觀。
只可惜,隨著歲月無情的沖刷,天造沙嘴景觀早已蕩然無存。但是還能看到二水會流的景象。二水具體指哪兩條河流呢?一說為白河和富河,如清代通州知州王維珍有“二水光拖匹練秋,白河濤逐富河浮”的詩句。還有一種說法是潮白河和溫榆河。兩種說法都對,只不過是同一條河流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稱謂而已。
古人以溫榆河為無數(shù)泉水會流而成,謂之“百泉水”,又稱“湡水”。它的名稱最早見于《漢書·地理志》與漢代桑欽編撰的《水經》,當時名為溫余水,簡稱溫水。因為該河水溫熱,寒冬不冰,由此得名。直至遼代,始改今名,又稱榆河,俗稱富河。
溫榆河的別源很多,主要出自西山諸泉,其次出自北山諸泉。這是溫榆河在水源上的一大特點。其別源諸泉之水,形成溫榆河上流三大支派,源出西山諸泉之水有二,一支注入正源徑流,稱北沙河,又稱雙塔河;一支位于北沙河南面,稱南沙河;另外一支源出北山諸泉之水,稱東沙河。三支流至沙河鎮(zhèn)東南三岔口合流,稱溫榆河。
溫榆河中游通稱沙河,自昌平流入順義西南境,俗稱西河。東南流與通州交界處,與潮白河交匯,入通州境,從而形成“二水會流”景觀。溫榆河流至州城北關閘,以上河道統(tǒng)稱之為溫榆河,以下河道因為漢代所設“路縣”,遂稱之為潞河。明清時期,潞河變成京杭大運河北端的一段河道,所以又名北運河。
溫榆河不僅運輸軍餉,還要供應大都的糧食,對開發(fā)漕運有大功,解決了大都城的運糧供水。因此它在北京的河道中地位大大提高,為大都城的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到明永樂七年(1409年),明成祖朱棣在昌平修建陵寢,需運送大批建筑材料和軍糧。在居庸關建立了邊關糧倉。漕糧由通州沿溫榆河上溯到沙河鞏華城。在鞏華城設奠靖倉收納,再轉交駐軍或居庸關軍倉。明蔣一揆在《長安客話》中有“沙河東注與潞河合。每雨集水泛,商船往往從潞河直抵安濟橋下貿易,土人便之”的記載。說明在雨季,商船也可沿溫榆河直駛安濟橋下。
“二水會流”的另一條河流潮白河是由潮河和白河兩條支流匯合而成的河流,東支為潮河,西支為白河。清代通州學者劉錫信在《潞城考古錄》中稱:“水經原文,沽水,鮑邱水列為二水,各有源流。”這里的沽水就是指白河,鮑邱水是指潮河,兩條河有各自的源頭和流經。
潮河發(fā)源于河北豐寧,經灤平縣,自古北口入密云,有安達木河、清水河、紅門川等支流匯入。潮河古稱大榆河、濡河,又稱鮑丘(邱)水,因其“時作響如潮”而稱潮河。白河發(fā)源于河北省沽源縣,經赤城縣,于白河堡進入延慶,沿途有黑河、湯河、 白馬關河等支流匯入。
潮河和白河合流經歷了變遷。東漢以前,潮河、白河各自入海,沒有匯合。到北魏,潮河與白河在今通州城東北匯合。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為利用潮白河運輸,經人工疏浚,二河會流點北移至密云西南18里之河漕村。后來,“至順義牛欄山匯歸南注,是為潮白河”。
“二水會流”景觀,隨著歷史的變遷不復存在,但形成了新的 “五河交匯”景觀。“五河交匯”中的五河分別指北運河、通惠河、溫榆河、小中河和運潮減河。隨著北京城市副中心戰(zhàn)略的推進,通州境內的河流水系正煥發(fā)出新的生機。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